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琪
[摘要] 富育與勞育、智育、德育三者聯系密切,勞育是實現富育目標的基本途徑,智育是完善富育過程的必備方法,德育是評價富育質量的檢驗標準。以勞致富,即以勞動理論教育正確認識財富,以勞動實踐教育合理創造財富;以智執富,即用科學文化知識理性支配財富,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管理財富;以德治富,即以取之有道正當獲取財富,以合乎道德適度使用財富。科學解讀并深刻把握富育的三重意蘊,對學校切實開展富育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關鍵詞] 富育;以勞致富;以智執富;以德治富
富育是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2019年2月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和人才培養的長遠需求出發,明確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標,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到,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萬美元,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黨和國家對教育和經濟高度重視,這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國家長期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基礎,也是經濟社會生活中無法避免的熱點話題。
當下我國經濟穩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富民強”已成為新時代的顯著特點。但在物質充足的條件下,人們的精神財富相對匱乏,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狀況與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當年提出“富育”思想的時代背景相當吻合。小原國芳認為,狹義的“富育”概念是指謀生的教育,又稱“經濟教育”;而廣義的“富育”是指務實教育,又稱“生活教育”。但無論廣義還是狹義,富育概念的本質是通過教育讓財富與生活“合乎人格和道德”,即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和相應的人生觀。具體說來,富育的具體內涵就是在物質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教育學生正確看待、獲取、使用、支配、創造、管理財富,使人們的物質條件與精神世界同等富足。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將富育與“五育”有機融合并協同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此外,更要將富育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和工作使命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學生能夠站在哲學的高度認識富育的基本內涵,深度理解以勞致富、以智執富、以德治富的思想觀念,樹立正確價值觀,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鮮活動力。
一、以勞致富:“無勞者不得食”
小原國芳認為“不勞動者不得食”,這是人類生存的第一真諦。勞動教育是人生第一位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勞作教育,它對人的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勞動教育的組成部分既包括理論層面人們對勞動的看法和觀點,還包括實踐層面人們關于勞動的行為和習慣。因此,將勞動理論與勞動實踐融入富育是深化財富正確認識和促進財富合理創造的基本途徑。
(一)以勞動理論教育正確認識財富
勞動教育是以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的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其中,勞動理論教育的內容包含關于勞動的教育方針,勞動的內涵、目的和要求的教育,以及勞動倫理教育和勞動素養評價等。需要重視的是,第一,教育者在進行勞動理論教育過程中要將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作為根本遵循,理解勞動的本質屬性,防止出現勞動異化;第二,要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勞動思想,樹立以勞為本、以勤為先的價值理念,尊重勞動價值、辛勤勞動、創造性勞動;第三,要學習和貫徹落實習近平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勞動理論教育是培育正確勞動價值觀的核心內容,更是深化關于財富正確認識的主要來源。《三字經》中提到“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唯一經”,父母給子女留下的應是教育而不是財產,是本領而不是金錢;換句話說,是具體勞動技能而不是吃喝享樂。因為留下財產,會使孩子們產生依賴心理、懶惰習慣和薄弱意志。
青少年學生容易受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同輩群體的影響,對財富的認識不深刻不全面,導致價值觀扭曲、社會責任感淡漠等不良后果。而通過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教育,有助于人們意識到勞動在個人成長道路及國家發展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并基于此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財富意識。勞動教育實際上是智育、德育、美育、生產教育、健康教育的融合統一體。健康的財富觀必須厘清勞動價值觀與財富觀之間的關系并對其有正確的認識。具體而言,必須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思想理論體系為指導,將勞動教育與富育緊密結合;應倡導崇尚勞動、勞動者最光榮等觀念,批判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錯誤財富觀,形成以辛勤勞動為榮、以不勞而獲為恥的正確財富價值觀;深刻領悟勞動的價值內涵,使人們明確并非只有創造經濟效益的勞動才是有意義的勞動,避免出現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等錯誤價值觀念。新時代需要新的富育思想,我們必須立足現實國情,符合時代要求,結合實際情況,用正確的財富觀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富育思想。總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教育理論、物質財富認知與人生價值觀三者緊密聯系,正確的物質財富認知有利于促進人生價值的實現,但也應以深刻理解并合理運用勞動教育理論為前提條件。
(二)以勞動實踐教育合理創造財富
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可見,勞動并非抽象的事物,而是具體的實踐活動,是個體實現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自我價值的手段,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要想將勞動教育真正落在實處,則必須要有理論教育,還要將實踐教育作為實現富裕的基本途徑和手段。勞動實踐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家庭生活勞動教育、學校生產勞動教育和社會公益勞動教育。家庭生活勞動教育以生活技能、衛生習慣、勞動態度等為教育內容。比如,孩子在家中主動承擔家務,培養獨立自主能力,養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愛勞動好習慣。學校生產勞動教育以調研活動、創新創業、實地實習等為教育內容。比如,學生通過勞動將自身無形的知識輸出創造出有形的財富,或者利用現代科學新興技術積極創業致富。社會公益勞動教育以扶貧濟困、環境保護、志愿服務等為教育內容。比如,志愿服務機構定期組織社會愛心力量幫扶社會經濟困難群體并傳授其勞動技能,通過勞動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我們要重視教育的實踐性,強調勞動教育與體驗教育的必要性。習近平強調“中華民族是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民族”,勞動是致富的源泉和手段,財富不是從天而降的,是人們利用應有的條件并依靠自身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再通過勞動實踐創造而來的。對于學生來說,努力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實際上也是一種勞動過程,只有在讀書期間勤奮刻苦才能為將來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打下基礎。對于工作者來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論身處何地、擔任何職,只有依靠勞動實踐并發揮聰明才智,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要堅決反對不勞而獲的錯誤財富觀。對于剛踏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要引導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不能一味追求體面的工作而對體力勞動產生偏見,用積極的心態對待各行各業。而在通過工作創造財富的同時,不應以損害他人和國家利益為前提,要講究互惠互利、共存共贏。
二、以智執富:“無智者不守富”
邁入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智育內涵不僅包括科學文化知識,現代科學技術也應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將科學文化知識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富育是推動財富理性支配和助力財富有效管理的必備方法。
(一)用科學文化知識理性支配財富
智育的首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既包括理論知識又涵蓋實踐知識,進而促進學生提升科學文化水平和培養科學文化態度。關于富育的科學文化知識,主要涉及內容為財商教育和財經素養教育的相關知識。財商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向教育對象普及財商知識、提高財商智慧和培養財商能力,從理論到實踐貫穿于社會生活多領域、全方位的教育。財經素養教育是公民面對現實經濟生活的必備能力,是個體理解財經概念與金融產品,評估金融風險做出財務決斷,實現財富增值所具備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的綜合能力。財商教育和財經素養教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同屬于財富相關的科學文化知識,但財商教育主要運用于社會生活領域,更強調工具價值層面的教育;財經素養教育多被學界廣泛采用,是系統化、規范化和學術性的概念,更強調人文價值層面的教育,深入理解其內涵有助于推動人們對財富的理性支配。
經濟全球化時代,財商教育和財經素養教育等與財富相關的科學文化知識受到社會各界重視,被視為現代學生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生存發展技能。推進當代富育工作,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提升當代學生財富教育水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味良藥,更進一步完善我國素質教育體系。學校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教育者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時是以間接的書本理論為主,但我們不能忽略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經驗及實踐活動,應充分認識和利用直接經驗對間接經驗的促進作用,使學生高效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作為學生,不僅要鉆研自己的專業知識,更要處理好自己的經濟生活,合理分配日常開銷,理性支配個人財富。現如今,家長每月或者每學期給子女支付生活費,由于很少接觸大筆金錢,學生往往不具備成熟的金錢觀念,不善于合理分配自己的日常開銷。因此,學生面對一些名牌、奢侈品及新奇事物會極大誘發欲望和虛榮心。對此,要對自己的消費能力進行充分的認知和合理的評估,制定科學的消費計劃,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如利用電子記賬本針對實際情況訂立每月消費計劃,并對消費情況進行階段性總結,從而對支出結構作出相應調整,合理支配財富;同時,控制消費的欲望,做到量入為出。對于學生而言,提升合理支配財富的能力尤為重要,要不斷鍛煉自身的理財能力,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和消費觀,為今后步入社會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管理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任務更加迫切,黨和國家對互聯網與信息技術高度重視,將教育信息化提升到實現教育現代化必要條件的高度。數字經濟時代,現代教育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智育不僅要把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系統地傳授給學生,也要適當運用信息技術更新知識結構,進而助力財富的有效管理。現代信息技術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對財富教育提供了有效保障。現代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種寶貴財富,利用其數字化、智能化、高速化等特征突破時間和空間界限,助力財富有效管理,拓寬獲取財富信息的渠道、加深理解財富知識的內涵,實現了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協同發展。因此,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財富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學習更多與財富相關的知識,如財商教育、財經素養教育、理財知識等,這符合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完善了財富教育結構。此外,不僅要從學理上認識到信息技術助力財富管理的合理性,還要將其運用于社會實踐。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廣和普及,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合理手段管理財富,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管理手段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價值,對財富觀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社會急需更多具備財經素養的優秀人才,學生應當正確認識自身消費習慣,在創造、管理和使用財富方面養成正確的規范,在日常消費中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性,樹立較強的理財意識,學習并運用現代化財富的管理手段。“互聯網+”時代,各種網上購物平臺日趨普及,網上購物方式不僅促進了人們的消費,還將互聯網思維深深烙印在了人們的經濟行為中。除了以銀行為主體的傳統財富管理機構,各色互聯網財富管理平臺拓寬了我國財富管理主體,深受廣大群眾的青睞,便捷了人們對自己的財產管理。通過財富管理實踐,不斷吸取經驗,能夠收獲更多的財富知識,掌握更充足的財富管理技巧,不斷提升自身的財經素養。
三、以德治富:“無德者不得富”
所謂富,要盡可能在使用上合乎人格和道德。以精神富足為前提并運用合理、正當的手段實現物質富足,這是“富”之經濟教育的基本觀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合乎法律法規和道德準則的人才能真正稱得上富足。因此,我們只有通過“取之有道”獲取財富、“合乎道德”使用財富,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一)以取之有道正當獲取財富
我國傳統文化提倡義利統一思想,在重視“義”的同時也不否定“利”,將道德作為人的最高價值追求,通過德性的培養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財富觀。應該認識到,教育者必須重視對教育對象的財富倫理教育,強化受教育者遵守法律法規意識,樹立“合法獲取財富”觀念,培育講規則、守誠信、創共贏的富育觀念,嚴厲打擊某些為了獲取財富而觸犯法律法規,甚至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總之,我們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財富、正確的手段獲取財富,既肯定財富的價值,又要充分認識到財富只是一種輔助工具,財富價值的大小影響但不決定人生價值的大小,要以德治富把握好人生價值的正確導向。
“取之有道”是指人們要在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的前提下獲取財富,教育者在對學生進行財富教育時,必須重視獲取財富方式的問題。當今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新階段,人們的生活條件優越,尤其是成長于新世紀的學生,他們興趣廣泛、見多識廣、思維活躍,能迅速接受新鮮事物。然而,學生往往缺乏社會經驗,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益誘惑,崇富、求富意識強,但財富觀有錯位表現。比如,投機取巧、好逸惡勞的不良風氣在學生群體中時有發生,“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等熱詞頻現,受拜金主義影響部分學生出現為獲取財富而不擇手段的行為。對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財富安全教育,防止學生被不法分子利誘威脅而從事違法的經濟活動,使學生意識到獲取財富手段正當性與合法性的重要性。具體而言,教育者在對教育對象進行獲取財富內容的教育時,首先要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同時尊重個人正當、合法利益,統籌兼顧,辯證統一,實現財富利益最大化;其次要把握好奉獻和索取之間的關系,奉獻與索取互為支撐,索取以奉獻為前提,奉獻以索取為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努力扎實理論知識和培養實踐能力,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以合乎道德適度使用財富
在具體闡述富的含義部分,小原國芳提出:“應該教育孩子正確地使用財富,這比創造財富還重要。但如何正確地、不違背道德地使用遺產,教育起來卻是個難事。”如果人們已經獲取財富就應該考慮如何使用財富的問題。富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幫助人們正確地使用財富,以合乎道德的約束力杜絕財富的過度使用。從財富的使用層面看,消費是財富的落腳點,而適度消費是財富使用上難以量化和把握的問題。適度消費是指合理消費,儉而有度,不過度,既不浪費也不克制,以經濟適用為原則。君子愛財,不僅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度。因此,教育者要培養學生從多維度認知、適度消費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做到消費不沖動、消費不從眾、消費不盲目,要意識到“量入為出”是適度消費的前提條件和理性消費的關鍵一環。
隨著新興技術的興起,網上購物盛行及金融行業發達,在對學生進行財富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樹立“量入為出”的理財觀念,合理使用個人財產,養成健康綠色消費習慣。當下,面對越來越便捷的支付手段、越來越多樣的購物渠道、越來越豐富的商品種類,人們容易出現過度消費的行為。我們要把握財富使用的“度”,抵制過度消費,一方面要堅持適度原則,厘清“真實消費”和“虛假消費”的區別,在網上購物前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實際需要從而避免過度消費,從源頭上抵住誘惑,同時要警惕便捷的移動支付背后引發的消費欲望膨脹;另一方面要樹立責任意識,個人在行使自己的財富使用權力時,應以不影響他人和危害社會為前提,要始終秉持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社會公德意識,嚴格規范自己的消費行為。
[本文系2021年湖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一般項目“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機理與實踐路徑研究——以湖北民族大學為例”(項目編號:MYK202101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檀傳寶.中國也需要“富的教育”:小原國芳的富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人民教育,2015(21):73-75.
[2]小原國芳.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下卷)[M].劉劍喬,等譯.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2):82-84.
[4]肖安慶.開展學校財經教育,發展學生財經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8(2):104.
[5]黃雯.青年財商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人民論壇,2019(31):110-111.
[6]章晶晶,王鈺彪.作為構建新時代“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必由之路的教育信息化:全國教育大會與教育信息化筆談之二[J].中國電化教育,2019(1):6-11,53.
[7]劉次林.立時代之德? 樹百年之人:財經素養教育的德育價值[J].教育發展研究,2020(4):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