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儀,高中專職心理教師,父母游戲力講師,2007年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心理系,教學成果多次獲得省市級獎項,主持多場親子教育讀書會。
無論孩子處于異性戀愛探索期還是同性戀愛探索期,孩子都需要愛、理解與尊重來陪伴他們整合這些曲折的經歷,而父母的理解是孩子獲得幸福的重要力量。
“老師,緊急求助,請求通過!”看見手機微信連續七八條的驗證請求,我連忙通過。那是一位媽媽,女兒正在就讀高一。“老師,請問有些什么書可以幫我了解高中生的心理,我想看看這些書,幫助孩子度過高中生涯。”這樣緊急的求助僅僅是為了找幾本書看看?似乎不太合理,我詳細地了解情況。下面是這位媽媽的講述。
女兒主動告訴我她跟一個同學戀愛已有3個月,當時我很吃驚,沒有想到孩子早戀3個月了,可我沒有覺察到。她叫我不要想太多,她已經想了很久才決定和對方拍拖,還說自己知道什么最重要,也希望得到我的認可,叫我不要告訴她爸爸,怕他難接受。我想女兒到了青春期談戀愛也是避免不了的,不能因為強硬制止而傷害親子關系,當時我就沒有強烈反對。但打心底里不希望她早戀,就時不時地表達我的觀點希望他們能保持距離不要走太近,要以學習為重。也鼓勵她多和女同學在一起玩兒。我說那種朋友間無拘無束的感情更適合中學生,更值得懷念,男女感情還是少碰為妙。
最近,我聽女兒同學說我女兒失戀了。女兒沒有正式告訴我,但我看她成績下降,脾氣暴躁起來。周末在家學習有點不在狀態,我挺擔心的,想找機會跟她談談。但她對我的態度變得冷漠,微信里很少回復我,也很少主動給我打電話,偶爾電話里聊幾句就感覺她很不耐煩,我們的關系好像在疏遠。
昨晚,我實在忍不住翻看了她的日記,發現那個戀愛對象居然是個女生!我的整個世界都崩潰了……我回想起女兒有一次問過我,怎么樣看待同性戀,我說很惡心,這是社會不接受的,我也接受不了。沒有想到孩子早已經有了這個想法,我更后悔自己還不斷跟她說跟同性走近一些更好,我該如何是好?
僅僅透過手機屏幕就可以感受到,媽媽打下這一串文字時,內心經歷了多少矛盾、糾結、擔憂,甚至自責。一方面想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另一方面又擔憂孩子的性取向,擔憂孩子的未來。
青春期孩子的戀愛觀、性取向很容易受到社會環境與同伴的影響,性取向還處于流動的狀態。引導孩子性取向的關鍵不是去斥責孩子的行為,而是盡可能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看看孩子發生了什么,先不著急給孩子貼上“同性戀”的標簽。我建議媽媽把女兒戀愛對象的性別先放下來,就當孩子是與異性談戀愛而失戀了。試著先修復親子關系,試著換位思考,試試把自己當成女兒,那個在青春期遇見一個心怡的對象,鼓起了好大勇氣開始了戀愛,期待那個好愛自己的媽媽怎樣理解和支持自己。最后失戀了,期待媽媽怎樣支持自己。
“老師,孩子抱著我哭了很久!”一周后媽媽很激動地告訴我。我好奇她在短短的一周里做了什么,成功修復了親子關系。
她分享道:“我想了很久,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偷偷談戀愛,但擔心父母責罵,不敢告訴家長。后來失戀了,感覺痛苦、無助、孤單,很渴望父母理解自己。想著想著我好像理解了女兒,然后我就開誠布公跟女兒談,告訴女兒我知道她失戀了,很擔心,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也很心痛,我也經歷過年輕時失戀的痛,如果她愿意可以告訴我,我愿意聽,愿意陪著她。沒有想到女兒‘哇的一下哭出來。我只是抱著她,讓她在我肩膀上哭,直到她心情平靜。我沒有多問同性的事情,我心里還沒有底,不知道如何疏導她,就想著單純給她支持,讓她知道媽媽愿意陪著她經歷困難。”
媽媽把親子關系放在了首位,不著急說教,也開誠布公地跟孩子談了自己作為媽媽的擔憂,反而讓孩子感受到支持,愿意傾訴。我建議媽媽保持好親子溝通,在孩子愿意溝通時,再談同性的話題,同時自己也去了解同性戀的知識,降低自己的焦慮。
又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告訴我:“孩子應該不是同性戀!”媽媽看到孩子書柜里有一本描寫同性戀愛的書《夏日終結》,心想這是一個跟女兒溝通的好機會,于是向女兒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她詢問女兒是書中的什么讓她感興趣,她怎樣看待同性戀?孩子的回答是,跟女生在一起挺好的,像書中描寫的那樣,女生更懂女生,與女生談戀愛那就有固定的朋友,去哪里都不落單。
媽媽恍然大悟,女兒對同性戀的理解是讓自己有一個固定的朋友不落單。但是女兒說:“現在不那么認為了,原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無論在哪兒都會存在。”媽媽想這次失戀帶給女兒傷痛,但也帶來了對戀愛的新看法,也是一種成長。
接納孩子對戀愛的好奇,對異性甚至同性的好奇,這是他們性心理發展的階段,在接納與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孩子理解愛。媽媽沒有直接問女兒你是不是同性戀,沒有指責孩子同性戀是不好的,可恥的;而是關注孩子是怎么想的,去理解孩子的看法,找到新的解釋,避免了道德譴責和批評。
青春期的孩子處于性的懵懂期,容易陷入性的激情狀態,容易有不理智的行為,這個時期如果父母只是打壓,孩子們就會形成“粘合體”,與家長劇烈反抗,更容易深陷戀愛的情愫里。與孩子探討青春期談戀愛的問題,需要化敵為友,循循善誘,以尊重與理解的態度與孩子談心,幫助孩子建立愛的責任和邊界,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些孩子會出現性別角色認同混亂,會在這個時期探索自己的性取向。這時家長需要保持鎮定,在保持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上,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難,很多的孩子只是在探索自己的性取向。
無論孩子處于異性戀愛探索期還是同性戀愛探索期,孩子都需要愛、理解與尊重來陪伴他們整合這些曲折的經歷,父母的理解是孩子獲得幸福的重要力量。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