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花
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問題便是學生沉重的課業負擔。也就是為改變這一問題,國家制定了“雙減”的教育政策,使學生擁有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保證學生的基本休息權利,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健康發展。也正是這一政策的落實,使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不像以往一樣對學生進行機械灌輸式教學。但要想真正貫徹“雙減”政策,還要求教師利用合理的教法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所以,我們就有必要將小學數學教育作為切入點,對減負增效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以利于真正落實“雙減”政策,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趣味性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習者也唯有在對小學數學這門課程產生了最強烈的學習興趣后,才能夠真正擁有學習的動力。所以,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就必須利用趣味性的教學方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就可以達到調動學生興趣的效果。教師在教學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各種功能來將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直觀以及具體。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也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真正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彰顯出“雙減”政策的價值[1]。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引入新課,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熊二的照片,播放熊二的話語:“大家好,我是熊二。今天,我為大家帶來了很多的禮物,但是都被光頭強搶走了,放在了寶箱當中,而要想打開寶箱,就需要做出上面的幾道題,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打開寶箱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可以認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學習,等到真正掌握觀察物體的知識時,就可以解答寶箱上的問題,拿到禮物。利用這樣的方法,就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其更加認真地學習。
二、開放性教學
教師在實際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就可以運用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這樣不僅可以將現實與挑戰進行完美的結合,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做到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應用”一課時,正因為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百分數的知識,因此,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過的百分數知識對問題加以解答。比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以我們班級為例,教師以及學生一起外出游玩,若選擇第一家旅行社,那么前20人全價收費,剩下的人半價收費。若選擇第二家旅行社,如果購買團體票就會打八五折。那么請結合實際,計算一下哪一家旅行社值得我們選擇呢?通過設計這樣開放性的問題,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對學生的創造力加以培養,真正順應“雙減”政策的要求,實現減負增效的
目的。
三、生活化教學
數學知識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我們在學習數學知識之后也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因此,教師在實際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把數學理論知識和學生實際生活加以密切融合,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利用所學習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
例如,教師在教學“本金以及利息”的相關知識之前,就可以引導學生去銀行對存錢的基本知識進行了解,并對銀行的利率進行記錄。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談論自己對利息以及利率的了解,之后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對實際內容進行了解。最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現在,我這里有2300元,想要存到銀行,請依據自己在銀行當中了解到的利率幫忙算一下,若將這2300元錢存在銀行,三年之后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這種生活化的教學將有助于學生了解數學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以及在利用數學知識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時獲得成功的喜悅感。
總而言之,在“雙減”政策的引領之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減負增效勢在必行。教師也只有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來開展教學,才會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參考文獻:
[1]喻文琴.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教學策略探析[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1(29):1.
[2]陸惠香.小學數學教學要想事半功倍則須減負增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