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云
朗讀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朗讀技能,逐步提升學生語言感受能力、情感體驗能力,發展學生語言理解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強調“讀占鰲頭,學以致用”,尤重方法的指導。行之有效的朗讀教學首先要根據課標確立朗讀目標,找準難點;其次,朗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朗讀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朗讀體驗;最后,突破朗讀難點,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把握好“共性”:不管是“層層剝‘蔥,讀好長句子”“緊扣關鍵詞特點,讀好句段語氣”,還是“細品角色特征,讀好人物語氣”“聯系生活經驗巧聯想,喚醒情緒記憶”都講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感悟讀好課文的方法,并帶領學生及時提煉、總結這一發現,使之逐步掌握朗讀方法。總之,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朗讀體驗,有扶有放的朗讀教學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朗讀教學效率大有裨益。
一、確立朗讀目標,找準朗讀難點
(一)確定目標,以終為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學段目標與內容方面明確指出第一學段(1~2年級)在閱讀方面的目標要求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顯然,培養學生學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是低段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找尋線索,定位難點
教師在了解低段總的朗讀目標的基礎上,對所教內容的每一單元、每一課,都要對所執教的單元、課文進行仔細研讀,找準所要突破的朗讀難點。如何找準朗讀難點?首先,教師要從單元導讀、課后題、文中泡泡語、鏈接語等課文編排中找尋相應的提示或線索,用以定位文本內容,找準難點;其次,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結合教學實際中學生在朗讀中常出現的問題,有意識地進行選擇,對呈現出來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性的指導方法,或分散或集中解決。
二、尊重學生體驗,提煉朗讀方法
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針對低段朗讀教學中的不同難點,作出如下探索與總結。
(一)層層剝“蔥”,讀好長句子
對于低段學生來說,長句子是朗讀難點。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如同指導學生剝洋蔥,講究層次性。首先,掃清生字、新詞等字詞障礙;其次,提醒學生關注標點符號,引導學生朗讀時根據標點符號適時停頓,還要適時調整好氣息。比如,在《端午粽》一課的朗讀教學中,第2自然段中包含著長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學生初接觸這幾個長句子很難把它們讀通順、讀流利。教學中我這樣進行了朗讀指導:
首先讓學生自讀第2自然段,然后指名說怎樣才能把這個段落讀好,指導學生去試著讀一讀,如果學生讀成功了,那就不用著力處理;如果學生讀得不成功,就適時進行“添火加水”,進行好的引導。比如,指名學生初讀第2自然段后,師:“粽子是什么材料包的?你能再讀讀嗎?”學生試讀后,師問:“箬竹葉顏色是青青的,里面裹著的糯米是白白的,你能再讀讀嗎?”學生讀后,師問:“抓住顏色,我們就可以把句子讀好了,中間還有什么?”“還有紅紅的棗——”師:“你能讀出來嗎?”學生讀后,教師再小結:“你只要把什么樣的什么讀好了,粽子的樣子、顏色就讀出來了,試著再讀讀吧!”這樣朗讀方法自然而然地順勢總結而出,接下來就可以指名試讀,教師再擇機指導。“白白的糯米里有紅紅的棗,我們抓住顏色詞就看出了粽子的樣子,那么粽子吃起來怎樣?”如此一問,先讓學生說出粽子的清香、滋味,再指導學生試著讀出來就好。
如上所述,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就是這樣領著學生、商量著辦法,一步步慢慢將課文讀好的。如果學生讀好了短語,但長句子還是讀不好,教師此時就要扮演好“添火加水”的角色:“放慢速度、別斷開,連起來試一試。”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感悟怎樣才能把課文讀好,并及時提煉、總結學生的發現,遵循著引導發現,學生試讀—讀后總結—指導練讀—全班練讀—建立語感的朗讀訓練方法,引導學生邊讀邊體驗,找尋并逐步把握朗讀規律。朗讀得法,放手訓練,如此方可在循序漸進中教會學生一步步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二)緊扣關鍵詞特點,讀好句段語氣
解決了把長句子讀通、讀順的問題后,那么遇到重點段落該如何逐步引領學生體驗著讀出句段的語氣呢?抓住句段中的關鍵詞引領學生體會其意后,一步步試讀體驗,感受語氣是一個不錯的朗讀方法。
例如,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日月潭》第3自然段:“清晨,湖面上飄著薄薄的霧。天邊的晨星和山上的點點燈光,隱隱約約地倒映在湖水中。”該段的朗讀指導也可在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抓住段落中幾個關鍵詞語的特點,體會其意,再順勢指導其該如何讀好。比如,教師可先指導學生理解、體會“隱隱約約”的意思,指導試讀,學生如果讀得好,就問學生為什么這樣讀;如果讀得不夠好,可追問:“天上有薄薄的霧時的景色會怎樣?”引導學生去充分感知,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在朗讀時語氣可以讀得輕一些,讀出其清晨景色之美。然后通過個別讀、師示范讀、指生二次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讀好、讀出情感。
考慮到朗讀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個人體驗,適當放手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體會練讀,再給予時間讓學生去展示,讓學生自己說說自己為何如此讀。學生讀得好則指導進一步練讀,讀得不好再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指導。如此更加尊重學生朗讀的個性化體驗,學生在課堂獲得的不僅僅有讀的方法,可能還會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對自我認同的強烈感知。
(三)細品角色特征,讀好人物語氣
深入角色,感知體驗,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有人物角色的,不妨用“此時你就是……”使學生身臨其境,而非“假如你是……”使之游離于角色之外。例如,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文分角色朗讀的指導中,在讀鯉魚阿姨、烏龜說的話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教師走到學生身邊,“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指名學生試讀小蝌蚪的話,如果學生讀出了“禮貌”的語氣,則問他為何這樣讀;如果學生沒有讀出相應的語氣,則進一步進行引導。同樣,指導“鯉魚媽媽”的答語時,走到學生身邊,指一名學生說:“此時你就是正在教孩子學捕魚的鯉魚媽媽,你會說什么呢?”如此,創設“現場”,讓學生切身體驗后去試讀,讀得好的話則擴展經驗,引導總結;讀得不好,則加強引導:“鯉魚媽媽見了小蝌蚪會以怎樣的語氣來說話?”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讀出鯉魚媽媽和藹可親的語氣。
(四)聯系生活經驗巧聯想,喚起情緒記憶
當然,指導朗讀的方法不限于以上幾種,除此之外,常用的朗讀方法還有創設情境指導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補白填空深入地體會后再進入朗讀等。以上幾種朗讀指導方式盡管其特點各有不同,但卻有著“喚起情緒記憶,激發情感”的共同之處。
有情感的朗讀一要“隨物賦形”,在讀的同時要感受到外部的空間,“指著說”,即所謂“動乎內,發乎外”,建立起空間感,如此文字意境方可在頭腦中建立起來。以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為例,有關葫蘆的樣子的語句為:“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在對這個句子進行朗讀指導時,教師可先指導學生想象一下葫蘆藤葉子、花兒的樣子以及小葫蘆的樣子,通過想象、觀看圖片等手段引導學生充分感知,引導學生利用先前生活經驗喚起情緒記憶,讀出主人公對小葫蘆的喜愛之情。
要學會聯想,在讀時喚醒情緒記憶,用別人的文字唱自己內心的戲。如在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文中讀鄰居的話:“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經驗進行聯想:你什么時候會用反問句?這樣的句子應該怎么讀?以此讓學生體會反問句語氣強烈的表達效果。
縱觀上述朗讀教學實例,對重點句段的朗讀指導無不遵循著引導發現—學生試讀—讀后總結—指導練讀—全班練讀—建立語感的朗讀訓練方法。教師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始終本著“有扶有放,扶放結合”的原則,最終帶領著學生把內容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