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公共建筑空間是鄉村公共空間的核心部分,是產生與延續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集體記憶是村民等主體的記憶集合,突出屬性是集體性和動態性。鄉村公共建筑空間是開展公共活動的主要場所,具有公共性、文化性等特征。從集體記憶的視角研究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重塑,是響應鄉村振興戰略、保持鄉村鄉土特色、激活鄉村公共活動的有益嘗試。文章通過分析集體記憶理論和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匹配性,確定整體有機、線索連接的鄉村公共建筑空間重塑原則。在此基礎上,以生態優先、村民主體、適當超前和循序漸進為指導,提出集體記憶視角下鄉村公共建筑空間重塑的具體路徑:提取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空間場所中的記憶要素,對提取的要素進行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的結構組織,在點、線、面狀公共空間和邊緣過渡空間等場所再現記憶。
關鍵詞:集體記憶;鄉村公共建筑;空間重塑
中圖分類號:TU26;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7-0-03
0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傳統的鄉村公共建筑因不再適應村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而被廢棄、改造或拆除。部分鄉村在現代化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照搬城市的建筑形態,忽略了村莊的原有風貌和文化傳承。完善的鄉村公共建筑空間能滿足村民的公共活動需求,增強村民的凝聚力,保護鄉村的自然和人文記憶,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重塑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發揮公共建筑空間助推鄉村發展的多元價值,有利于增強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促進鄉容鄉風的改善和人居環境的優化。
1 基本概念
1.1 集體記憶的概念
集體記憶最早由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提出,指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與結果[1-2]。一般而言,集體記憶具有物質和象征的雙重屬性,既是紀念碑、雕像、空間地點等物質客體,也是風俗、文化等具有精神含義的象征符號。集體記憶的突出屬性是集體性和動態性,它由社會群體形成、共享和傳承。此外,集體記憶還是個人記憶的集合,是摻雜想象、幻想等因素的先驗總結,是經過非簡單復制或還原的重構過程。集體記憶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本身比較抽象,將其放在鄉村情境里,則具有物質和人文屬性,比如村莊的空間布局、形態、風格等外在表征,展示了村民等主體的鄉村體驗和思考,承載著鄉村風俗、形貌等[3]。鄉村集體記憶的延續是鄉村發展中顯性物質實體和文化心理潛質的融合,是鄉村擁有的寶貴社會、歷史、自然和文化資源。
1.2 鄉村公共建筑空間
鄉村公共空間是包含公共場地、建筑等實物載體和鄉村文化、民俗等非實物載體的綜合空間。鄉村公共建筑空間是指在鄉村地區與村民公共活動息息相關的建筑,是鄉村公共空間的物質部分,比如街道、祠堂、村民中心、鄉間小店、籃球場、廣場等。
集體記憶與鄉村公共空間具有匹配性。集體記憶具有社會性、重構性和連續性,是集體成員的共享記憶,是在現有基礎上的重構,處于持續與更新的復合狀態。鄉村公共空間是公共空間的地域表現形式,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功能復合性和社會認知性等。從集體記憶的視角出發,提出鄉村公共建筑的重塑原則,并以此為指導提取、組織和再現空間重塑的記憶,實現空間與周邊環境及鄉村文化的和諧共生,有利于傳承鄉村精神、建設美麗鄉村。
2 集體記憶視角下鄉村公共建筑空間重塑的原則
集體記憶視角下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重塑必須將集體記憶的特征和鄉村公共空間的特征相結合,側重整體有機和線索連接。
2.1 整體有機
整體有機是指與自然、社會的有機融合。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重塑要協調鄉村的整體規劃和建設,保證公共建筑空間的范圍整體性,與鄉村生命體建立有機聯系。在鄉村公共建筑空間里,自然環境、人文活動、空間場所是基底、內核和容器,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將三者有機融合,落實到生態優先、村民主體,才能更好地展現鄉村特色,激發村民內隱的集體記憶。
2.1.1 生態優先原則
善待養育人們的環境是建設的基礎和前提,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重塑要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保持鄉村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維護鄉村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2.1.2 村民主體原則
在重塑鄉村公共建筑空間時要充分體現公共性和集體性。記憶應以村民為主體,鄉村公共建筑空間要保證村民能自由出入、開放交流、深度參與,引導和促進村民等主體前往公共建筑空間開展公共活動,加強社會交往,激發鄉村主體建設、維護和重塑公共建筑空間的意識和熱情,培養鄉村群體的集體情感。
2.2 線索連接
線索連接是指挖掘、重組和關聯集體記憶的線索。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重塑要縫合碎片、延續文脈,保護和留存有益的記憶線索并納入當下,使其在空間和時間上得以延續。在重塑鄉村公共建筑空間時,核心任務是促進社會交往,為社會性活動的開展提供機會和場地,延續鄉村公共空間和鄉村社會關系,遵循適當超前和循序漸進原則,保證記憶線索的連接和拓展。第一,適當超前原則。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重塑要基于主體實際需求和鄉村發展需求,在立足當下的同時展望未來。第二,循序漸進原則。重塑要有全周期、全過程的視角,體現集體記憶建構的循環往復,在積累和反饋中逐步推進,保留動態可調整的余地。
3 集體記憶視角下鄉村公共建筑空間重塑的策略
鄉村公共建筑空間重塑的基礎是已有的自然環境、社會網絡、空間線索和整體意象的留存。自然環境是集體記憶的重要基礎,是鄉村發展和生產的根基,要在適度范圍內對其加以利用和改造,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景觀格局的安全性。社會網絡是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群體間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社會聯系的集合。空間線索是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是待挖掘的空間要素,要注意妥善保護和保存。整體意象是集體記憶的重要呈現,是多種元素融合的環境意義和給人的感知印象。
基于此,集體記憶視角下的鄉村公共建筑空間重塑要從自然環境、社會網絡、空間線索和整體意象中提取要素、組織結構、再現場所,進而重塑空間。
3.1 要素的提取
分析重塑內容,挖掘建構和觸發集體記憶的記憶要素。通過提取自然環境、人類活動和空間場所中能觸發集體記憶的關鍵線索并進行解讀,領悟這些線索的空間環境意義,進而應用于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重塑過程之中,更好地保存和傳遞鄉村集體記憶,使鄉村公共建筑空間成為“有記憶”的存在。
3.1.1 自然環境要素
鄉村自然環境的特點是最好的記憶符號,能輕易觸動記憶主體,使其陷入回憶。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重塑要在視覺或空間體驗上利用自然環境要素,包括宏觀、中觀、微觀等層面。宏觀層面,村莊及周邊的整體山水格局構成鄉村的地域特征,體現人和空間、自然的關系。中觀層面,遠山、近水等自然環境是公共建筑空間的重要視覺要素,能營造整體氛圍,形成與完善空間記憶的特征。微觀層面,提取和組織古樹、池塘等傳統要素,能給人帶來富有鄉土特色、鄉村韻味的空間體驗。
3.1.2 人類活動要素
人類活動要素是指富有特色與文化底蘊的具體活動及其人際交往中蘊含的集體記憶內容要素,這類活動有舞龍舞獅、廟會集會等。鄉村社會性交往活動的強度直接決定了集體記憶的深度和社會性活動對集體記憶的延續與建構價值。與城市相比,鄉村社會是熟人社會,“湊個熱鬧”“鄰里互助”“知根知底”等特性使鄉村公共空間需要滿足獨特的需求。
3.1.3 空間場所要素
空間場所要素包括尺度、材質、色彩、空間關系等,是形態和記憶的細節表現,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重塑要綜合考慮這些要素。尺度是空間、界面、人等相互間的尺度比例關系,會影響觀者的感情傾向和空間記憶;材質是指限定公共空間界面的物質材料屬性,不同材料的質感和肌理不同,會影響觀者的視覺和觸覺印象;色彩是物質環境的視覺表現,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傳統和文化內涵;空間關系是空間物質構成的相對關系,比如圍合、層級等,圍合能將公共建筑空間塑造成可記憶的場所,為村民創造更多的交往機會。
3.2 結構的組織
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結構組織是在保留和存儲、提取和歸納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集體記憶載體和要素的基礎上,整合多種載體和要素形成一個整體,再重新進行整合、分析、規劃和設計,串聯為有機的系統結構。
3.2.1 宏觀層面的組織
宏觀層面是指在鄉村范圍內組織集體記憶的要素,重在體現其發展脈絡,主要途徑是整體規劃和梳理空間系統。一是整體規劃。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重塑要考慮村域范圍的整體情況,保證人地關系的和諧,有機整合環境要素,使鄉村公共建筑空間既能滿足當下需求,也能有序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梳理空間系統。鄉村公共建筑空間在重塑中心和核心空間時,要完善公共空間的微循環系統,豐富空間結構。比如搭建小型公共服務點,為村民提供便利。
3.2.2 中觀層面的組織
中觀層面關注點、線、面等空間形態的內容。點狀公共空間包括開敞空間節點、濱水空間節點、建筑/構筑物等;線狀公共空間包括鄉村公路、徒步道、林盤巷道等;面狀公共空間是指鄉村內較重要的公共空間群組。鄉村公共建筑空間重塑在中觀層面的結構組織要重視點、線、面間的層次、內容和聯系。首先要明確層級。一般來說,面狀公共空間的層次要高于點狀公共空間和線狀公共空間。其次要篩選內容。比如點狀公共空間中的廢棄洗衣點、線狀公共空間中的鄉間山野小路、面狀公共空間中的老舊稻場等,將其恢復原貌實用性較差,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舍。最后要建立聯系。點、線、面狀公共空間有內容、位置、層級、作用等區分,要厘清三者的關系,加強聯系、形成整體。
3.2.3 微觀層面的組織
鄉村公共建筑空間的微觀層面是以促進交往為首要原則,復合公共建筑空間的記憶要素,比如各種記憶要素、空間場所要素、活動功能要素等,進而形成多維復合的整體。其中,自然是基底,活動是內核,場所是容器,三者相互關聯。其次是空間場所要素的復合。在重塑鄉村公共建筑空間時,要整體考慮尺度、材料、色彩、空間關系等,不能孤立對待這些要素。最后是活動功能要素的復合。重塑公共建筑空間要提高公共空間的使用率和提供更多的社會交往的機會,“以活動帶動活動”,促進村民建構更多的鄉村集體記憶。
3.3 場所的再現
鄉村公共建筑空間重塑的呈現工作是公共場所的記憶再現。根據點、線、面狀公共空間的性質、關系和層級等,開展針對性的空間重塑設計,形成能夠體現鄉土精神、延續地域文脈、建構集體記憶的鄉村公共建筑空間。
3.3.1 點狀公共空間
開敞空間的設計要關注空間尺度、層次和材質。首先,控制空間尺度。開敞空間要適度開闊、敞亮。應細致劃分空間尺度較大的場地,比如利用鄉村農具、花壇、綠植樹列等進行柔性分割,明確空間主次,促進相互滲透。其次,豐富空間層次??梢栽O置檐廊灰空間、開放式前院等。最后,選擇鄉土記憶材質。材質的選取要配合集體記憶特色和線索,使場地鋪裝等與鄉村色彩、質感、意象等相融合。
濱水空間要強調人水互動,發揮水元素的親環境和視覺景觀作用。在具體設計時,可以設置分層級的親水平臺,保證無論水位線如何變化人們都能參與人水互動。在水位較淺的水域,可適當保留鄉村野區,通過低矮石墩等進行警戒;在水位較深的水邊,要設置齊腰欄桿扶手,保證人行安全。此外,濱水空間的建設要盡量利用當地材料,契合鄉土特質。
3.3.2 線狀公共空間
鄉村的干道、街道順應代步工具的升級和現代化發展趨勢,主要服務機動車,在不改變傳統的道路尺度的情況下,通過其他手段優化出行體驗。比如,錯車處、收邊處等鋪設的材料要區別于行車面使用的材料,同時,路面處理采用多種材質,弱化道路過寬、過大、過空的觀感。
徒步道側重自然和野趣。比如,就地取材作為下墊面料,鋪陳大塊碎片或小塊鵝卵石;(下轉第頁)(上接第頁)路面自然可下滲;道路可不收邊,或用當地材料制作籬笆收邊。
3.3.3 面狀公共空間
面狀公共空間的層級較高,處理方法有空間復合和聚合統一。首先,空間的類型、功能等應進行復合,滿足村民使用需求和活動需求。比如結合大小空間,促進社會交往,應對大規?;顒?。其次,聚合統一。聚合是空間的聚合和人的聚合,空間聚合是指建筑空間相對集中,人的聚合是指便于村民通達。比如改善鄉村人車混行的現狀、建設綠地式停車位等。
3.2.4 邊緣過渡空間
邊緣過渡空間是指門前、鄰里間等空間。比如門前空間可增添前院,入戶處設置門廊,豐富門前空間層次,增強村民的領域歸屬;鄰里間的交叉空間,院墻不宜過高,且可用鏤花窗墻等分割空間;院外空間可安置長椅等,方便鄰里交往。
4 結語
城市化的推進使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但部分鄉村新建公共建筑空間迷失自我、失去原有特質,變得千篇一律。鄉村公共建筑空間是開展鄉村公共活動的主要場所,從集體記憶的視角出發,重塑鄉村公共建筑空間,能喚醒鄉土記憶、延續地域文脈、助推鄉村振興,增強鄉村主體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4-16,19.
[2] 李興軍.集體記憶研究文獻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9(4):8-10,21.
[3] 呂效華.培育鄉村社會公共空間的路徑選擇:以皖北農村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9(3):11-13,19.
作者簡介:孫琳琳(1997—),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