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華
[摘要] 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學生們關注的點與老師想要他們關注的點不一致的情況,如果此時用威嚴強行教育往往事倍功半,我們應該擁有兒童意識,從學生的關注點出發,用故事來引導,潛移默化地轉變學生的認知,達到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 教育故事;價值取向;兒童意識
學校的生活多姿多彩,學生之間每天都會發生一些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事情,班主任如果能及時、巧妙地利用這些事情,更好地使學生明辨事理,促進其自我教育,教育效果將事半功倍。
一、案例呈現
班上的賈同學請了一個星期的假,跟隨家長去云南貧困地區體驗生活。這個機會非常難得,我想讓其他學生也真實感受到山區孩子學習生活的貧困,進而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于是,在她回來后,我就讓她在班隊會上,用PPT的形式跟大家分享一下山區之行的收獲。
PPT一張張放著,賈同學不停地介紹道:“這是他們住的房子,很破舊;這是我們在給他們分發捐助的衣物;我見到一個孩子就是現在這么冷的天,還穿著涼鞋;學校是他們那里最好的建筑……”
“哇,他們的操場好大!”王同學叫起來。
“是比我們的大!”有孩子附和。
“他們學校還有床呀?”
我眉頭緊皺,怎么孩子們關注的點跟我的不一樣?我想立刻制止,把他們拉到我的預設中來,可又覺得這樣不妥。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教育只有在影響力能達到內心深處時,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倘若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一味地以說服教育為主,可能會在短暫的時間內讓學生迫于壓力而屈服。但要知道,我們面臨的教育對象是心智急需得到培養的孩子,我們必須在他們的心田撒下理解與關愛,潛移默化地使他們接受你的教育。
所以我沒有制止他們,而是反復思索為什么老師和孩子的關注點存在差異。
二、解決策略:從孩子的關注點出發
兒童的世界,很多時候是我們成人無法理解的,陶行知先生就一直強調:“我們要變成小孩子,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兒童的情感去體驗。我應該有兒童意識,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想法當作寶貴的教學資源,靜下心來多觀察、多思考,不要輕易生氣,更多的是考慮如何引導學生。
“王同學為什么覺得這個操場很大?”
“你觀察很仔細。那我們就來比較一下他們的操場和我們的操場有什么不一樣?”
“他們的操場是泥土的,我們的是塑膠;他們的操場上沒有體育器材……”
“為什么他們學校會有床呢?”
“他們要住校。”
“天天住校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每天都在家跟你們做些什么?”
“做飯,給我們洗衣服……”
下面有孩子開始竊竊私語。
接著,我跟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有位央視主持人,帶著山區的孩子們踢足球,講足球規則時,不小心把足球踢到泥坑里,然后這個主持人就把足球洗了洗。結果這些山區的孩子以為洗足球也是規則,在開踢前都把球洗一洗,因為他們以前從來沒有見過足球。講到這里孩子們不再笑了。有些孩子開始討論,我們要不也把小了的衣服捐給他們?要不捐點文具?代同學說以前他媽媽帶他捐助過衣物,還收到了一個證書。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講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們的內容不是沒有良善,只需稍微點撥、喚醒一下,良善之心就顯露無遺。
三、拓展延伸:獨特體驗下價值取向的矯正
所以,當我們在教育學生時,遇到不和諧的聲音千萬不要簡單地否定,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去做。
1.樹立多元意識,把握真善美的價值引領
班主任準備進行教育的各項文本、情境肯定具有一定的人文內涵,它將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影響。那么,學生在沒有老師引導的情況下對這些文本、情境的理解肯定也是個性化的、多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有這樣一段話:“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我們要樹立多元意識,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有不一樣的聲音完全正常,因為小學生認知水平、理解能力有其局限性,他們對內容的體會、感悟可能是積極向上的,也可能是片面消極的。無論如何,我們首先要接受學生的想法,不能一味制止,也不能撒手不管。就像此案例中,當學生個性化體驗和多元表達與班主任所期望的價值取向發生沖突時,不要直接否定,但要思考對策。
2.尊重個性體驗,進行正向的有效引導
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積極有效的引導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它可以幫助學生剔除一些誤導信息,提煉、升華個性化體驗中的“原始本意”,把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引向正確的價值渠道。我們不僅要看到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與文本價值取向的不同,還要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系,不能直接調解學生個性化體驗與文本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要通過一定的價值取向的文本、情境,去影響學生,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來促進其價值取向的矯正、發展和豐富。此案例中,大家覺得貧困山區學校操場大,那我們就引導孩子再去比較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從而促進其價值取向的矯正。
3.選擇相應故事,升華典型的育德效果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關于啟發可以分為語言啟發和原型啟發兩種。所謂語言啟發,就是憑借概括性或總結性語言的啟發,從而找到新的方案來解決問題;所謂原型啟發,就是把相似事物作為原型,再經過類比的方法或途徑來解決問題。
用故事進行德育就是兩者的完美結合。幾乎每個孩子都是聽著故事長大的,故事以有趣的情節吸引著無數的孩子,將道理蘊含在其中,是孩子們最容易接受的,而且故事能夠觸類旁通,能夠更好地幫助理解、感化現有的事和人。此案例中的一個小故事“洗足球”就很好地引起同學們的同情心,糾正、升華了他們的價值觀。
認識到用故事進行德育的好處后,問題來了,哪里有這么多故事?又該怎樣利用好這些故事?書中自有好故事。多讀書,多積累,故事自然不用愁。故事千千萬,在用故事進行德育時,我們要學會選擇,選擇那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與當前事情關聯緊密的。講故事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德育。所以,故事講完之后,要看同學們的反應,有疑惑,就要聯系故事情節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講解。可以由老師分析,也可以由學生先分析,老師再補充,當然,對所有講過的故事可以多次總結,形成典故型德育方法。
總之,當學生的關注點與教師想要他關注的點出現偏差時,必須引導學生走進教師所設立的情境,理解文本的價值取向,要用學生樂意接受的、喜歡的方式引導學生走進來,感悟新的價值取向,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陳榮藝.教育平衡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