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鋒
隨著時代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成為教學目標之一。而想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就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科學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初中科學教學進行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想要滿足這些需求,教師就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通過研究發現,學生處于愉快和諧的氛圍中,會主動積極地進行知識探究,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須重視營造氛圍,并通過引導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從而提高班級的整體教學質量。
一、初中科學課堂合作教學理念創新的意義
(一)推動教學改革
教學改革是使學生成長為國家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有效路徑,而通過合作教學理念創新,可以有效推動教學改革。具體而言,在這種教學理念下,課堂教學會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同時,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可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從而做到取長補短。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方法,從而為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就是說,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這種新的合作教學理念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推動科學教學改革,實現素質教育的落地。
(二)教學歸真要求
科學教學包括兩部分,一為理論知識,二為實驗。理論知識可以為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實驗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印象,讓學生探究知識的本質,從而形成良好的動手操作能力。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實驗教學并未落到實處,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造成了直接影響。而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理念下教學活動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使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了探究,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得到滿足,各項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師生共同發展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可對教學活動造成直接影響。在實踐中發現,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教學理念的創新,可使教師、學生得到共同發展。具體而言,這種教學理念對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而想要使這種教學理念滲透于教學活動中,教師就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創新教學方法。而這種教學活動中,學生成為主體,對相關知識進行學習、探究,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能力、素養、技能。
二、初中科學課堂合作教學理念創新策略
(一)搭建學習小組,實現初中科學課堂合作教學理念創新
自主探究、合作教學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以小組為載體的,想要實現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想要借助其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師就需要搭建學習小組。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劃分小組時需遵循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原則,確保學習小組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起到積極作用,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為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而要遵循這一原則劃分小組,教師就需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了解的內容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的學習能力等。同時,教師需按照學生差異劃分層次,通常情況下,層次為三個:一為學優生,二為中等生,三為學困生,然后遵循小組實力相等的原則進行分組。分組后,教師需重視小組長選擇,因為其是教師與小組成員之間的聯系人,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通常情況下,小組長需選擇綜合能力最強的。選擇好小組長后,教師需抽時間開展培訓工作,確保小組長掌握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的方法,并在學習活動中履行自身職責,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比如,在活動伊始,小組長需發揮組織的能力,使每個學生明確自己在教學活動中扮演的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從而發揮自身優勢,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活動后期,小組長需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查。由此可見,正確搭建學習小組,可為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提供保障,可有效推動每個學生的發展。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學生可以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可以發揮自身優勢進行知識探究,并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二)設計探究問題,實現初中科學課堂合作教學理念創新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依托于問題。因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帶給學生啟發,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思考,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而教學活動面向大眾,所以在設計探究問題時,教師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確保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并使其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對問題答案進行探究、思考。
1.基于學生角度設計問題
教學活動的開展目的是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而問題有著激發學生好奇心、對學生進行啟發的作用,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站在學生的角度。而想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要將以下兩個方面當作入手點。
(1)學生思維起點
在實踐中發現,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可以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起點當作入手點,設計探究問題。
例如,在教學“光的直線傳播”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站在學生的思維起點設計問題。這部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系,所以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光在空氣中的傳播形式是________。光在水中的傳播形式是________ 。光在玻璃中的傳播形式是________。結合生活經驗,學生可以說出不同的答案。之后,教師可以將標題寫在黑板上,并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哪些現象與其有關。此時,學生動腦筋說出不同答案,有小孔成像,有影子的形成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入具有一定探究價值的問題,即:小孔成像的規律探究,并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究。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長發揮了組織引導作用,發揮了每個學生的優勢,并基于生活經驗、所學知識進行探究,在感知知識的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學習能力。由此可見,站在學生的思維起點設計問題,可以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得到培養,可以將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有效提高。
(2)學生思維糾結處
在學習時,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常常是學生的思維糾結處。如果能把這些問題解決,就可以使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培養,使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需要發揮自身優勢,一步步引導,使學生突破思維障礙,并在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大氣壓”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基于這一點設計探究問題。考慮到這部分知識較為抽象,且科學教學中包括實驗教學、理論知識教學兩部分,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引入實驗,以此降低相關知識的難度。比如,教師可以將奶瓶吞蛋的實驗呈現給學生,并在實驗結束后提出這樣的問題:雞蛋是怎么進入奶瓶的?部分對知識進行了研究的學生可以說出其原理,即:大氣壓的作用使雞蛋進入了奶瓶。而在教師進一步提問時,學生便不知如何解決了。此時,教師便可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思考、探究,并總結其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可以加深對大氣壓的相關知識的理解,學會運用相關知識解釋生活中遇到的科學現象。由此可見,基于學生的思維糾結處設計問題,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探究、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
2.基于教學角度設計問題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其可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而問題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組織、引導作用,所以教師需基于教材設計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探究、合作,從而完善知識體系。
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研究,并抓住學生的思維疑點處,通過設計拓展性探究問題、趣味性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以拓展性探究問題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知識拓展,并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通過這種方式,可有效降低教學難度,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又如,在進行趣味性探究問題的設計時,教師需將學生的興趣愛好當作入手點,確保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產生興趣,并對知識進行探究。此外,教師還需要明確,知識之間是有一定聯系的,而教師有責任與義務幫助學生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基于知識銜接處設計問題,確保學生可以在問題的引導下掌握知識。由此可見,基于教材教學角度進行問題設計,可以使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探究,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技能。但在問題設計時,教師需將學生放置于重要位置,因為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得到成長與發展。
綜上所述,創新教學理念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實踐中發現,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教學理念與新課改的要求相符,所以教師需將其重視起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學習小組搭建放在重要位置,通過科學合理地創建小組、選取小組長,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教師需站在學生角度及教學角度設計問題,確保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確保學生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但教學方法是不固定的,教師需要基于實際情況進行不斷探究、實踐,使學生逐漸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如此,才可促進教學改革,使學生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