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彥奎
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積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而采用議題式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意識,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制訂教學目標,并依據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想都能得到深度發展。議題式教學是一種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創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并在議題的基礎上對所學內容進行延伸,更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其能夠抓住重點知識,更深入地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和感悟,以此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設立議題任務,采用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將道德與法治與日常生活融合,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而言,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政治認同感以及法治精神。而通過議題式教學方法創設相關情境,能夠讓學生快速融入課堂學習中,通過精準定位議題式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問,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一、議題式教學內涵分析
議題式教學是指以結構化學科知識為支撐,通過聯系生活情境以及社會相關話題,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采用課上合作探究和社會實踐所進行的一種教學方法。議題可以分為實證性議題、辨析性和社會實踐性議題。實證性議題主要是由教師根據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構建議題,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學科知識,以提升學習效果。辨析性議題是通過提供社會生活中有價值的沖突現象,展開議題討論,突出價值引領。社會實踐性議題強調的是通過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強調的是學生的真實社會體驗。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采取議題式教學方法的時候,往往過于強調議題材料的選擇,而忽視了議題材料的最終服務對象,這樣雖然課堂教學活動比較熱鬧,但是學生真正掌握的知識并不多,而且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有效性的培養。
二、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路徑
(一)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可以從生活入手,引導學生遵紀守法,并學會正確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利。例如,在學習“公民基本權利”的時候,教師可以以社會現象設計議題,如遇到廣場舞擾民,我們該怎么辦?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相應問題:同學們,你們身邊是不是經常看到跳廣場舞的情景?你認為跳廣場舞的噪音是否對人們的權利造成侵害?你對廣場舞有什么看法和好的建議等。通過引導學生從行使權利角度剖析社會現象,讓學生從課本知識走向生活現象,使其走出教材,學會理解如何行使權利,如何維護權利,如何樹立法治意識。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融入生活情境,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游戲等方式創設議題,創設各類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例如,教師在教學“法律保障生活”一課時,精心設計教學,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組織學生自主闡述法律在生活中的運用。通過議題式教學方法導入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鼓勵學生發表言論和看法。如有的學生會說自己和家人在外出旅游的時候,會遇到旅行團強行要求游客購物,如果沒有消費的話導游會拒絕服務游客,甚至采用惡劣的態度對待游客,讓游客的心情大打折扣。通過結合教材知識,引導學生對此進行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旅行團和導游的行為實際上已經侵犯了游客的自主權利、人身自由權等權利。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可以向當地消費者協會投訴,或者向當地工商局舉報。通過融合生活情境,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使學生學會如何正當維護自身權利。另外,教師也要增強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例如,在穿越馬路的時候要走斑馬線,遵守交通規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播放相關的情境以及闖紅燈所發生的事故,以此增強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使學生了解違反法律法規要付出嚴重的后果,有時甚至是生命的代價。通過采取議題式教學方法,闡述法律對生活的影響,以此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使其能夠自覺遵紀守法,維護合法權利。
(二)注重素材收集,激發學生討論
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注重素材的收集,通過給學生提供相應的素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道德與法治學科與社會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內容,對教材上內容的講解,更需要引導學生搜集課外知識,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素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社會熱點、傳統文化等相關素材,這樣既可以為學生儲備更多的知識,同時又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例如,在教學“富強與創新”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可以圍繞改革開放展開探索,并分析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情景。同時給學生提供相應的素材,構建開放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進行討論。為了使學生進行有效討論,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小組,實現從問題向議題發展,使問題系列化、結構化。又或者在講解“公平公正的守護”這一章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展示具有爭議的案例,讓學生了解司法是捍衛公平公正的最后防線。在教學中教師挖掘生活中的相關素材或案例在課堂上展示,能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針對這些原始的、生活化的素材,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掌握內容,提升學習效果。
(三)加強社會實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要體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實踐性和引領性,在開展議題式教學的時候,要注重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情感思想,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將學科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懂得運用學科知識指導日常社會實踐,以此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的核心素養和內化價值,推動學生以更好的狀態參與社會實踐,實現技能、知識的統一發展。在議題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設計多樣性的研討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引導學生主動收集相應的資料,設計議題,并鼓勵學生在合作中探究,以此發揮議題教學法的實踐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與品質。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維護秩序”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如參與交通指導、維護學校秩序等。由于初中生性格活潑,對于法律法規以及社會秩序,往往會感到約束,在實際生活中會無意冒犯。而采取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遵守交通秩序的作用,使學生能夠自覺維護和遵守社會秩序,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合理選擇議題,激發學生興趣
在采取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時候,要體現議題的指導性和引領性,并將其作為教學核心內容,發揮知識傳輸功能,增強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意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合理選擇議題,選擇具有生活性和價值性的議題,從日常生活中擇取相應知識,引導學生學習。通過選擇這些具有生活性和價值取向的中心議題,可以引發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同時還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機,大大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中學時代”這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快地適應初中生活,可以設定中心議題“步入了初中之后,你發現初中生活與小學生活有什么不同”,并圍繞該主題,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思想認知,描繪心中的中學生活。另外也可以以小組合作形式,鼓勵學生探討校園中的新發現、新事物。通過交流分享,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學生學習興趣更加高昂。此外,在選擇議題的時候,教師還需要著重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并保證中心議題的價值,使中心議題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起到培養學生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的作用。可以選擇議題,使學生從議題討論中掌握基本的價值評判標準。
(五)科學設計教學,創新教學內容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的是勾畫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方式。這種做法不利于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難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由于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地位,沒有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可能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避免灌輸式教學方法,科學設計教學方案,創新教學內容,開展多樣化議題活動,以此增強教學效果。議題式教學相對靈活,教師在開展議題式教學的時候,可以創設各種議題活動,調動學生討論議題的積極性,并通過將學生分小組,使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中發揮自己的優勢,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或者鼓勵學生與周圍同學一起探討,從辯論中了解議題的本質,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辯論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并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自己的觀點,以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采取議題式方法的時候,教師要強調學生參與,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通過加強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參與,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通過科學設計教學方案,引領學生深度學習和思考,使學生的學科素養和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