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5626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5%。其中,二季度GDP為292464億元,同比增長0.4%。
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4%,其中6月份同比增長3.9%,比5月份加快3.2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7%,其中6月份由降轉升,同比增長3.1%;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6.1%。
貨物進出口較快增長,貿易結構繼續優化。貨物進出口總額198022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出口111417億元,同比增長13.2%;進口86605億元,同比增長4.8%。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24812億元。
在國際通脹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我國價格形勢總體穩定。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7%。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54萬人,5月份以來,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改變前期走高態勢,連續兩個月下降,6月份降至5.5%。
高質量發展態勢持續。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0.2%;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當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疫情多發散發,不利影響明顯加大,經濟發展極不尋常,超預期突發因素帶來嚴重沖擊,二季度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各地區各部門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經濟運行逐步企穩回升。
據多家媒體報道,根據美國財政部于7月18日發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從2021年12月開始中國持續減持美國國債,并在今年5月跌破一萬億美元,為9808億美元,為2010年5月以來的最低持有量,12年來首次跌破一萬億美元關口。美國財政部這一報告顯示,中國目前為美債全球第二大持有國,今年5月持有美債與去年同期相比已減少976億美元。作為目前美國最大債權國,日本近三個月來也在持續減持美債。5月,日本持有美債12128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534億美元,已創下了2020年初以來的新低。英國為美債第三大持有國,5月對美債進行增持,達到634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英國持有美債大幅增加1664億美元。在美債市場上,中國和日本長期為美國排名前兩位的債權國。2008年中國首超日本成美債第一大持有國。之后,雙方在美國最大債權國上反復易位。2019年6月至今,日本一直保持著美國最大債權國地位。相關分析指出,在美國通脹持續高企、美聯儲激進加息的背景下,外界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加劇,對美元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信任度降低,讓減持美債成為一種規避風險的選擇。中國近期持續減持美債,主要源于兩方面考慮。從外匯儲備安全性來看,中國海外資產配置更加靈活和多元化是一個長期趨勢,而美國長期以來的“金融武器化”行為,令美債在外匯儲備中的安全性顯著下降。從海外資產收益看,美國通脹高企導致美聯儲加息步伐加快,減持美債可以有效降低所持有的存量美債市場價值下降的風險。

據《中國冶金報》報道,7月10日,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首船人民幣現貨交易鐵礦石靠泊山東省日照港,這標志著必和必拓正式啟動了在中國港口的鐵礦石人民幣現貨貿易。
業內人士表示,人民幣鐵礦石貿易的推出標志著這家澳洲最大上市公司向中國市場靠攏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平衡了美國高通脹引發的美元可能帶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海外礦企對港口現貨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有助于人民幣在大宗商品結算中的更廣泛應用,并減少美元使用,以應對中國鋼鐵企業匯率大幅波動可能帶來的經濟風險。
7月21日,歐洲中央銀行決定將歐元區三大關鍵利率上調50個基點,以確保歐元區中期通脹率低于2%的目標。這是歐洲央行自2011年以來首次加息。歐洲央行當日發布公告說,自7月27日起,將主要再融資利率、邊際借貸利率和存款機制利率分別上調至0.5%、0.75%和零。本次加息后,歐元區存款機制利率首次結束自2014年6月以來的負利率。分析指出,歐洲央行此次加息是為了擺脫歐元區經濟面臨的多重困境。
6月下旬以來,歐元對美元匯率持續下跌,7月12日在歐洲外匯交易市場上甚至一度跌至一歐元兌換一美元,系近20年來最低點。據歐盟統計局數據,6月歐元區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8.6%,再創歷史新高。根據歐洲央行最新預測,2022年歐元區經濟將增長2.8%,2023年和2024年均將增長2.1%。歐洲央行表示,如果出現能源供應嚴重中斷、價格進一步飆升的情況,預計2022年歐元區經濟將僅增長1.3%,2023年將萎縮1.7%。
據外媒7月7日報道,美國及其盟國正在商討將俄羅斯石油的價格限制在每桶40到60美元之間,以此打擊俄財政收入。在7月4日國際油價下滑之前,俄原油出口價格據估算大約為每桶80美元。報道稱,美國在權衡很多潛在的限制工具,比如可對高價運輸俄石油的航運公司,以及為俄售油交易提供便利的銀行和金融機構進行制裁。
6月底七國集團(G7)峰會舉行期間,G7成員國領導人同意減少對俄能源的依賴,并初步同意限制俄石油價格。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7月14日表示,G7計劃對俄石油設定價格上限可能會導致油價上漲。
美國媒體報道稱,一些經濟學家和石油行業專家對G7上述計劃能否奏效持懷疑態度。他們警告說,該計劃很可能使煉油廠從中獲益,為俄及其盟友逃避制裁提供機會。莫斯科也可以拒絕按限價出售石油。

7月12日,歐盟理事會宣布完成所有法律程序,確定克羅地亞將于2023年1月1日改用歐元,正式成為歐元區第20個成員國。克于2013年7月加入歐盟,其后致力加入歐元區和申根區。市場分析人士表示,旅游業是克經濟支柱之一,2023年1月1日改用歐元后,料將為國際游客帶來更多便利,同時有望獲得更穩定的匯率和更高的信用評級,但不少克民眾亦擔心改用歐元或引發物價上漲。
2002年1月1日,歐元開始在比利時、德國、希臘、西班牙、法國、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奧地利、葡萄牙、芬蘭12個歐盟成員國流通,2007年后,斯洛文尼亞、塞浦路斯、馬耳他、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相繼加入歐元區。
7月11日,印度儲備銀行(印度央行)推出了用于國際貿易的印度“盧比結算機制”。印度儲備銀行表示,通過這個機制進行進口的印度商家,應根據國外賣方貨物或服務的發票以盧比進行付款。印度出口商應從伙伴國代理銀行指定的特別賬戶中,以盧比獲得出口收益。對于此舉措,有專家指出,貿易雙方最終是否會選擇盧比,還取決于哪一方掌握交易定價權,以及使用盧比的便利程度有多高。
近期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印度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外匯儲備被迅速消耗,盧比兌美元匯率持續承受著壓力。今年以來,盧比兌美元匯率跌幅已超過6.4%。7月20日,盧比兌美元匯率跌至80.05盧比兌換1美元。印度在此時推出這一機制,無疑是為了抑制外匯需求,從而達到支撐本國貨幣的目的。此外,也有觀點稱,該舉措意在促進印度與俄羅斯以及周邊國家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