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萍
進入新時期后,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必然的趨勢,旨在優化人文教育路徑,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同時有效提升其綜合能力,以便實現全面培養其語文素養的目標。
優秀傳統文化是智慧的結晶,也是一筆精神財富,更是每個中國人血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利用小學語文課程傳承傳統文化,既是學科特點決定的,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可以在啟蒙階段給予學生有利的引導,推動他們全面發展。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依托日常教學活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以便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培養其正確的文化觀,促使其主動樹立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立德樹人的要求
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是新時代的教育要求,也是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任務。通過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使學生從中汲取豐富的文學知識、歷史知識,同時能夠陶冶其情操、凈化其心靈,促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民族大義,堅定理想信念,從而促進其健全發展。
(二)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教材之外的內容,不斷豐富其學習資源,并使之在此過程中儲備更多語言素材、寫作表達技巧等,繼而不斷提升其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輔助增強他們的學科素養。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
(一)借助詩詞教學活動引入傳統文化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模塊,將其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切入點,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中的《清平樂·村居》時,可以先為學生補充與詞牌名有關的知識,且可以播放網絡上流傳的演唱本首詞的音頻,使學生初步感受詞的韻律美,且可以播放誦讀音頻,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同時找出詞中押韻的漢字,讓學生在讀的時候注意體會,并配上合適的樂曲,體現出宋詞的音樂美。之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出示插圖,直觀呈現這首詞描繪的田園生活,并要求學生對照圖文,想象詞人作為旁觀者的心情,然后在班級中分享。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這首詞的曲調、句數以及字數規律,并要求他們進行填詞創作,從而增強其學習興趣,使之在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應用,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扎根。
(二)組織經典誦讀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為了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效果,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組織經典誦讀活動,一方面可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展其思維;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中挖掘更多傳統文化,對其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從而推動其健康成長。例如,每天可以利用早讀、課前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使之輪流閱讀《弟子規》《百孝篇》《論語》《讓世界因我而美麗》《道德經》等作品,且可組織各種比賽活動,如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要求他們進行誦讀競賽。或是指導學生自主制作一些小道具,將自己打扮成古人的樣子,并模仿其讀書的模樣,然后通過表演的形式將自己所讀的經典誦讀作品內容呈現出來,還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所讀作品寫感悟,此時既可手寫,也可以利用手機等智能化設備來分享電子版的感受,有助于切實提升他們學習經典文學作品的成效,并促進其感知力、表達力的發展,同時使之受到正能量的影響,不斷完善其價值
取向。
(三)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品味優秀傳統文化
依托語文綜合性學習環節,教師還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并在此過程中與優秀傳統文化對接,有效感染學生。例如,教師可根據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的綜合性學習主題“遨游漢字王國”設計實踐活動,先要求學生到課下搜集“倉頡造字”的故事以及漢字的發展演變史,再鼓勵他們臨摹甲骨文、小篆等文字,接著要求學生搜集字謎,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新時期發明的謎語,還要讓學生搜集資料分析漢字的構字規律、楷書的書寫方法,然后再于班級中分享。通過“講漢字故事—分享個人書寫作品—猜字謎—分析漢字構成規律”這一系列活動來深化其印象,使之感受到漢字之美,切實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效果。
總而言之,將語文學科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媒介,可以起到良好的熏陶、教化和感染作用,促使學生在儲備文化知識的同時,不斷完善自身的精神世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承擔起個人職責,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科學、合理地以多元形式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在學習中領略其魅力,同時進行解讀和吸收,以便增強他們的文學素養,并使之在內化、應用的過程中將其傳承下去,有利于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馬豐琴.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學周刊,2021(31):65-66.
[2]史玉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