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力

2022年6月1日,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在訪問港口城市埃爾西奧雷時揮手致意
今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70周年“鉑金慶典”,堪稱創造歷史。伊麗莎白二世登基70年,意味著她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她的繼承人查爾斯年紀那么大,以后肯定不會在位70年那么長,因此來參與慶祝的英國人,與其說是擁護王室,不如說是見證這個歷史時刻。
無獨有偶,丹麥2022年也將迎來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在位50年的“黃金慶典”。丹麥本該在2021年就慶祝這個“黃金慶典”,但因疫情推遲到今年才舉行,而其慶祝方式跟英國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
相比起英國,丹麥的國力實在是弱很多。當然丹麥人可以自豪地說,丹麥人的幸福感排名比英國人高得多,社會公平性比英國高得多,人均GDP也比英國高一大截。
作為崇尚“公平”“親民”“簡約”的國度,丹麥舉辦“黃金慶典”的模式更“接地氣”。光是女王的藝術和時裝品味,就值得大書特書。
在丹麥的亨利—馬丁博物館(Henri-Martin Museum),一個名為“瑪格麗特二世:藝術家女王”的展覽,將展示女王自己創作的總共70件作品,包括繪畫和裝飾畫。在大卡奧爾博物館,瑪格麗特二世年輕時為《指環王》三部曲繪制的插圖也會被展出。
是的,在1970年代瑪格麗特二世讀了《指環王》之后大受震撼,并且悄悄用筆名為《指環王》的丹麥語版繪制了插圖。長期以來,丹麥的國民就習慣了女王以自己的繪畫藝術表達見解。作為代表丹麥民俗藝術的國家元首,瑪格麗特二世還會用剪影藝術,創作反映民間故事情節的各種插畫和裝飾。
除了定期辦畫展之外,瑪格麗特二世還參與了網劇布景的設計創作。就在2021年,她被“奈飛”邀請設計網劇《Ehrengard》的舞臺布景。《Ehrengard》改編自丹麥的童話小說,講述了城堡中一個落難王朝的恩怨故事。它由著名丹麥導演比爾·奧古斯特執導,后者專程到丹麥王宮與女王磋商各種場景的細節要求。
她的衣著總有一種卡通活潑感,甚至專門制造一種強烈的色調碰撞。

《指環王:護戒使者》插圖

瑪格麗特二世受邀參與設計舞臺布景
“奈飛”官網刊登了女王接受制片方采訪的片段。瑪格麗特二世認為,這部小說是一部充滿“局中局”的離奇童話小說,而她會采用剪影元素來呈現其中的“局中局”迷思,制造出故事里離奇曲折的效果。
除了喜歡畫插畫和剪輯剪影之外,瑪格麗特二世的時裝感也很強。在丹麥這樣的北歐環境中,氣候常年慘淡壓抑,女王就在著裝上注入更多活潑生動的元素。
英國女王高高在上,給國民一種莊重的感覺,但丹麥女王卻已放下“王冠”帶來的沉重包袱。她的衣著總有一種卡通活潑感,甚至專門制造一種強烈的色調碰撞。這是歐洲王室傳統風格不允許的。
在歐洲傳統的王室和貴族審美角度上看,衣著就應該高貴但不滑稽,衣服的底色應該是低沉莊重,面料昂貴,像瑪格麗特二世這樣的著裝,款式有時候會很夸張,甚至會給人一種滑稽的感覺。但瑪格麗特二世偏偏喜歡這種夸張滑稽的感覺。

1968年10月,正在抽煙的瑪格麗特二世
除此之外,瑪格麗特二世也是個“老煙民”。在丹麥街頭碰到女王端著籃子買菜,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有時候,她還不避忌被路人看到自己抽煙的樣子。甚至,她還一手拉著孫子,另一只手拿著一根香煙,不時湊到嘴里抽一下。看來,丹麥王室未來的繼承人也吸了不少奶奶的二手煙吧?
70年前,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冕為王,儀式浩蕩而風光。50年前,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加冕為王,儀式卻簡短得多。
與英女王在父王駕崩后隔了一整年才舉行盛大的儀式相比,丹麥女王在50年前的登基儀式顯得“寒酸”。在1972年元旦,丹麥國王費德里克九世這位身上有不少紋身的“水手國王”,通過電視直播發表了新年講話,之后身體不適,當天與世長辭。
兩個星期后,瑪格麗特公主還穿著黑色的孝服,加冕典禮就在發喪期間舉行了。只見丹麥首相和未來的君王站在王宮陽臺上,首相帶領廣場上的民眾歡呼三聲“女王萬歲”,整個加冕儀式就這樣完成了。
沒有沉重的王冠加冕,沒有復雜的宗教儀式,丹麥王室的傳統就是這樣。
二戰時期,丹麥被納粹德國占領。費德里克九世的父親克里斯蒂安十世,被認為是占領當局和丹麥民眾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個頭面人物。為了代表丹麥人在納粹德國面前保持尊嚴,老國王多次在哥本哈根街頭不帶任何保衛人員和侍從,獨自騎著馬穿行而過,親自詢問民生疾苦。
克里斯蒂安九世的6個孩子,都跟歐洲其他王室的成員結合。

1940年,老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獨自騎馬穿行在哥本哈根街頭

2017年7月16日,瑪格麗特二世(左一)身著夸張服飾與丹麥王儲參加格拉斯騰的賽馬儀式
當有納粹軍官問他“你為什么不帶保鏢和侍從呢”的時候,克里斯蒂安十世的回答直到如今還被丹麥人口耳相傳:“全體丹麥人民就是我的保鏢。”
丹麥作為一個小國,在歷史上多次被德國羞辱占領,最終形成一種低調且不張揚的民族個性。克里斯蒂安十世的祖父克里斯蒂安九世,在19世紀下半葉的漫長在位時期內,首先經歷了丹麥和普魯士的戰爭。丹麥輸掉了戰爭并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乃是丹麥民族史上最重要的屈辱篇章。
站在德國人的角度看,這場戰爭打響了德意志統一的第一槍,但是站在丹麥人的角度看,這場戰爭是丹麥最終退出歐洲大國政治的序幕。丹麥無緣大國政治,丹麥王室卻因禍得福,成為了歐洲各國王室爭相締結姻緣的重要對象。
這也是19世紀歐洲外交圈“均勢外交”的一種妥協:既然丹麥國小力單,那么它的王室成員就可以放心地跟其他大國君主結合,成為讓各方放心的“配偶輸出國”。
克里斯蒂安九世的6個孩子,都跟歐洲其他王室的成員結合。除了長子是王儲之外,其他孩子要么成為他國的君主,要么成為他國君主的配偶:亞歷山德拉公主嫁給了英國王儲愛德華,日后成為了亞歷山德拉王后;17歲的喬治王子被希臘國會選舉為新的國王,從此開始了50年的漫長統治;達格瑪公主嫁給了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蒂拉公主嫁入漢諾威家族;瓦爾德馬王子則與波旁—奧爾良家族聯姻。晚年一張全家福,道盡了丹麥王室在戰敗后重新與歐洲大國聯姻而開枝散葉的盛況。
在當時,這位吃了敗仗的克里斯蒂安九世,被認為是“歐洲的岳父”,又或者是“歐洲的祖父”。從希臘王室到沙俄羅曼諾夫皇朝,從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到被共和制淹沒的波旁王朝,克里斯蒂安九世的血脈遍布大半個歐洲,為多個君主制國家輸送了“配種”人選。
如今50年過去了,瑪格麗特二世從苗條少女變成了一個滿頭銀發的老奶奶。她低調但活潑,在半個世紀的時光里充當丹麥人的門面和形象大使。
為了慶祝半個世紀的歷程,丹麥王室的儀式舉辦得低調又輕松。不像英國王室集中在4天里舉辦慶典活動,丹麥王室把慶典活動散布在一整年的時間里舉辦。
在丹麥國家歌劇院舉行的芭蕾舞特別慶祝活動,以及女王本人在王宮門口檢閱御林軍換崗儀式,還有在王宮宴請所有國會議員和內閣要員用餐,成為了這次慶典的高潮。在對于丹麥王室來說獨特的這個年份,生活可以過得既特殊又不那么特殊。
責任編輯何任遠 hr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