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
阿心:近來我遇到一個棘手的案例。小S是三年級的女孩,學習挺認真,平時成績還可以,但每次考試成績都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考試前后經常發燒、感冒生病。一旦生病就不愿意來上學,在家少則休息兩三天,多則一兩周。據了解,她原來在一所完小上學,一年級時期末考試成績很糟糕,在班里受到老師的奚落。家長會上,老師還批評家長管教不嚴、沒有教給孩子學習方法。家長回去后責怪了她,結果小S就發燒大病了一場。病好了之后,說什么也不去上學。父母在無奈之下,把她轉到現在的學校。可從此以后,小S就經常在大的考試前后生病不去上學,有時候真的是病了,有時候感覺是在裝病。家長和班主任都懷疑小S是在逃避考試,但是也不知該怎么處理。那這種情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身體沒有問題,但就是覺得不舒服,不愿意去學校。這樣的情況其實在小學生中間比較常見。老師家長很多時候會斥責其裝病,但是事情卻不是那么簡單。這種現象可能是心理癥狀軀體化,指的是一個人本來有情緒問題或者心理障礙,但卻沒有以心理癥狀表現出來,而轉換為各種軀體癥狀表現出來。
小S的情況就是如此,剛剛進入一年級,就因為考試成績差、受到老師奚落、遭到父母批評,結果小S就發燒大病了一場,病好了之后,說什么也不去上學。可以想象,對于年幼的小S而言,學校尤其是考試給她帶來了痛苦的記憶。此后,雖然轉校了,但是小S還是會在考試前后生病——癥狀緊密地與事件聯系在一起,說明考試讓她產生強烈的焦慮和恐懼情緒,以至于無法承受,通過生病表現出來。
孩子習慣于“生病”,還有一個原因是,生病讓他們獲益了。曾經有學生說:“我最幸福的事是生病。”這個學生解釋說:“生病了,就有正大光明的理由不去上學,可以不用做作業,不用發愁考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不但不管,還買好吃的,連說話也溫柔了起來。我最懷念去年闌尾炎手術的時候,老媽陪了我一個星期,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呀!”從孩子們的描述里,大家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為什么孩子喜歡生病。因為生病是可以獲益的,生病是最好的托詞和借口,可以逃避責任和困難,生病可以贏得父母更多的關注和照顧。
在幾次生病之后,小S發現,生病了就不用去上學、不用考試,壓力源就消失了,焦慮情緒也得到了緩解。某種程度上,生病解決了小S的難題,因此,這種方式也就成為了小S的心理防御機制,讓她更經常地“生病”。
小S之所以出現心理癥狀軀體化,還與其特定的發展階段以及現實的困境有關。
小學低段,對照艾里克森八階段人格發展理論,正處于“勤奮對自卑”的第四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自我意識成長的決定性階段,如果在這一時期能獲得學業和其他活動的成功,得到師長的認可和伙伴的欣賞,就能發展起自信的、為實現目標勤奮工作的、熱心社會活動的人格特質;但如果遭受失敗、遭受師長的批評和同伴的冷落,就容易形成無力、無能、孤獨、自卑的人格特質,甚至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不幸的是,父母和教師并沒有在這個階段給予小S足夠的包容和幫助,讓還沒有對學習有確切概念的小S直接暴露在考試失敗的炮火下,對學校和學習產生了畏懼和抵觸的心理,使小S產生了“我無能、我不是好孩子、我不可愛”等觀念,并由此引發了一種學習和考試的焦慮并產生自卑感。這種認知存在于小S頭腦中,并不因為學習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所以雖然小S轉學了,但她的認知模式還是處于原來的狀態,還是繼續選擇以生病逃避的模式來應對。
針對小S這樣因為軀體化癥狀逃避上學的孩子,預防比矯正更為重要,盡量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可以嘗試做好如下幾點:
(一)關注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
孩子剛進入小學,需要有效地從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等方面適應小學生活,這個時候父母和老師一定要給予他足夠的包容和幫助,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培養學習興趣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而不要過多地關注孩子學習的結果。如果此時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了樂趣,獲得了成功,就會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受益一生。
(二)在孩子出現稱病不上學的初期及時引導
孩子出現稱病不去上學的情況一定是逐步加深的,因此關鍵是初期及時引導。需要注意幾點:
第一,對于孩子的身體狀況不能隨意評判,要到醫院進行確診。不管我們怎樣懷疑孩子在撒謊,也得去看醫生。是否有病需要醫生的科學診斷,不能讓孩子覺得家長和老師自以為是。
第二,如果孩子真的是裝病,也不要直接揭穿,更不要嚴厲斥責這是欺騙等等,因為小孩子也有自尊心,有時候他會為了維護面子而堅稱自己有病,甚至真的會生出病來。
第三,“心病”一除“身病”無。可以通過和孩子聊天談心,了解裝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孩子是因為逃避考試而裝病的話,那就需要找出相應的對策幫助孩子解決具體的困難。
第四,在孩子生病的時候,除了必要的照顧,不要過分關注和溺愛。如果一生病父母就格外關愛,要什么給什么,可以為所欲為,那么生病就成了獲得需要滿足的最好途徑。所以,要關心但不放縱生病的孩子,一定禁止他們無節制地看電視、吃零食、睡大覺,對不合理要求不搞特殊政策,還要適當學習。當孩子意識到生病也不能達到目的時,就不會再“生病”了。
(三)開展“支持性心理治療”
像小S這樣,問題已經出現一段時間,那么堅持“支持性心理治療”可能是一個較好的方法。心理支持系統與焦慮值成反比。所謂支持系統是指那些能在我們遭受現實和心理危機時,給予行為或精神支持的人。如果在小S面臨考試時,老師、家長和同學們都給予幫助、鼓勵和支持,她會更有勇氣和信心去迎接考試。當小S面臨考試失敗時,能得到來自家人、老師和同學的安慰、關愛和信任,她會更有力量和意志去面對失敗。總之一句話,給予小S的心理支撐越多,她的焦慮就越低,軀體化癥狀會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