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英

3月2日,西安市蓮湖區愛爾堡幼兒園一間活動室內,一名佩戴助聽器的聽障兒童與小伙伴一起玩耍( 邵瑞/ 攝)
“我們倡議,所有幼兒園、中小學教師以及相關教育工作者組成‘融合教育推進共同體,共同開展融合教育實踐探索,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為世界融合教育發展貢獻新的經驗和智慧。”日前,《中國教師融合教育專業能力提升行動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發布,重點呼吁“教師努力提升融合教育專業能力”“高等師范院校開設融合教育通識課程”。
所謂融合教育,指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與普通孩子一起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獲得公平對待。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所有兒童,包括殘障兒童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都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并有權在當地學校與同齡人一起接受教育。
黨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黨的十九大強調“辦好特殊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到2025年,高質量的特殊教育體系初步建立。
高質量特殊教育體系的建立離不開融合教育的發展。當下,在融合教育發展方面,專業師資力量的缺乏是亟待打破的瓶頸。
《倡議書》的發布是“中國融合教育推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項目”(以下簡稱為“教師提升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的一環,該項目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共同指導和支持,由華東師范大學融合教育研究院牽頭執行。
教師提升項目以5年為周期,將在全國9所高校,以及7個省份23個地區的45所中小學、35所幼兒園全面推進職前、職后教師融合教育能力培訓與示范區、校的打造。
研討會上,來自政府、學術界、社會組織以及試點地區和學校的20余位人士先后發言,為融合教育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程凱介紹,十年來,我國特殊教育事業取得顯著進展;2012年全國在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的殘疾學生約20萬人,2020年達到43萬多人,數量增長118%;2020年底,我國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實現了95%的目標。
2021年底,江蘇省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8%,全省特殊教育布局實現從學前到高中段、高等教育的全覆蓋,并實行全過程免費教育。
與此同時,特殊教育亦面臨著不少問題與挑戰:學前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機構教育的比例不到20%;殘疾人高等教育普及率不足1%;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在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的比例常年徘徊在50%左右;自閉癥、腦癱、重度和多重殘疾等兒童少年接受融合教育仍然有很大困難……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理代表鄭道(Douglas Noble)介紹,殘疾兒童從未上學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比沒有殘疾的兒童要高49%,而掌握基本計算和讀寫能力的可能性要低42%;在中國,約20%的在校學生存在學習困難、情緒和行為障礙、注意力缺失和多動癥以及其他特殊教育需要。
在諸多挑戰中,教師隊伍能力建設受到多方重視。
“普通學校教師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認識不夠及專業能力薄弱的問題比較突出,亟待得到有效解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
“一方面,普通學校教師普遍缺乏特教知識與素養;另一方面;普通學校普遍缺乏特教資源教師。”程凱說。
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244所,專任教師6.6萬多人;特殊教育在校生88萬多人,其中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在校生約44萬人,占比近50%。
“6.6萬多名專任教師主要服務于特教學校,而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在校生占比近一半,意味著面向這部分群體的專業教師資源極其缺乏。” 華東師范大學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長鄧猛解釋,“在我國,師范生沒有接受融合教育的培養,無法應對在校特殊學生的教育需求。”
江蘇省和上海市靜安區均入選為教師提升項目的示范點。
江蘇是中國近代特殊教育的發祥地。1916年,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所由國人主辦的特殊教育學校——南通盲啞學校;1927年,誕生了中國第一所國立特殊教育學校——南京市盲啞學校;1982年,誕生了新中國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師范學校——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的“三連跳”堪稱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縮影。其創辦時為中專,2002年升格為大專院校,2015年更名為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再次升格為本科院校,是目前全國唯一獨立設置的特殊教育類師范院校、本科院校。
2021年底,江蘇省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8%,全省特殊教育布局實現從學前到高中段、高等教育的全覆蓋,并實行全過程免費教育;建立了省、市、縣三級特殊教育指導中心;自2014年起,全省累計投入2.5億元,實施省級特殊教育內涵發展工程;在國家特殊教育津貼基礎上,增核10%績效用于普校和特校的專職特殊教育教師的工資分配。
“我們正在探索普通學校融合、特教學校反向融合、普特學校雙向融合、重殘兒童上門融合等多種融合方式,構建特殊兒童入學安置多重保障。”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顧月華介紹。
上海市靜安區是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區,自2012年起致力于區域教育個性化實踐,2021年發布了《全域支持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靜安區融合教育行動綱領》,確立了“全覆蓋、深融合、高質量”的理念。
“在靜安區,我們明確,政府是推動融合教育的主導力量,普通學校是實施融合教育的責任主體。”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局副局長孫忠表示。
靜安區還開展了“教師融合教育需求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學生發展鑒別評估、個別化計劃制定、特殊兒童身心特點”等知識技能匱乏,80%的教師把實操技能課程作為首選課程;92%的教師希望能夠建立“區域融合教育勝任型教師團隊”,引領和指導融合教育的發展與實施。
“我們有理由暢想,高等師范院校普遍開設融合教育的通識課程,師資培訓普遍增加融合教育的內容,教師職責普遍含有融合教育的要求,就是融合教育的‘詩和遠方。”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李天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