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霞
在一個下午即將下班的時候,她來到我的辦公室?!袄蠋?,現在可以和您聊聊嗎?”我仔細看過去,見她低著頭,聲音低而哽咽,我心中疑惑,“這還是那個陽光漂亮的女孩嗎?”看她這個樣子,我趕緊回答道:“當然可以,我很愿意和你聊聊你的事情?!?/p>
她叫小怡,是我們陽光心理社的成員,同時也是班里的心理委員。當時入社當選心理委員并不容易,需要做自我陳述演講,老師和同學投票通過才能加入。記得小怡當時的表現特別棒,以非常高的支持率進入了這個團隊。當然,因為她較高的能力和開朗的性格,后面的工作一直都很出色。
“我們班最近事情特別多,我感覺自己應付不來了?!?/p>
“張同學和李同學鬧矛盾了,互相不理,我想幫她們調節……”
“我們班隋同學這次考試不理想,心情不好,我想勸勸她……”
“我們班谷某某家里發生了一些事情,他特別低沉,我想幫他……”
“聽我們一個同學說,我們班李某某上初中的時候割傷過手腕,她這段時間狀態不好,我擔心她會不會再那樣,想開導她……”
聽著她的訴說,看著她的樣子,我心中泛出濃濃的心疼,這個十幾歲的孩子,在肩上、心里是承擔了多少呀!安撫了她的情緒之后,我特別肯定了她能及時覺察自己的狀態并且能主動求助的行為。在談到她的困擾時,我首先對她樂于助人的品質和盡職盡責的態度表達了敬佩,同時,和她探討了班級心理委員的角色定位、職責范圍、勝任力提升、自我成長等方面的內容。
這件事情之后,意識到發生在小怡身上的事情肯定也會發生在別的心理委員身上,所以,在征得小怡同意之后,在接下來的“半月團會”上,組織心理委員們就小怡的困擾進行了討論。主要涉及班級心理委員的角色定位及工作中的“能與不能”“自我心理維護”幾個議題。
在討論中,大家結合之前接受的相關培訓、學習及自身實際經驗,暢所欲言,彼此之間談了看法、感受和思考。
在談到心理委員的角色時,有人說心理委員就是觀察別人然后轉述給老師的“信息報告員”;也有人說心理委員和心理教師類似,是聽別人傾訴,幫別人排憂解難的“心靈宣泄場”;還有同學認為心理委員就像是時刻關注周圍同學的狀態,然后及時救火的“消防員”;甚至有人說自己就是負責調解同學矛盾的協調人,就像河北農民頻道的幫大哥……這些同學對自己的定位反映出大部分心理委員日常的狀態,但這也表明部分心理委員對自身角色的認識還存在片面性或誤區。
在互相交流及我的引導之后,大家產生共識,心理委員不是“班級全能王”,大家和班長、學委、科任代表、宿舍長一樣,是班級管理的協助者,在實際工作中要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避免和小怡一樣去擴大自身的職責范圍,獨自承擔其他人員甚至班主任和心理咨詢師的事務,這樣就會造成自身體力、心力的極大損耗,影響學習和自身心理健康。
作為中學里的心理委員,基于年齡、經驗、時間精力、升學任務等因素,所以,就心理委員工作范圍的“能與不能”這個問題,大家根據心理委員“宣傳者、組織者、觀察者、陪伴者”的角色定位,總結出如下觀點:
1.幫助老師完成一些心理方面的宣傳、活動等。
2.發現并識別班級學生的普遍的心理困擾,反映給老師。
3.重點關注班內學生是否有遭遇重大變故、重大挫折及出現明顯異常等情況,及時提供力所能及的陪伴,重點是提供心理求助渠道,引導其及時尋求心理老師的幫助。
4.發現長期情緒狀態低落、自傷及輕生傾向等嚴重狀況的及時報告老師。
“不能”做的,其實也就是超出中學生階段自己職責和能力范圍外的。
1.勿要觸犯他人隱私,觀察別人心理狀態之后貿然去幫助別人,可能會觸犯對方的心理邊界,讓對方感到不被尊重。
2.勿要把所有的人和事都囊括到自己的職責范疇里。比如說普通的同學矛盾、短暫的情緒低落、同學和老師的小沖突等等,要知道自己沒有精力每時每刻關注班里每個人的喜怒哀樂,也沒有能力去解決班里每個人的困難與煩惱,要相信,每個人都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每個人都有自我修復的力量。
3.對于超出能力范圍之外的,勿要托大,讓自己也陷進去。在自己的認知中,覺察出班內可能的某些長期狀態不良、自傷輕生的情況,多加關注,告訴對方需要去尋找專業老師的幫助和求助渠道,并及時報告老師,做到這些就夠了,因為自己不是心理咨詢師,至于后續如何進行心理輔導就是老師的事情了。
關于這個話題,心理委員們在討論之后得出如下觀點:
(一)心理委員不僅助人亦要懂得自助和尋求他助。觀察班級同學的心理狀態時更要覺察自己的狀況,一旦發現有些問題出現,在自我難以消解的情況下要敢于拋開“我是心理委員,羞于向別人求助”的心理包袱,尋求同學、老師、家長的幫助,以盡快調整自我狀態。
(二)提升自我勝任力。日常團隊例會和活動中,更加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多交流,彼此促進,在良好的身心狀態下體會服務他人的快樂和滿足。
(三)借力小伙伴,形成助人小團體。在日常工作中,學會和班級其他人員抱團,與班長、團支書、宿舍長、老師、心理老師等形成助人網,在團隊當中工作,會發現增多很多力量,少了些許孤獨感和無力感。
最后,小怡作為代表談了自己的感受,她說:“我之前總覺得以我的性格、能力和滿腔熱情是完全可以做好這件事情的,現在我明白了心理委員不僅需要這些,還需要自知、技巧、心態等很多東西?!薄靶睦砦瘑T的工作更像藝術,它是流動的,鮮活的,有生命力的,這份生命力的養分就來自于我們彼此之間的信任、陪伴和互助?!?h3>反思:
在我國很多學校都有嘗試設立心理委員制度,層次涉及高校、中學乃至小學。實踐證明,心理委員制度確實健全了學校心理健康輔導及危機干預體系,也彌補了學校心理教師嚴重缺乏帶來的教育不足。但實際情況是中學的心理委員在年齡、經驗、認知、能力、精力等方面無法和成人相比,所以在開展工作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問題。在“理想向往狀態”和“現實實際情況”產生不匹配的時候就會導致很多心理委員產生內在沖突甚至影響自我心理健康。所以,特別注意引導中學心理委員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工作界限、助人亦要自助的理念尤為重要。此外還要多組織團隊成長,提升他們的勝任力,因為,心理咨詢師尚且有工作范圍、能與不能、勝任力提升、定期督導這些保障自身健康、積極的方法措施,何況是作為中學生身份的班級心理委員呢!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