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
小學語文教學環節中,最基礎的教學內容就是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做好此項前提工作,才能夠更好地保障學生后期的語文學習,也可以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因自身認知能力的限制,并且加上自身的興趣選擇,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難以發揮自身主體性。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其文本方面的閱讀質量和加強其閱讀能力的培養,本文將展開討論。
一、在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一)更好地滿足新課標閱讀教學的需求
隨著當前我國新課標的不斷發展,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新課標對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每時每刻的感受以及對書本的鑒賞能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技能。老師不但要在日常課堂當中對學生開展細致的觀察工作,并且要在課下充分做好老師的本職工作,引導學生對語文教材開展學習。
(二)提升學生對文學方面的鑒賞能力
老師如果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可以讓學生對于語文閱讀教材整體語言以及表現的形式進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只有學生有良好的審美觀念,才能夠對一些優美的文章進行更好的鑒賞。老師也可以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堂之外的文學作品,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教學能力,并且能夠使學生閱讀更多的文章,收集更多的優美語句,為今后積累寫作素材,了解更多的寫作風格做準備。學生長期地堅持下去,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對文章的欣賞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鍛煉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對文學的鑒賞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老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也要引導學生進行關于文學作品的鑒賞工作,這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有著很好的提升效果。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可以有效地在教材當中搜尋到關于描寫人物方面的句子以及一些詞語運用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從而更好地運用于日后自身的寫作中有效地積累寫作技巧,潛移默化當中就提升了自身技巧的寫作,最終使小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良好的提高。
(四)增強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
小學生心智發育還不夠成熟,認知也比較少,所以對語文知識點的學習缺少動力,對語文知識理解得不夠透徹,學生無法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習樂趣。但是如果老師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改善之后,就可以使學生明確文本內容的情感表達以及相關寓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帶來的魅力,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學生的興趣不高,閱讀教學的活躍性受限
小學生的注意力比較分散,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導致學生在課堂當中并不能集中注意力上完一節完整的課,而是選擇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來聽講。所以,老師如果想要讓學生一直保持學習狀態,更好地獲取知識,就需要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并且積極地參與其中。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老師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學生無法一直集中注意力,這個問題沒有受到老師的廣泛關注。老師一直堅持單一性教學,這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學習效率也會受到影響。
(二)老師的教學方式單一
老師的教學方法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質量起到決定性的影響,只有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才能夠更好地將知識傳輸給學生,所以老師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老師過于依賴板書或者是多媒體教學,傳授知識的模式過于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
(三)學生課后的鞏固不到位
在小學階段,很多學科都會留有家庭作業,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年齡較小,如果不及時地復習當天學習內容,是很容易遺忘的,老師要重視這一問題。但往往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的課后鞏固還是存在一些問題,老師沒有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記憶,學生對當天所學內容掌握得不牢固。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使用正確教學方式,提高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
根據當下我國新課標的要求,老師如果想要更好地保障教學質量,就需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從而把知識點有效地傳輸給學生。如在課堂當中設置問題情境,開展趣味性的教學,這種方式能夠更好地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所提高,從而使學生主動地閱讀文章,有效思考問題,保證閱讀教學整體效果。教師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學生真正地喜歡閱讀,也可以在早、中、晚的各個自習階段組織學生合作閱讀。老師也可以在閱讀教學過程當中采用閱讀與寫作雙重結合的方式,也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受到新課標理念影響,在閱讀教學當中可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收集閱讀文章中的優美短句,從而完善自身寫作。此外,老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表達方式以及風格。
(二)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采用的大多是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是簡要地講解文章的文化背景以及段落內容,導致學生的學習都是被動的,對老師有著極大的依賴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考以及閱讀理解能力。所以,老師需要在教學過程當中將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就能夠使學生真正發揮主觀能動性,營造更加靈活與自由的閱讀氛圍,讓學生投入閱讀過程,弄清楚文章當中的含義,閱讀感受以及想法都可以表達出來,從而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因為小學生有著非常強烈的求知欲,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根據學生這一特點,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目標,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除此之外,老師要發揮主導作用,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讓學生真正對閱讀作品具備一定鑒賞能力。
(三)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展開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是十分豐富的,由很多的種類以及元素組成,如果老師只是一味地使用教材進行閱讀教學,那么難以做到真正優化閱讀教材,學生也不能夠多方位實現自身能力的發展,限制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且影響到學生的長遠發展。老師一定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充分使用多媒體設備,對文章進行更加全方位的分析,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能夠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并且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通過激勵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前提,因此,老師一定要在日常備課中多加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學生的主要學習動力來自老師的鼓勵。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當中采用激勵教學的評價方式,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保障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部編版《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老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讓學生通過幻燈片來開展探究式的閱讀,讓學生在興趣當中完成閱讀學習。之后,老師還要客觀地評價每一學習小組的學習狀況,找出學生學習過程當中的優缺點,及時地表揚,不能一味地懲罰、批評學生,否則不利于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加強。
(五)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更好地滿足閱讀需求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在于豐富相關閱讀內容,因為小學生閱讀到的教材內容都是比較簡短的,所以閱讀效率較高。但是如果老師不能夠豐富學生閱讀內容,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學生閱讀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這對小學階段語文閱讀工作的開展很不利。為了更好地避免這種情況,老師就要在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拓寬教材種類,豐富教材內容,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使閱讀教材變得新穎,充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語文核心素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直接影響到小學語文學習水平,并且影響自身今后的發展。因此,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當中,老師一定要將教學建立在學生的興趣基礎上,并且將此作為主要的切入點開展閱讀教學工作,讓學生在語文閱讀當中真正發現學習的樂趣,激發出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從而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