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良好的行為習慣十分重要,與個體后期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需要長時間培養的。幼兒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也是培養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幼兒園教師必須要對幼兒的行為習慣教育予以重視,加大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力度,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幼兒;行為習慣;培養;優化路徑
作者簡介:施林莉(1983—),女,江蘇省啟東市向陽幼兒園。
現階段很多獨生子女家庭,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家長過度溺愛的現象。這可能會造成幼兒的性格出現任性、自私、不合群等問題。幼兒園的教育對幼兒性格的發展、行為習慣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必須予以重視,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后續的發展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循循善誘,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教師發揮引導作用
幫助幼兒發展健全人格,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園教育中最為關鍵的內容。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的初級階段,其認知能力較弱,很多時候都是通過模仿周圍的人進行學習的。因此,教師作為每天與幼兒接觸最多的人之一,必須要發揮引導作用,通過正確引導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也要求教師以身作則,發揮好榜樣的作用[1]。
例如,在節日到來之際,教師帶領幼兒制作節日賀卡。大部分的幼兒都會將制作好的賀卡送給教師,但是除了教師,幼兒園中還有其他負責照顧幼兒的工作人員。教師找準時機對幼兒進行教育,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幼兒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教師說:“同學們,老師非常喜歡你們制作的賀卡,但是除了老師,我們幼兒園還有保育員阿姨每天為大家打掃衛生,照顧大家吃飯,非常辛苦,我們要學會分享,將這些好看的賀卡也送給保育員阿姨好嗎?”教師此時與幼兒共同制作賀卡,并一起將賀卡送給保育員等工作人員,讓幼兒學會感恩。通過這樣的教育,能夠加深幼兒對該行為的印象,進而培養其懂感恩、會謙讓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師轉變評價方式
幼兒因為身心發育尚不成熟,其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對較弱,比較容易受到傷害。而部分幼兒十分敏感,能夠極為敏銳地察覺到他人對自己的情緒和態度。因此,一些較為嚴厲的話語容易對幼兒造成傷害,甚至可能會讓幼兒變得內向或者出現抑郁。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師要應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多多鼓勵幼兒,予以其表揚和肯定,并以此來引導幼兒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2]。因此,教師在生活中應當找準合適的角度多對幼兒進行鼓勵。當幼兒做得不對的時候,教師也應當掌握正確的批評方法,讓其認識到錯誤。在以往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時候,大部分教師是通過統一的標準對幼兒進行管理,并且還會制訂相應的規則來對幼兒進行約束。但是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學評價的主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在進行相應規則制訂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夠再采取“一言堂”的管理方法,而是應當邀請幼兒一同參與到規則制訂的過程中來。這樣可以有效發揮幼兒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重視,并且幼兒自己參與規則的制訂,他們也會更加愿意遵守。
例如,在游戲過程中有的幼兒與同伴發生了爭執,于是便拿著杯子打人,而碎掉的杯子扎破了被打幼兒的手,此時打人的幼兒主動地找到被打的幼兒道歉,并立即請求教師給被打的幼兒包扎傷口。此時,教師仍然需要對打人的幼兒進行批評教育,讓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自己打人的不良行為。同時,教師也需要肯定幼兒道歉以及第一時間找到教師為被打幼兒進行包扎的行為,讓幼兒能夠認識到做錯事情需要勇于擔當,建立起幼兒正確的是非觀。
二、游戲教學,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通過游戲活動,幫助幼兒認識不同角色的行為習慣
幼兒具有好奇心強、好動、好玩的特征,對于各種各樣的游戲有著很強的興趣,而其中最受幼兒喜愛的就是角色扮演游戲。所謂角色扮演游戲,就是幼兒通過對各種不同角色進行模仿,以不同的視角、行為、態度開展游戲,從而體會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情況。這樣的游戲模式具備一定的教育意義,因此在實際的幼兒行為習慣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游戲,幫助幼兒認知世界,了解社會中一些不同角色的行為習慣和態度,并以此來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開展角色扮演游戲的過程中,扮演爸爸和扮演媽媽的幼兒在搶著抱娃娃的時候出現了爭執,此時教師就需要及時地介入,并予以合理引導,告訴幼兒:“爸爸媽媽是不應該吵架的,可以輪流抱娃娃,要學會互相關心和互相謙讓。”通過這樣的引導方法,能夠幫助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不當的行為,學會正確地與人相處,并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通過游戲活動,糾正幼兒不良行為習慣
幼兒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做出排隊推搡、搶玩具、打鬧等一系列不良行為。很多教師都會選擇對幼兒開展口頭教育,但是這種說教的方法效果往往不佳,幼兒仍然會出現反復犯錯的情況。這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趣味性的游戲活動,通過游戲來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很多時候幼兒在玩完玩具以后,不愿意進行整理,導致玩具區域非常雜亂。此時教師開展“玩具回家”的游戲活動,培養幼兒愛整理的良好習慣。教師先讓幼兒看一看玩具胡亂擺放的場面,再跟幼兒說:“玩具也有自己的家,我們把玩具拿出來以后,怎么能不幫助它們回家呢?”此時幼兒就主動地開始對玩具進行整理,將其放回“家”。在這樣的游戲過程中,幼兒會認識到整理事物的重要性,進而逐漸養成整潔、衛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通過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自主思考的行為習慣
游戲活動也是開展幼兒知識教育的良好渠道,可以培養幼兒自主探索的良好行為習慣。教師在進行幼兒游戲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抓住幼兒的身心發育特征,充分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規律,以幼兒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實踐能力為基礎開展游戲活動,并且在游戲的過程中,對幼兒普及相關的科學知識。
例如,教師組織開展科學實驗游戲活動“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在教師展示不倒翁以后,幼兒對不倒翁產生極大的興趣,并自主思考和提問:“為什么不倒翁不會倒下呢?”“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這時,教師與幼兒一同開始進行不倒翁的制作,并且在制作的過程中,還可以對幼兒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講解一些關于重力、重心的內容。這樣,幼兒在有趣的游戲活動中收獲知識,并養成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日常滲透,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美化幼兒園環境
良好的生活環境是對幼兒開展行為習慣教育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和諧、整潔的環境之下,幼兒的身心才能夠得到放松,從而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教育。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幼兒園的環境,將手工課上幼兒的手工作品懸掛或擺放在走廊、樓梯間等區域,讓整個幼兒園的環境充滿童真、童趣。教師還可以有效利用幼兒園的空間以及墻面,設計各種不同主題的墻面裝飾風格,對教室的墻面進行裝飾,以此來進一步優化幼兒園的環境,讓幼兒在環境的熏陶下,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教師在幼兒園的衛生間中,張貼“節約用水”的海報,以此來幫助幼兒樹立節約的意識;在樓梯間張貼“小腳印”的圖案,讓幼兒學會按次序上下樓,避免出現擁擠和打鬧的情況。這樣的裝飾方法,不僅美化了幼兒園的環境,還可以把行為習慣教育滲透到幼兒的生活中,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3]。
(二)細化常規工作
教師細化常規工作,能夠提高管理幼兒的效率,減少工作壓力,還能夠幫助幼兒認識規則,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良好行為習慣。因此,教師應當對幼兒的一日生活進行細化,在各個環節中給予幼兒正確的指導,告訴幼兒應當要干什么,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問題等,進而讓幼兒自覺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的自制力相對不足,無法單純依靠自覺性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應當細化常規工作,幫助幼兒正確地認知規則,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糾正幼兒錯誤的認識和想法,讓幼兒可以健康地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需要在生活中找準開展教育的機會,持續地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培養。
例如,教師在幼兒課間的環節,細化課間的常規工作,告訴幼兒課間活動需要注意安全,不能夠在樓道中嬉戲打鬧。并且,教師播放輕柔的音樂,以此來幫助幼兒放松,培養幼兒課間放松的習慣。
(三)在日常教學中滲透行為習慣的培養
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滲透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注意的是,教學方法和內容應當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性格特征進行設計,通過合理引導幫助幼兒理解教學內容,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閱讀課中,教師與幼兒一同閱讀繪本《肚子里有個火車站》,在繪本閱讀完畢以后,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朱莉婭會鬧肚子嗎?”幼兒通過回憶繪本內容,理解吃東西不能吃得太多,還要注意不能吃得太快。這樣,教師通過繪本閱讀教學培養了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
四、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家長引導,發揮家庭教育作用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因此,想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就離不開家庭教育作用的發揮。在進行家園合作的過程中,家園雙方需要秉承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則,促使家長更主動地參與到幼兒的培養過程中,以此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
例如,教師在放學以后,組織家長開展小型的家長會,并且在會議上,與家長一同交流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方法與途徑,并詳細介紹幼兒園對幼兒行為習慣教育的目標和意義,讓家長對幼兒的行為習慣教育真正重視起來。
還有一部分的幼兒在幼兒園的時候會遵守相關的規則,并且表現出較好的行為習慣,但是一旦離開幼兒園回到家里,他們就不再遵守規則。這主要是家長過于放任幼兒,沒有嚴格要求幼兒,導致了幼兒行為不一致的情況,難以真正有效地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除此之外,因為幼兒的年齡較小,喜歡模仿他人,家長的言行舉止會對幼兒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家長一定要發揮好自身的表率作用,通過樹立榜樣,加上適當地引導,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幼兒在家里犯錯誤,很多家長會選擇對其進行斥責。這樣容易造成幼兒自卑、叛逆等心理的產生。因此,家長應當多鼓勵、夸獎幼兒,實施賞識教育,多找一找幼兒的閃光點,予以肯定和表揚。針對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家長要及時地幫助其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并幫助其加以改進。
(二)通過故事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喜歡聽故事,對各種各樣的童話故事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和興趣。因此,教師與家長應當抓住這一特點,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教師在教室的閱讀角中,多投放一些經過精心挑選的有趣繪本,包括《白雪公主》《狼來了》等。在幼兒閱讀繪本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又如,家長給幼兒講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包括《孔融讓梨》等,讓幼兒通過聽故事,明白互相關愛、互相禮讓的意義,從而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再如,幼兒在生活中存在挑食的問題,家長通過講述《大公雞和漏嘴巴》等故事,幫助幼兒認識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并幫助其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十分重要,關乎其未來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但是,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這需要教師和家長的耐心引導與教育。希望家園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優化路徑,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萬梅.論幼兒教育工作中如何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J].科普童話·原創,2022(03):102-103.
[2]辛佩霞.幼兒良好行為和學習習慣培養探究[J].青海教育,2022(Z1):96.
[3]白雪峰.幼兒學前教育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3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