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國家整體建設逐步從基本的物質滿足上升到精神滿足。同時,為縮短城鄉之間的距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由此可見,我國對鄉村區域的整體建設尤為重視。公共藝術作為一個舶來品,呈現出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文章基于公共藝術獨特的表現張力,結合美麗鄉村的視角對鄉村建設問題進行探討,旨在推動鄉村經濟與人文發展,打造鄉村地域化的特色藝術。
關鍵詞:公共藝術;鄉村建設;美麗鄉村
中圖分類號:TU982.29;J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7-0-03
1 公共藝術的分類與特點
1.1 公共藝術的分類
“公共”的意思是“共有的”或“市民的”。從這個意義上看,一切開放的空間里能讓人觀賞、參與和使用的藝術品、藝術活動、藝術行為、藝術設施都可以稱為公共藝術[1]。從表現形式來看,公共藝術可以分為生態類、社區類、設施類、校園類。
1.1.1 生態類公共藝術
生態類公共藝術即在自然景觀中的藝術品或建筑物,如建于戶外環境中的紀念主題雕塑、人像雕塑,還涵蓋人為建造環境中的自然作品,如城市中的水景裝置、植物栽培等。人類對自然中的美好形態一向深有體會,在自然環境中設置藝術品的習俗也由來已久。中國的萬里長城將軍事防御功能與山形地貌融為一體,其修筑與維護依賴跨越多個世紀的群體合作力量。安徽古鎮將自然條件與人類生存環境融為一體,依據地形修建搭橋,創造出了錯落有致的獨特風貌。中國傳統的造園術和風水觀,將自然本身視為最重要的表現主題,內容涵蓋了對自然、環境和生活的深層次感受。我國傳統的自然哲學、風景文化中,也處處可見人類和大自然相結合的奇特感受。西方畫家常把簡約風格雕塑設置于大自然之間,旨在反襯大自然的豐富與美妙。大地美術與風景美學也開辟了更多的雕塑形式,使雕塑成為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甘肅瓜州縣戈壁灘上的大地之子、意大利北部山區上的粉紅兔子等作品,造就了神話般的大地景圖。
1.1.2 社區類公共藝術
社區是公共藝術發揮的重要場所之一,因為社區一直秉承以人民為本的理念。在居民理想的生活中,有較為舒適的藝術氛圍,居民需要與社區建立起較為親密的聯系,在當今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遇見更多美好的事物。
深圳雕塑院完成的系列雕塑作品《深圳人的一天》,建在深圳園嶺社區居住區南側,該雕塑的創作背景為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30周年,作者對附近居民走訪調研,收集有利于藝術創作的相關信息,最后確定以寫實的設計手法,百分百還原深圳人的一天。其造型結合工作種類、工作階層進行創作,17尊雕塑皆有人物原型。這一系列公共藝術作為社區中的主體,搭配遮陽亭、綠化帶、路燈等公共設施,增強了居民與社區的黏性。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潮流中,藝術家將目光投向社區、經濟、生活與居民的聯系中,代表著公共藝術首次與民眾發生較為密切的聯系。社區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發展社區公共藝術是社區生活的重要一環。這也啟示人們重視與社區的對話,讓公共藝術成為社區環境的代言人。
1.1.3 設施類公共藝術
設施類公共藝術是指那些在公共空間內具有特定功能的藝術性小品。這些作品涵蓋面廣、藝術性與實用性強,公園內的垃圾桶、馬路邊的路燈、廣場上的健身器材等都屬于公共藝術的范疇。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公共設施也發揮著重要的公共職能,它們美化了城市環境,便利了生活起居,充當了城市建設的重要角色。如今,設施類公共藝術的普及度得到了極大提高,大中小城市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公共設施讓居民直接受益,也使環境變得更美好。
1.1.4 校園類公共藝術
校園類公共藝術不單純是一個藝術品,它也肩負著一部分教育職能。中國校園內的公共藝術作品大部分都是雕塑、公共設施等。其藝術特征著重體現為以下兩點:一是鑒賞者是教師與學生,有一定的特殊性,二是這些作品所表達出的立意都與教育有或多或少的聯系。校園公共藝術并不局限于雕塑、壁畫,地雕、藝術活動、娛樂設施、節慶活動等都算是校園公共藝術。2022年6月,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主辦的“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主題雕塑展演活動走進雁塔區第一小學。教師們利用這些公共藝術品,從歷史、地理、人文等角度出發,拓展紅色知識,引發學生思考,將其轉變為不同的教學內容。由此可見,公共藝術可以成為學校教育的一種媒介。學校應該鼓勵學生自覺參與到校園公共藝術活動中去,這不但能夠豐富校園景觀,而且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1.2 公共藝術的特點
公共藝術和古代的文人詩歌寫作、美術創作不同,它需要相關制度的約束。如果沒有相應的設計規范,就有可能出現為凸顯個人政績而創作、一味抄襲國外雕塑、缺乏思想內涵等問題,這些都不利于公共藝術的發展。因此,公共藝術制度要包括資金的管理、設計作品的審批、落實建設的程序,在極大范圍內做到民主和公平。
我國現行藝術管理制度不夠完善,許多公共藝術活動不能遵循合理程序進行;一些藝術家長期養成自閉性創作的習慣,也使得公共藝術與大眾拉開距離。在管理者、投資人、創作者都缺乏公共意識的情況下,推進公共藝術活動的難度很大。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發展公共藝術需要兩大前提:一是建立相對成熟的制度體系,二是社會居民相對成熟。因此,無論是管理制度還是創作形式,我國的公共藝術必須走特色發展道路,這條道路要涵蓋藝術制度的管理及公共藝術的發展前景、受眾群體,應增加贊助基金,讓廣大群眾參與到藝術活動中,促進我國公共藝術的發展。
2 公共藝術賦能鄉建的發展歷程
2.1 公共藝術賦能鄉建的起始
相關研究學者胡介報指出,“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盡管發展了,但是發展得非常不平衡,城市化發展了,一端亮起來了、美起來了;另一端廣大的農村又黑起來了、亂起來了、慌起來了”[2]。建設新農村,把藝術引入鄉村生活,使村民生活得更加愜意,這與經濟同步發展并不矛盾。20世紀90年代初期,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的社會領域得到初步應用,其服務性功能初步顯現。進入21世紀,對公共藝術融入社會層面有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如公共設施的應用、公園小品的建設、大地藝術的普及等,這些都促進了社會公共領域設施的發展,并為公共藝術賦能鄉村建設創造了一個嶄新的平臺。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發展方向逐漸由單一的重視經濟轉變為經濟與文化并重,因此政府部門也為地方的文化產業發展給予了一定支持。在鄉村建設中,要重視鄉村文化輸出、發掘地域特色、拓展鄉村旅游。2000年,日本越后妻村的鄉村建設案例開闊了我國藝術家的眼界,并為本土的鄉村建設指明了方向。
2.2 公共藝術賦能鄉建中期
從201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把目光投向鄉村建設,這些行為被稱為藝術鄉建或公共藝術賦能鄉村建設。新時期,中國鄉建發起人渠巖曾說:“藝術鄉建是中國鄉村建設的第三條路徑,它是在尊重鄉村傳統及村民訴求的基礎上,用情感融入和多主體互動的溫和方式建立情感共同體,使鄉村社會整體復蘇,以緩慢的方式修復鄉村完整的地天人神世界任務。”[3]目前,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主要由藝術家工作團隊參與,結合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藝術活動對鄉村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與此同時,通過媒體宣傳,相關藝術行為吸引各類藝術家參與其中,甚至國內外許多藝術類高校也開設了有關公共藝術建設貧瘠鄉村的課程,通過藝術手段建設鄉村景觀、設施等。
較為經典的案例有北京宋莊藝術區,宋莊地處北京通州區,是以農業為主的位于城鄉交界處的小鎮。因當時農村企業大范圍倒閉,大面積廠房閑置,整個鎮顯得十分荒涼。2002年起,藝術家們匯集于此,逐漸形成了藝術圈;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的正向影響下,798藝術區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藝術家的匯集不僅建設了一個小小的鎮子,更為世界打造了一個別具工業風格的藝術區。
2.3 公共藝術賦能鄉建的發展
當今我國公共藝術賦能鄉村建設可大致歸納為三種類型:學院派的實踐項目、藝術家主導的項目和鄉村藝術節。
2.3.1 校園實踐項目
“羊磴藝術合作社”項目是以木材為主題的一次實踐,并在農家院內展出。其藝術成品的特殊性在于它們既不屬于雕塑范疇,也不算是家具成品。2013年,鄉村特色項目開啟,包括以物換物活動、鄉村小集市等貿易性藝術活動,“馮豆花美術館”的建成也增強了整個藝術實踐的可能性。2014年,藝術團隊與當地老人越發熟絡,推出的藝術項目開始靠近鄉民的日常生活,如與家電老板合作的泡泡版農村結婚“三大件”。2015年,項目的發展方向發生了改變,原本公共景觀、公共環境的改造轉變為個人尋訪式的記憶收集,成立了專門的“傾聽室”,當地村民可以各自訴說有關自己的歲月記憶。時至今日,該項活動仍在繼續。回歸“羊磴藝術合作社”,其地址的選擇區別于平遙、烏鎮、宏村這些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氛圍濃厚的村鎮,羊磴并沒有任何旅游資源,經濟較為落后;這里與外界缺乏聯系,更像是焦波導演的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中展現的村莊,盡是交通閉塞、經濟貧困、房屋破舊的景象,這里的一切仿佛都被束縛了,一種“土氣”環繞著整個村莊。同時,這也是千千萬萬個中國村鎮的縮影。本次高校團隊選擇該村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羊磴村是其中一位藝術家的家鄉。
2.3.2 藝術家主導的項目
以左靖為代表的著名策展人近年來把重點放在了鄉村建設上。左靖和歐寧兩位藝術家共同主持的“碧山計劃”項目的第一站位于安徽黟縣的碧山村;第二站是地處湖南、貴州、廣西三個省份交界處的百里侗寨,該地最著名的要數茅貢鎮,通過較為優良的生態環境帶動了周邊數十個貧困村落的發展,其合理的規劃、積極的發展保護了傳統村寨的自然環境與歷史人文,人們稱之為“茅貢計劃”;云南景邁山是第三站,2016年10月,云南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委托左靖團隊,為該地區茶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藝術家與傳統鄉村的聯系,不是偶然間的靈感迸發,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從古典藝術到現代藝術再到如今蓬勃發展的新景象,藝術家們在朝著更加多元化的藝術構想無限探索,不斷迸發出新的創造力,這也是未來藝術鄉建的主流方向。從國家層面來說,美麗鄉村相關振興計劃的提出與實施,為如今的公共藝術挖掘出了更多的可能。
2.3.3 鄉村藝術節
“溪望節”是2022年8月13日在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寒溪村舉辦的藝術類慶祝活動。這是寒溪村的村民聯合“藝術在浮梁”主題活動共同打造的具有藝術特色的民俗節日,也被稱作是當地的移民紀念節日。不僅如此,“藝術在浮梁2022”得到了多位藝術家助力,結合別開盛宴的藝術活動展現了當地村民的精彩生活。由于1957年修建新安江水庫,浙江省淳安縣開始了大型的村民遷居,這些南遷的移民只能靠自己的雙手從搭建臨時草棚到修建自己的房屋,從一片荒蕪的土地到茶葉種植,全村移民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把曾經的荒山變成了煥然一新的茶園。本次藝術節活動充分調動了當地村民的積極性,給寒溪村帶來了新的活力。藝術節意在歌頌當地村民的淳樸本性與為家鄉、為生活辛勤付出的高尚品質,最后把“溪望節”所折射出來的幸福感傳遞給了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每一個人。
該鄉村藝術節中的作品《檐下》反映了自然與鄉村的結合,是對日常樸素生活的展現。在這里,能看到燕子在房檐下筑巢,看到鳥類聚集在村中的樹林或者建筑的高處,聽到鳥兒們歡快的歌聲。寒溪村的村民對這樣一番美景顯然已經習以為常了,這也是當地人每日生活的消遣。藝術家時子媛為了模擬鳥類純天然的叫聲,利用木材和金屬等材料的特性,制作出可以發出“嘰嘰喳喳”聲音的裝置,讓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中,身臨其境般感受自然景觀。作者希望《檐下》這組作品能重新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3 結語
新時期,美麗鄉村建設一直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心,使鄉村積極向城市靠攏。在此過程中,藝術家們不斷探索和嘗試,公共藝術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向外呈現鄉村地區的特色文化,并對其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國內外藝術賦能鄉村建設的案例,充分體現了公共藝術對鄉村環境、文化建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對公共藝術賦能鄉村建設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洪義.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3.
[2] 方李莉.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藝術家與人類學家對話錄[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82.
[3] 渠巖.藝術鄉建:中國鄉村建設的第三條路徑[J].民族藝術,2020(3):16-21.
作者簡介:何宇(1989—),男,陜西西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