張靜

提到紹興,人們往往首先想到魯迅先生的三味書屋、孔乙己與茴香豆,東湖上的烏篷船和精明的紹興師爺。
過去十年,在杭州和寧波引領下,杭紹甬經濟走廊成為浙江經濟的發展熱土,地處中間的紹興,2021年全市生產總值(GDP)為6795億元,居全國城市第36位,浙江第4位。
6月27日,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發布。報告對下轄11個地市提出了明確的建設目標,其中包括:支持紹興融杭聯甬打造網絡大城市。
7月29日,紹興市委召開九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中共紹興市委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網絡大城市的實施意見》。全會指出,要加快建設面向未來的高水平網絡大城市,以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紹興市由此成為國內首個提出“網絡大城市”建設目標并付諸實踐的城市。
配合網絡大城市的新定位,紹興確立了一系列新目標、新指標:萬億元GDP、千億元財政收入、十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市化率達到75%以上,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水平躍居浙江全省第一方陣;杭甬雙城記的“金扁擔”作用更加突出,“融杭聯甬接滬”格局更加優化,城市綜合能級實現躍升……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說:“紹興建設網絡大城市符合當代世界城市發展的主流趨勢和我國新型城鎮化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總體布局。可以把網絡大城市看作‘城市圈建設的一種新形態。”
什么是網絡大城市?
按照紹興市官方的說法,網絡大城市是以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為理念,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以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為目標,以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為基礎,以交通、信息和市政公共設施等有形網絡和產業、治理等無形網絡為支撐,以要素功能各具特色、有機聯系、優勢互補為動力,多主體互動、多層次和諧、多特色互補、多空間拓展的內聚外聯網狀結構形態城市。
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指出,紹興要構建的網絡大城市由5個關鍵詞組成,包括“創新之城”“開放之城”“生活之城”“品質之城”和“善治之城”,這既是紹興網絡大城市的內涵體現,也是城市網絡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紹興建設網絡大城市符合當代世界城市發展的主流趨勢和我國新型城鎮化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總體布局。可以把網絡大城市看作 ‘城市圈建設的一種新形態。”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三五”時期要規劃建設19個城市群,以及拉薩和喀什兩個城市圈。這是“城市圈”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城市圈,是旨在帶動城市、區縣、鄉鎮組團發展的戰略規劃。紹興網絡大城市在空間上主要包括在一個地級市的行政框架下的3區1縣2市,與國家提出的城市圈概念基本一致。不過由于地處我國經濟最發達、開放程度最高的長三角,紹興網絡大城市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在現代產業體系、交通體系、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要求比內地城市圈更高。但其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即提升市域一體化和協調發展水平,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和競爭力。”劉士林說。
過去數年,紹興通過撤縣設區不斷擴大市區面積,在打破地域壁壘的同時,紹興提出“要重塑全市空間布局,深化融杭聯甬接滬,加快形成市域一體協同、全域深度開放的發展格局”。而空間重構和轉型路徑突破的重要模式就是建設網絡大城市。
專注于評級與評價的第三方研究機構“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認為,從本質上來說,紹興提出的網絡大城市最終目的是要優化城市形態,強化城市功能,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實現城市的樞紐帶動力和網絡連通性。
紹興地處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東連寧波市,南臨臺州市和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是長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地理區位優勢明顯。
除了區位優勢,劉士林認為,在不斷變化的區域格局中,紹興找到了自己的戰略定位,即杭甬兩強之間的“金扁擔”。“這個形象的比喻顯示出紹興的樞紐城市功能,表達了與杭甬兩城的戰略互動關系,也預示著紹興市具有一種區域中心的職能,有建立多圈層、網絡狀的城市空間關系的優勢條件”。
由于地理位置接壤、資源環境相似,以及在產業、科技、商貿等發展戰略上有諸多相同之處,紹興與杭州、寧波不可避免地存在競爭關系,在一些領域甚至是同質化競爭關系。由于杭州和寧波的城市行政級別更高、政策和體制機制優勢更加明顯,勢必會對紹興形成一定的虹吸效應。
紹興如何有效應對這一挑戰?劉士林有三條建議:一是在城市發展上,結合自身的歷史和現實優勢,提煉出“和而不同”的發展目標,從大的功能定位中盡量規避同質化,贏得其他城市不容置喙的發展空間;二是在產業發展上,結合自身產業基礎、科技優勢等,構建更加細分的核心產業體系和市場,與其他城市在產業鏈上形成“合作大于競爭”的友好關系;三是努力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形成既有古越文化傳承又有國際文化活力的城市文化生態,為廣大市民特別是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和公共服務。
“紹興需要在中心城區還不是很強的情況下,通過網絡化來打通內部循環,集聚要素資源。”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秦詩立說,內部循環更加順暢后,杭州、寧波也能通過紹興聯系得更緊密,“金扁擔”的作用會更加凸顯。
紹興市下轄3區1縣和兩個代管縣級市,縣域經濟發達,北部杭州灣沿線的柯橋區、諸暨市、越城區、上虞區等4個區縣GDP已過千億元級,南部的嵊州市、新昌縣也在500億元級左右。從產業發展看,塊狀經濟明顯,大量產業分布在鄉鎮單元,在縣域或鎮域范圍內形成中小規模的集群效應。
但與杭州、寧波相比,紹興市區對各縣集聚輻射作用相對較弱,“向心力”不強,這些發達的縣級單元,往往更傾向于擁抱比紹興市行政級別更高、能提供更多發展資源的杭州、寧波。這也是紹興經濟發展面臨杭甬兩端競爭的重要原因。
因此,謝良兵認為,在城市群、都市圈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形態的當下,紹興突破“縣域”經濟格局,推動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都市區經濟轉型顯得非常必要。

8月2日,紹興市越城區的紹興三花新能源汽車部件產業園,員工操縱智能零部件真空焊接設備(翁忻旸/攝)
“建設網絡大城市,紹興要由‘縣域向‘市域轉型,從‘節點向‘網絡提升,全域整合資源,實現高效分工,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城市。而網絡化這種多中心集聚、扁平化治理的形式,是最適應紹興現狀的打法。”謝良兵說。
紹興在縣域經濟時代靠成本優勢崛起的傳統產業,因環保壓力逐漸增大、產品附加值不斷壓縮,發展面臨瓶頸。而在城市經濟時代,撬動經濟發展的最大動能變成了人才和創新資源,但這恰恰也是最易受虹吸效應影響的領域。
因此,劉士林建議,紹興要進一步做強中心城區的城市功能,提供縣域板塊的發展需要;優化市域內的功能布局,借助此次提出的網絡大城市概念,真正構建出多層次、多節點、開放型的網絡城市空間體系;要在行政管理、經濟協同、文化融合等方面建立更加符合城市需要的體制機制,加強內部的對話交流,不斷提升城市認同感。
嵊州比亞迪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一期項目是比亞迪在浙江單體投資最大、產值最高的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只用了8個月。2022年5月下旬,紹興又拿下了總投資100億元的比亞迪濱海項目、敏實科技項目等。
按照當地規劃,建設網絡大城市重點在兩張網絡:一是以交通、信息和市政公共設施等為基礎的有形網絡;二是產業、治理等無形網絡。
交通上,通過完善城市路網,縮短各區域之間的空間距離,為人流物流的暢通打好基礎。
2021年,連接紹興柯橋、杭州蕭山的紹興地鐵1號線柯橋段開通運營,紹興“融杭”開啟新篇章;杭臺高鐵試運行,紹興實現了“縣縣通高鐵”。此外,為實現“市區半小時交通圈、10分鐘上高速”目標,紹興發力于大規模交通建設,一口氣造了11條快速路。
交通要先行,但更重要的是產業優化布局。
“堅持以產業為根本的網絡大城市發展策略,避免只有空間上、行政上、交通上的網絡化,要在網絡大城市的框架下,探索形成網絡化產業體系,為網絡大城市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劉士林說。
產業上,紹興正在部署調整優化各區域產業布局,通過“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給新興產業騰挪更多發展空間。
“紹興的突圍路徑是有跡可循的。”在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柯敏看來,在廣州和深圳兩座大城市之間,依然可以崛起佛山、東莞這樣的萬億元GDP制造業強市,置身杭甬之間的紹興同樣有機會,成為杭甬間發展廊道上的制造業脊梁。
近年來,紹興瞄準長三角領軍型企業和標志性項目,加強紹興濱海新區與杭州錢塘、寧波前灣新區聯動,繪制重點產業鏈發展路線圖,協同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生物醫藥、高分子新材料、高端裝備和新能源汽車、綠色化工、低碳綠色等產業集群。
尤其是集成電路產業方面,近年來,紹興先后引進了中芯紹興、長電紹興、韋爾豪威3個鏈主型企業,集聚集成電路規上企業98家,在浙江省20個“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考評名列第一,已初步形成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產業集聚形態。2022年又引進了數字經濟產業合作園、比亞迪功率半導體等重量級項目。嵊州比亞迪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一期項目是比亞迪在浙江單體投資最大、產值最高的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只用了8個月。2022年5月下旬,紹興又拿下了總投資100億元的比亞迪濱海項目、敏實科技項目等……
“選準一個空間足夠大的產業,鎖定一個差異化競爭的領域,通過引入在產業鏈上具有絕對優勢的龍頭企業,快速吸納鏈上企業群。”一位紹興集成電路產業業內人士說,周邊很多城市都想發展集成電路,但都缺乏紹興這樣“絕地反擊”的強大決心和魄力。
產業和創新是網絡大城市的重要基石,也是杭紹甬一體化的重要載體。
接下來,紹興還將全面融入滬杭甬灣區經濟創新區,聯動推進紹興科創大走廊與杭州城西、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創新協同,構筑鏈群優勢,共建杭紹甬產業集群帶。
6月29日,“紹芯實驗室”“浙江省寬禁帶半導體及特色工藝產業創新中心”和“寬禁帶半導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紹興分中心”三大科創平臺在紹興市越城區揭(授)牌。這意味著作為紹興“芯”高地的紹興濱海新區集成電路產業創新平臺再添三股有生力量。
紹興濱海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當地將不遺余力為產業創新平臺后續的要素保障、人才引進、成果轉化等提供全方位、全過程“保姆式”服務,加速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在所有要素中,人才是核心。紹興的這幾個新平臺有明顯的聚攏人才的作用。”謝良兵說,網絡大城市作為一種開放式進化的空間組織形式,就是要促使經濟社會要素流融合互補、聚合互動、耦合互通,“未來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且使他們留下來安居樂業,需要紹興繼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