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貓

鯨是一種極其溫柔和敏感的動物。國際上關于觀鯨有非常嚴格的規定,船只不能近距離尾隨追逐,也不能出現在鯨前進的方向,只能從側面迂回觀察,并且保持足夠的距離。
在這個蔚藍星球上,人與野生動物的關系或許從未和睦過。人類一直視自然界為可無限開采的資源庫,直至上個世紀才開始對瀕臨滅絕的物種展開保護運動。人類發展史上,一直試圖遠離惡劣的自然條件、遠離動物的干擾,如今卻恍然醒悟:同動物、環境和諧共處才是我們的生存之道。
拍攝野生動物純屬偶然。我在世界各地游走多年,陶醉在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歷史之旅中。直到2012年,乘坐極地郵輪第一次前往北極斯瓦爾巴群島和南極半島,茫茫天地間,見識了地球原本的模樣,埋藏心底的某些東西被喚醒了,那是來自大自然的呼喚。從此我將目光投向那些荒無人煙的遠方,從遙遠的極地開始探索起“動物星球”的奧秘。
隨著對野生動物的了解越來越多,我的觀念也在不知不覺發生著變化。曾經像大多數人一樣,前往水族館、動物園觀看鯨豚表演,欣賞猩猩、老虎、棕熊雜耍,和人工喂養的獅子合影,沒有感覺任何不妥。直到走進這些動物的家園,用鏡頭記錄下它們的日常,被這些野生環境下自由自在的生靈深深打動,才真正了解它們:盡管生存不易卻頑強面對,迸發出生命的光輝。大自然是進行科普教育最好的地方,在行走中了解野生動物的奧秘,了解如何與自然共生。旅行拓寬了我生命的寬度,野生動物則給我上了人生非常重要的一課。
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對鯨這樣的大型海洋生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正如我從來沒有考慮過成為極地攝影師一樣。然而,它們之間卻有著必然的聯系:極地海域是這個星球上最好的觀鯨地之一。正是在20多次的夏季航行中,隨著鯨在鏡頭下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我逐漸癡迷于這些海洋中的龐然大物。
與專門尋鯨的觀鯨旅行不同,極地郵輪與鯨的邂逅,大部分屬于航行途中的偶遇。夏季遇到的概率相當高,很多時候,這些充滿好奇心的龐然大物甚至會游到船邊,用各種“花式表演”為觀眾帶來驚喜。從此我便開始探訪那些有鯨活動的海域,從極地逐漸擴展到加拿大的溫哥華島、阿根廷的瓦爾德斯半島、冰島的胡薩維克、斯里蘭卡的美瑞莎、日本的北海道知床半島、俄羅斯的堪察加半島、中國臺灣的花蓮和宜蘭、新西蘭的凱庫拉、馬達加斯加的圣瑪麗島和南非的赫曼紐斯……我像個“追星族”一樣游走在四大洋中。
鯨,非魚,是海洋哺乳動物,用肺呼吸,所以“鯨魚”這個叫法是不對的。5000萬年前,它們的祖先也曾在陸地上活蹦亂跳,然而走著走著就進入水中,演化為深海中的巨獸、地球上最成功的海洋哺乳動物。茫茫大海上辨認一頭鯨并非難事,由于需要定期露出水面呼吸,它們噴出的“水柱”有時高達十幾米,一公里外都可以看到。鯨的鼻孔生在頭頂,帶有開關自如的活瓣兒。當它浮出水面換氣時,活瓣就會打開,同時鼻孔里噴出泡沫狀的氣霧,遠遠看去很像一股水柱,其實是呼出的熱空氣,接觸到外界冷空氣后凝結成小水珠形成的白色霧柱。
鯨是個大家族,鯨目下已知的有89種,包括所有海豚。曾經有三大亞目:須鯨亞目、齒鯨亞目和古鯨亞目。然而,古鯨亞目已在漸新世(地質時代中古近紀最后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于3400萬年前,終于2300萬年前)滅絕,今天我們見到的只有須鯨亞目和齒鯨亞目。作為海洋食物鏈的頂極角色,鯨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進入21世紀后,賞鯨已經成為一項廣受游客歡迎的生態旅游項目,為附近開展觀鯨旅游的小城(鎮)創造了不少收入。各地觀鯨游的體驗各不相同,形成了有趣的“鯨文化”:馬達加斯加圣瑪麗島為慶祝座頭鯨洄游舉行隆重的“觀鯨節”,加拿大托菲諾的“太平洋沿岸鯨節”可以見到壯觀的灰鯨群,南非赫曼紐斯還有“報鯨人”,這些都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游客。
我在世界盡頭的寒冷海域,認識了各種各樣的鯨。航行中我常在甲板上流連,有時甚至會是船上最先發現鯨的人。然而,環顧四周,卻無人分享我的喜悅。雪山、浮冰、天地間,只有我和遠處靜靜游弋的鯨,不由得相信它們僅是為我出現的。
極地航行開啟了我的觀鯨生涯,雖然北極的經歷沒有南極那般精彩,卻幸運地遇見了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還有優雅漂亮的白鯨,竟然還是在同一個地區:斯瓦爾巴群島的紅孫峽灣。
2012年,我第一次來到北極斯瓦爾巴群島,沿著斯匹茨卑爾根島西部航行,一路上鯨無影無蹤,卻看到許多捕鯨站的遺址,甚至一座恐怖的“白鯨墳場”,這些風光優美的峽灣竟隱藏著這么多不為人知的“罪惡”!16世紀中期航海家和探險者便涉足北極,17世紀開始大規模的商業捕鯨。捕鯨時代,斯瓦爾巴群島和格陵蘭島周圍水域的鯨幾乎被捕殺殆盡。以弓頭鯨為例,它是所有須鯨中唯一常年生活在北極及附近水域的鯨,在人類開始捕鯨之前,北方水域估計有超過5萬頭,而現在僅剩下了數千頭。
終于,當行程接近尾聲、郵輪行至峽灣附近時,船上廣播說前方發現了小須鯨。遠遠望見海面上有水柱噴出,不止一條,小須鯨的黑色流線型脊背露出海面。這是一種行為十分低調的鯨,身長不到10米,很少翻尾,更難看到頭部,永遠都是露出一個淺淺的脊背,默默無聞,觀者大都會興趣索然。
到了夜晚,廣播里說鯨又出現了。頂著猛烈的海風,我再次來到船頭,這次的距離更遠了,海平面上出現了三四個小點,噴出的水柱垂直向上,強勁有力,上粗下細,看高度應該是體型不小的鯨。凜冽的寒風中我堅持了40多分鐘,看它們似乎沒有游近的意思便放棄了。最執著的幾個德國客人一直站在船頭等待,他們的耐心得到了回報。第二天早餐時,我聽說那些鯨后來游到船附近,竟然是難得一見的藍鯨(北藍鯨亞種),頓時感覺自己與“大獎”擦身而過。
5年后,重返斯瓦爾巴群島,一路上天氣都不理想,陰天還伴隨著小雨和大霧,每個人的情緒都很低落。2017年8月8號的傍晚,昏暗的天空下,空寥的海面上,突然升起一道高高的水柱,藍鯨現身了。那一刻像極了世界末日:烏云下,墨色的大海上,天地間只剩下一頭藍鯨,水柱孤獨地噴出,到達頂部后如禮花般散開,卻無人喝彩。藍鯨緩緩地翻了個尾,展示了下那個和龐大身軀不太相稱的秀氣的扇形尾巴,便消失在蒼茫中,四周陷入一片沉寂。一想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沒有牙齒,只吃磷蝦(藍鯨的食道直徑才10厘米左右),便覺得造物主是如此不可思議。

胡薩維克觀鯨向導正在給游客講解觀鯨的事項。

加拿大的許多小鎮上都有街邊藝術家以鯨為主題繪制的各種作品。

亞馬孫河上觀粉紅河豚。它們是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豚,是亞馬孫河水系特有的物種,與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豚有遠親關系。它們通常成群結隊地生活在一起,能進行小幅度跳躍,會靠近船只。
憂郁的心情被后來出現的一群白鯨改變了。5天后進入紅孫峽灣,這時船長廣播說有白鯨,我立刻飛奔到甲板上。只見一群大約六七頭白鯨正貼著海岸活潑地前進,純白的身體使得它們很容易暴露。游動時頭部出水,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圓圓向外隆起的額頭,嘴喙很短,唇線卻很寬。成年白鯨的身長不過三四米,群體中還有一頭1米多的幼鯨。我們沿著海岸,慢慢尾隨著這群白鯨半個多小時,船長才調頭返回主航道。
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見到白鯨,這種鯨被視為海洋中最聰明的動物之一。白鯨有著極高的語言天賦,非常“健談”,會發出唧唧聲、尖叫聲以及吱吱聲與同伴交流,被形象地稱為“海中金絲雀”。白鯨數量大約在10萬頭左右,主要生活在北冰洋及其周圍海域。它們以中小型魚類、無脊椎動物等為食,自然界中最大的敵人是虎鯨和北極熊,但都不如人類對它們的傷害最大。17世紀以來,捕鯨者對白鯨進行了瘋狂捕殺,致使白鯨數量銳減。到了現代,捕鯨時代總算結束了,然而生態環境又遭到破壞,境遇依舊不樂觀。
2013年我曾在溫哥華水族館,透過巨大玻璃觀賞它可愛的容貌和曼妙的泳姿。白鯨奧羅拉(Aurora)和它的孩子奇拉(Qila)曾是溫哥華水族館的“明星”,然而,2016年它們相繼在30歲和21歲的“青壯年”時期死亡。此后,溫哥華水族館決定永久停止鯨豚表演,并將館中剩余的白鯨送往國外的棲息地。2019年,加拿大終于通過了“鯨和海豚囚禁法案”,禁止將鯨豚等鯨目動物進行圈養,并禁止利用它們進行娛樂表演,該法案還禁止這些動物的進出口。沒有比這個消息更令人感到欣慰和鼓舞的了,人類的一小步,卻是鯨豚家族生存希望的一大步。
同樣也曾是商業捕鯨的受害者之一,在受益禁捕令后數量快速回升的南極長須鯨,是僅次于藍鯨的世界上第二大哺乳動物,紡錘型的身體最長可達27米。最富有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2017年11月的航行中, 在靠近南極半島的開闊海域。這一次,不是一頭,而是一群,還是一大群——多達40多頭的長須鯨。這是我在極地航行中見過的最大鯨群,興奮之情不言而喻。據說由于禁捕,長須鯨的生存狀況已經從“瀕危”降到了“易危”,今天看到如此多的長須鯨,讓人對它們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出海觀過鯨的人都知道,遇見它們并非難事,但要拍到它躍身出海,就需要超好的運氣了。馬達加斯加就是這樣一個“福地”,在觀鯨季,基本沒有空手而歸的攝影師。

南露脊鯨在夏季遷移到南半球的南部,那里的浮游生物種群更加豐富,而在冬季和春季則向北遷移。

毛里求斯的海豚灣是世界上最佳觀賞海豚點之一。這里不僅可以在船上觀賞,還能下海游泳、浮潛,與海豚一起暢游。
馬達加斯加是公認的印度洋最佳觀鯨地之一,尤其是座頭鯨,每年的7—9月,正是它們離開寒冷的南極水域、向北洄游到馬島附近的溫暖海域進行交配和產仔的時間。在這里它們兵分兩路:一隊沿著馬達加斯加的西海岸北上到達諾西貝島附近,另一隊沿著東海岸來到圣瑪麗島和安東吉灣。這個季節,座頭鯨出沒頻繁的水域覆蓋了馬島的東南西北。
2018年7月,我的觀鯨之旅正式開啟。飛抵西部重鎮圖里亞后,驅車來到30公里外的依法提。這座海濱小城旅游設施完善,附近海域純凈的水質、多姿的海底世界,被認為是馬達加斯加最佳潛水地之一,可以提供帆船、沖浪、潛水、海釣等活動,甚至還有一個海上戶外活動中心。我們預訂的出海觀鯨的快艇,老板是法國人,親自開船。馬島的很多旅游設施都是由法國人經營的,作為前宗主國,雖然在馬島的殖民時間還不到100年(1885—1960),但影響力持續至今,法國也是馬島的第一大旅游客源國。
一年后,我又專程來到東部的圣瑪麗島,這里是馬島最早開展觀鯨旅游的地方。每年7—9月間,兩三千頭座頭鯨會洄游到圣瑪麗水道繁殖。為此圣瑪麗島每年都會舉辦“觀鯨節”,慶祝座頭鯨的回歸。我們到的時候,碼頭上已經熱鬧非凡,“觀鯨節”的盛裝游行隊伍剛好經過。十幾輛花車擠滿了狹窄的街道,花車上的座頭鯨有紙糊的,也有草編的,更有用廢棄可樂瓶搭起的,材料似乎都好節儉,但是人們的歡樂卻并沒有縮水,盛裝的大人孩子盡情享受著節日的樂趣,草坪上搭起了舞臺,音樂會、沙灘派對、工藝品攤兒都是節日的“標配”。
重頭戲自然是出海觀鯨,酒店就在海邊,不僅有自己的小艇,還有駐店觀鯨員。觀鯨員卡羅琳是一位20多歲的法國姑娘,上船前先為我們講解注意事項:“觀鯨船發現鯨后,要放慢速度和它平行行駛。遇到帶著幼鯨的雌鯨,保持200—300米的觀察距離,不可以進入100米的安全警戒范圍。”這是我第一次在觀鯨活動中見到如此詳細的說明,或許和這里是座頭鯨的繁殖地有很大關系。

新西蘭的暗色斑海豚。它們是擅長空中絕技的鯨豚類,以驚人的高躍與空中翻轉知名。喜愛群居,而且對于其他種類也一視同仁,經常伴隨海鳥或其他鯨豚類一起活動。

春夏到來,中國臺灣花蓮的東海岸又再度熱鬧起來,每年此時,正是賞鯨觀海豚活動的最佳季節。
圣瑪麗島的觀鯨游覽規范有序,這得益于一個民間環保組織:CETAMAGA。這個致力于保護和研究印度洋哺乳動物的非營利機構由本地人于2009年創立。開展一系列海洋調研的同時,還協助外國游客的觀鯨游覽,在當地享有很高聲譽。卡羅琳正是CETAMAGA的志愿者,今年她和其他來自不同國家的11位志愿者被隨機分配到圣瑪麗島的各個酒店、民宿,擔任為期3個月的觀鯨員工作。一方面搜集座頭鯨數據,另一方面在觀鯨活動中引導和幫助游客。
我們包船訂了整天的出海。船很小,但浪不小,海浪劈頭蓋臉打在身上,瞬間每個人都成了一條“咸魚”。偶爾從海上積聚起幾片不成氣候的云,飄過來下一場輕描淡寫的雨。然而越是陰天,鯨越活躍。出海沒多久,座頭鯨現身了。一頭鯨突然從兩艘小船間的水面呈90度角筆直沖向天空,我還沒回過神兒,另一頭又從海底彈射而出。幾分鐘內,我們見到了七八次座頭鯨飛躍出水,但成功拍下的只有一次,那是一頭五六歲的年輕座頭鯨,頭部正對著我們,來了一個完美的“背飛”。舒展的大翅,矯健的脊背黝黑發亮,健康充滿活力,讓人贊嘆不已。鯨躍是鯨表達歡樂、溝通、求偶的一種方式,更實際的作用則是幫助它們擺脫身上的寄生物和鯨虱。
卡羅琳拿出水聽器,“你聽過座頭鯨唱歌嗎?”“哦,那個啊,我去年在諾西貝島觀鯨時聽過。”她連接了擴音器,把水聽器放入海中。很快,從海面下傳來座頭鯨的歌聲,低沉悠揚,在那個人類知之甚少的世界,它們到底想要表達什么呢?
每天卡羅琳和同伴都會記錄下座頭鯨的數量和出沒水域,一個觀鯨季下來,這些數據經過分析匯總成圖,便可以了解這一年鯨洄游的狀況。“今年不太理想,座頭鯨數量少了很多,原因不明。”她通過拍攝的圖片辨別每頭鯨,甚至有張剛出生的鯨寶寶被母鯨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新鮮空氣的照片,能捕捉到這樣罕見的場景,真令人羨慕。
“馬達加斯加人從數百年前便視圣瑪麗島為圣地,漁民從不捕殺鯨魚,海盜們也如此。”卡羅琳告訴我。圣瑪麗島,從17世紀中期開始就成為海盜們的藏身地,到18世紀初已經有上千名海盜在島上定居,與當地人和平共處,至今海盜公墓還是島上的旅游景點之一。海盜與鯨的組合共同成為圣瑪麗島的標志,只是前者已成為歷史,后者卻年復一年造訪這里。
作為一名對鯨懷著特殊情感的生態攝影師,我希望用親歷來告訴大家鯨是一種怎樣神奇的生物。第一次聽說“鯨落”這個詞時,便有種觸電的感覺,想象著這么一個龐然大物逐漸沉入海底,緩慢、憂傷,甚至帶著幾分優美……一頭鯨的死去,便是深邃海洋無數生命的開端。我永遠無法忘記從水聽器中聽到座頭鯨的“歌聲”,幽深、空靈,那是世界上最動人的聲音。有鯨的海洋才值得我們期待!
(責編:昭陽)
鯨是個大家族,鯨目下已知的有89種,包括所有海豚
須鯨亞目、齒鯨亞目、古鯨亞目。
已在漸新世滅絕
漸新世:地質時代中古近紀最后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于3400萬年前,終于2300萬年前。
今天我們見到的只有須鯨亞目和齒鯨亞目。作為海洋食物鏈的頂極角色,鯨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成體:約3—5米。
體重:0.4—1.5噸。
分布:主要棲息于河道入口、峽灣、港灣以及北冰洋常年有光照的溫暖淺海,夏季也會出現在河口水域。
成體:約25米。
體重:約110噸。
分布:廣泛,從極區至熱帶海域。長須鯨只會避開接近南北極點、充滿浮冰的海域與范圍相對較小的海域。
成體:22—33米。
體重:150—180噸。
分布:從南極到北極之間的南北兩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極附近的海洋中數量較多,熱帶水域較為少見。
藍鯨的體重相當于25只非洲象。
成體:平均體長雄性為12.9米,雌性為13.7米。
體重:25—30噸。
分布:從南極冰緣到北緯65度的廣闊海域。座頭鯨通常每年遷徙路程長達2.5萬公里,在熱帶或亞熱帶水域交配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