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畢業于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現任教于北京市海淀區育鷹小學,從教13年,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在教育工作中曾榮獲海淀區優秀班主任稱號、海淀區優秀中隊輔導員、海淀區優秀隨班就讀教師等,在“風華杯”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中獲得海淀區二等獎,曾有多篇論文獲得市級獎項。
“小嘴微張”“黑眼圈”“鼻子不通氣”“朗讀磕磕巴巴”“字的結構經常顛倒”“做廣播體操分不清左右”……這些不太起眼兒的“問題”,與家長多次溝通都不能起到明顯的作用,你的班級中是否也有這樣的學生呢?
小辰是我帶了5年的學生,在一年級剛接班的時候,小辰忽閃著大大的眼睛,小嘴微張地看著我,顯然對新的環境還有些緊張。隨著深入的了解,我發現他的語言表達、對課本的朗讀以及識字、寫字,都顯現出與同齡人有一定的差距,字體左右寫顛倒,寫成“鏡面字”更是屢見不鮮。
“小辰,怎么把醫生的‘醫,寫成右框了啊?”
“是嗎?我寫得不對嗎?”他看著錯字撓撓頭,很顯然,他沒有發現這個字他錯在哪里。
慢慢地,我觀察到,小辰做廣播體操時也是經常搞不清向左向右的動作,跟不上節拍。看著他大口呼吸、緊張急促的樣子,我也為他著急,便約了家長溝通小辰的情況。
小辰媽媽主要負責小辰的教育,于是,我找到他的媽媽詢問情況,“小辰媽媽,您發現孩子前后鼻音的發音掌握得不太好嗎?”“是嗎?應該就是這樣讀的吧?”這一次交談,我發現小辰有些字發音不清晰出自于原生家庭的口音。
家長認為孩子還有些小,識字、寫字或口語表達隨著年齡增長慢慢會好的,溝通倒是很順利,但是對小辰現狀的改善并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小辰的媽媽總是不經意地說:“王老師,我認為您說得對,小辰是有這些需要努力的地方,孩子大些就好啦。小辰幼兒園也是那樣不愛說話,讀繪本發音也是不太清晰,現在還好些了呢!”
在最該夯實基礎知識、激發閱讀興趣的低年級階段,小辰就這樣在生字寫得馬馬虎虎、計算時而錯誤百出、課文朗讀也是支支吾吾的狀態下度過了。正如小辰的家長所說,他確實在進步,但在我的內心中,總覺得孩子的生發力量不僅于此——小辰如果得到更加系統、持之以恒的習慣培養,他會更加優秀,我不能滿足于“家長的滿足”。
“小嘴微張”“黑眼圈”“鼻子不通氣”……我的腦海里出現了女兒鼻炎發作時的癥狀——鼻子不通氣,平時總是微張著小嘴,要是有些感冒,很快就會發展到嗓子也發炎,幾個月反反復復總是不見痊愈!小辰也有一些類似的癥狀,會這么巧合嗎?還是我想多了……在他頻繁的感冒和嗓子發炎中,我的心越來越沉重,終于“鼓起勇氣”再一次約見了小辰的爸爸。
“小辰爸爸,孩子有口呼吸的現象,您關注過嗎?腺樣體是否有異常,小辰檢查過嗎?”小辰爸爸的眼神中明顯有一絲驚訝,沒有想到老師如此細致地觀察小辰。小辰爸爸說小辰確實有嚴重的鼻炎,醫生建議過檢查腺樣體,但他覺得小孩子感冒,鼻子不通氣很正常。基于我女兒的實際情況,我建議小辰爸爸一定重視起來。小辰爸爸帶小辰去醫院檢查才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給小辰做了腺樣體和扁桃體切除手術,小辰恢復好以后就到校上課了。
正是這一個“口呼吸”的細節觀察,打動了小辰的家長,他們開始更愿意積極主動地配合老師加強對小辰的培養。小辰也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比賽中得到了計算冠軍。他越來越自信,書寫的正確率也提高了一些,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疫情居家學習期間,我十分關注小辰的學習、生活,每周都召開線上班會課。
在一節“安全教育”主題班會上,小辰報名參與朗讀安全教育繪本《我的安全養成書》。同學們做好了準備,等待小辰所在的學習小組進行繪本分享。在和家長的溝通中,我得知小辰早早就拿出四本書,仔細閱讀了繪本內容。但是在線上分享交流的時候,小辰的朗讀又有些磕磕巴巴了,我也聽到了小辰爸爸在一旁有些焦急,小聲叮囑他:“怎么又看錯行了,剛才讀到這一行了,你怎么回事?”接著,就聽到了小辰抽噎的聲音,好在小組的其他同學及時“救場”,繼續朗讀完了繪本內容。
班會結束后,我聯系小辰爸爸詢問剛才的情況。由于居家學習,小組學習和分享的活動比較多,小辰爸爸看到別的學生提交的書寫、朗讀的課文,也發現了小辰和其他學生存在著差距。此時的小辰爸爸,與小辰低年級階段時“他長大了就好了”的態度不一樣,這次,他真的著急了。于是,我與小辰的爸爸共同為小辰制訂了詳細的提升計劃,內容涵蓋了基礎的字詞書寫與朗讀、計算、做操等。家長一步步督促得很緊,小辰也越來越忙碌。
盡管我和小辰的家長都很關注小辰的學業,但也有一些困難沒能“逾越”,小辰的閱讀總是看錯行,生字總是寫顛倒,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我一直在尋求突破,開始查閱書籍、主動參加區里的融合教育培訓,多次詢問特教中心的專業老師。在一次次的學習和案例分享中,我逐漸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小辰的種種現象可能是感統失調中的語言缺陷,我建議小辰爸爸帶孩子去專業的機構進行評估,看看小辰是哪一種類型、屬于什么程度,再做專業的訓練。
小辰的情況果然像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感統失調。接著,小辰進行了系統訓練,在專業老師的指導、爸爸媽媽的鼓勵和老師的關心下,有了很大的進步。我也利用融合教育所學,教會他運用一些關聯詞語,課堂上鼓勵他有邏輯地回答問題;讓他準備一個筆記本,記錄精彩的好詞佳句,嘗試運用這些好詞佳句;并在每周一的閱讀課上鼓勵他當小主持人,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在一次分享繪本的活動中,他主動分享《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在朗讀的過程中沒有讀錯行!
看到狀態越來越好的小辰,我不禁感慨,這一把“晉級”的鑰匙,我打磨了4年。這4年當中,我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遇到問題翻閱書籍和詢問專業的教師去探求答案。教育越來越多元化,班主任更應該做到認真仔細地關注學生,融匯合力,善用智慧的愛心,為每一位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教育。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