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其進行一切活動的基礎。社會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價值觀沖擊和生存壓力,使得人們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其中也包括初中生。長期遭受心理問題的困擾,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班主任作為班級的最高管理者,有義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心理素質,讓他們能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開展學習活動。文章以班主任的視角,針對如何引導學生合理調整自身心態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大量工作經驗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策略,旨在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初中班級管理;問題與策略
作者簡介:徐緬姬(1970—),女,廣東省佛山市華英學校。
中學時期是學生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時期,也是他們內心沖突、動蕩最多的時期。大量調查表明,在這一時期,學生往往難以有效管控自身的情緒,這對其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教育工作者應有效踐行自身職責與使命,密切關注學生,并根據相關教育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充分引導,充分了解學生的問題,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初中班主任應充分了解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采用行之有效的干預手段,聯合學校及家長,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持,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讓他們體會到世界的美好和生活、學習的樂趣。
一、初中生心理問題現狀
(一)初中生情緒自控能力相對較差
大量研究資料顯示,初中階段是多數學生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在此過程中,學生尚未形成對自我的完整認知,且其心理狀態的穩定性相對較差,這不利于學生對自身價值進行科學評價與主觀分析。研究人員認為,初中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初步覺醒,但其自控能力較差[1]。具體表現在行為上則為學習積極性差、注意力渙散、厭學、逃學、棄學、自暴自棄……深陷其中的學生,有的還會因此對自己產生強烈的厭惡感,嚴重的甚至會離家出走。與此同時,由于這一問題的存在,這些學生在學校往往難以與其他同學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且難以與教師建立良好的關系,這不利于其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規范與調整自己的言行,這對學生的全面成長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二)影響初中生心理的因素較為復雜
初中生的心理問題不容樂觀,這些心理問題是由多方面造成的,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是指遺傳、生理上的原因,研究表明,如果學生的父母患有抑郁癥,那么學生也有可能會從父母身上遺傳抑郁傾向。大量資料顯示,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家庭生活會對其心理狀態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若初中生父母有抑郁傾向,往往容易在生活中對初中生產生影響,從而導致初中生難以規范自身言行,這對初中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與此同時,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初中生往往容易受到其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產生不健康的心理,這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而外部原因主要是指教育、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具體指初中生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教育,與父母、鄰里之間的關系,所感受到的家庭、社會氛圍等[2]。部分研究資料表明,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相應的關注和引導,部分初中生難以形成健康的心態,生活質量得不到合理保障。要想解決初中生的心理問題,教師可以從與學生的相處方式、教育方式、學校環境、家庭氛圍這些外部原因入手。
(三)教師對初中生心理問題的關注度偏低
總的來看,在我國日常教育教學工作開展期間,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將教學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學生應試能力培養與文化知識教學上。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組織學生對教材知識點進行學習與探索,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缺乏足夠重視。教師沒有踐行自身責任,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這對初中生的成長造成了一定阻礙。此外,教師難以結合學生的心理情況制定相應的評估制度并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有效分析,無法保障后續引導工作的針對性。
二、初中生心理問題解決策略
初中教師尤其是初中班主任有責任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幾種解決策略。
(一)構建良好的師生交流關系,結合學生需要進行心理引導
教師應積極做好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工作,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傳統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教師作為權威的代表,讓學生心生畏懼,這造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障礙。幫助學生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包括他們的學習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因此,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當努力尋找能打破障礙、逾越屏障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師需要放下身段,與學生平等地相處,消除學生對教師的畏懼感和距離感[3]。教師要不吝于在學生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甚至對于部分問題,可以向學生請教。其次,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采用不同的溝通模式,比如有的學生表現得比較開朗、健談,就可以與他們當面進行溝通交流;而有的學生比較害羞、內斂,那么就可以通過微信、郵件、書信等形式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教師不能想當然地以自己習慣或喜歡的方式與學生開展對話,要讓學生也成為對話的主體,讓他們決定溝通的形式和內容。最后,教師還需要積極地為學生提供傾訴的通道,比如告知他們可以在什么時間、通過什么方式向教師傾訴問題。同時教師需要保證為學生保守秘密,并且不去評價學生,以傾聽為主,而非判斷學生的是非對錯。要想深入了解學生,教師必須與學生建立信任,尊重和理解學生,保護他們的隱私和自尊心,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
(二)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普遍會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況,缺乏自信心會導致很多心理問題。自信心對人一生的成長、發展十分重要,是人們前進的動力,也是人們成功的助推劑。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就是為他們的學習生活、未來發展提供能量和支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可以有效解決很多心理問題、學習問題以及人生問題,這在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很多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方法,將其與課堂教學結合就是其中一種。實踐表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并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認同和肯定,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培養自信,對學生的全面成長有良好的促進意義和導向價值。
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教師也應當不斷增強自己的自信心,保持樂觀的心態,以積極的面貌為學生樹立榜樣。對初中生來說,榜樣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教師要以身作則,不要將個人情緒帶到課堂,對學生保持耐心。這樣學生會將教師作為學習對象,進行自身心理狀態的科學調整,這對合理優化初中生的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三)組織體育鍛煉活動,豐富學生校園生活
內容
大量研究表明,要想進一步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做好對初中階段教學工作內容的探究與分析工作,從而進一步豐富教學工作內涵與開展途徑。在這一問題上,部分研究人員指出,作為初中階段重要的教學工作內容之一,體育鍛煉能有效改善青少年的亞健康狀態,定期組織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不僅能提升他們的身體素質,還能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社會與情感能力,讓他們遠離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困擾。但是,由于課業壓力、升學壓力大,初中生嚴重缺乏體育鍛煉機會,鍛煉意識十分薄弱,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學生鍛煉不足造成身心健康受損,受損的身心加重了心理問題,循環往復,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班主任務必為學生創造和爭取體育鍛煉的機會,保證每周乃至每天,學生有機會舒展筋骨、放松身心。總的來看,合理開展相關工作,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內容,對學生心態的調整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在體育運動開展期間,學生可以在親身實踐中體會體育運動所帶來的成就感,從而掃除抑郁情緒,對其積極心態的培養有良好的促進
作用。
初中生的鍛煉機會有很多,在課間,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離開座位,到走廊、空地上去做一做伸展運動,做一做課間操,甚至是讓學生跳一跳自己喜歡的舞蹈;在體育課上,班主任應當督促學生充分投入體育學習和鍛煉中,并且與體育教師攜手,共同激發學生對鍛煉的熱情;在運動會等比賽中,班主任要積極地組織學生參與,盡量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體會體育帶給人的生活動力。教師可以將課程教學與鍛煉相結合,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增加一些鍛煉活動的內容。此外,班主任還需要培養學生的運動意識,讓他們認識到鍛煉的重要性,提醒他們在放學后、周末,堅持進行體育鍛煉。當然,班主任也需要以身作則,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以實際行動讓學生參與鍛煉。學校應當適時舉辦體育活動,形成積極鍛煉的校園氛圍。
(四)做好家校協同工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初中生的心理問題由多方面造成,因此,要想改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離不開教師、學校、家長等多方的協同。學校和教師應當不斷加強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并定期為家長同步和普及初中生的心理問題及解決方案,其目的是讓家長更加全面地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他們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壓力,加深家長對學生的理解,從而促進其交流方式的優化、相處方式的改進。
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教師向家長宣傳的重點有以下幾點:一是讓家長了解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促使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形成高度警覺,從而將更多的時間投入了解情況和解決問題上;二是糾正家長的錯誤認知,讓家長了解正確的教育方式,并教給他們與初中生溝通的技能。家長要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當孩子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長輩;同孩子建立起平等的、坦誠的、彼此信賴的關系;懂得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站在更加公平、平等的立場進行對話。教師不光要讓家長了解問題,還要實實在在地給家長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除了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教師還要與家長建立合作關系,比如定期在線上、線下與家長進行溝通和討論,共同商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可行方案,共同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
除了以上幾點,學校還可以建設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教師為學生提供咨詢,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定期為學生普及心理知識及自我改善方法,改變學生對心理問題的認知。更多策略還需要學校及教師在實踐中進行更多的嘗試和探索。
結語
心理問題是困擾學生、影響學生學習、阻礙學生發展的嚴重問題,不論是教師、學校還是家長都應該高度重視,并積極收集、嘗試科學化的干預手段,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問題的陰霾,讓他們重拾對生活的信心,找到前進的動力,看見本有的藍天。
【參考文獻】
[1]許誠全.班主任與時俱進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研究[J].教書育人,2018(22):32-35.
[2]李艷紅.學習不良初中學生的抑郁癥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3(05):472-473.
[3]肖建國,付俊杰.面對學生的抑郁情緒,班主任怎么辦?[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0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