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自2021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來,幼兒園和小學從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兩方面對幼小銜接工作進行了規范和引導。幼小銜接是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一。為了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過渡,近日,名師公開課舉辦系列線上論壇,特邀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鳳凰城實驗學校塘家幼兒園園長王珍、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兒園園長王亞莉、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總園長肖菊紅、北京市朝陽區教育國資中心幼兒園望京園執行園長張楠、彭州市南街幼兒園園長邊小清、濟南市燕柳小學校長李紅分享幼小銜接方面的有益經驗和實踐探索,談談如何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協同減緩教育坡度,合理打造共育家園。
為了科學做好幼小銜接,深圳市光明區鳳凰城實驗學校塘家幼兒園深入落實幼兒園各階段幼小銜接推進工作要求,深化理念,積極行動,開啟幼兒園、家長、教師、小學四方聯動,關注兒童發展的連續性、整體性、可持續性,探索幼小銜接坡度搭建路徑。
主題課程開展。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小銜接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潤物無聲地發生著。關注到幼小銜接是從小班到大班的系統培養,因此我們從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出發,制定以目標導向的幼小銜接計劃,有序推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身心健康發展,幫助幼兒自然而然地輕松過渡和銜接。
專項培訓。園所將開展關于開展幼小銜接的專題培訓,分析學前教育的政策文件,具體闡述《教育局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等文件內容,使教師明確如何科學引導幼兒做好入學準備與入學適應。
策劃“對話·學前”系列活動?;顒泳o扣“對話·銜接·成長”三大關鍵詞,旨在通過對話教師、園所培訓、調查問卷、圓桌對話、名師對話、對話家長和幼兒等多元形式構建平等對話的平臺,以專業引領家庭教育、以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助力家長觀念更新、以培養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為核心,實現幼小銜接的精準過渡。
(文/ 王珍)
當前,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兒園采用“一圈五引導”家園協同育人機制,助力科學開展幼小銜接活動,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準備。
建立“家園社融合圈”協同育人機制。在共享、共融、共建的理念下,我園以“家長學校、家長工作坊、社會體驗館”三個工作單元為載體,建設“家、園、社幼教融合圈”,助力幼兒健康全面發展。融合圈內三個單元既有各自教育任務內容,又有協同機制,形成育人共同體,達成科學幼小銜接教育共識,凝聚教育合力,促進幼兒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能力的發展,為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五個策略引導“四有”家長做好幼小銜接。一是任務驅動引導。給幼兒布置回家整理小書桌、親子共讀等小任務,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家長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生活技能、學習認知等,實現家長與幼兒園在幼小銜接、入學準備等方面同頻共振。二是專題講座引導。利用家長學校開展專題講座,不僅傳授先進理念,還具體教給家長親子互動技巧。三是研討交流引導。積極探索“家長游戲體驗日”,定期開展“家園共研”活動,幫助家長逐漸樹立科學育兒觀和教育觀。四是適度放養引導。家園共同適度放養,避免幼兒“在園在家兩個樣”的脫節問題。五是主題拓展引導。教師可以結合主題活動布置相應的拓展活動,以此了解幼兒是否理解任務要求,能否清晰地向家長轉達任務,能否自覺獨立完成老師布置安排的任務。
(文/ 王亞莉)
幼小銜接一直是我國學前教育面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太湖實驗幼兒園有幸成為江蘇省首批幼小銜接結對試點學校,并探尋幼小銜接策略,助力幼兒科學入學。
多樣化活動,落實科學銜接。針對幼兒的需求,我們嘗試從小班起就有意識地將入學準備教育與幼兒一日生活有效融合,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年齡特點,開展適宜、有規劃的幼小銜接活動。一是優化日常時間管理。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感受時間、按時作息,養成守時、不拖沓的好習慣。二是創設特色區域活動。結合課程游戲化的教育實踐經驗,深入剖析班級區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銜接需求預設多樣的“幼小銜接”區域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三是創生特色銜接課程。開發“與紅領巾有約”“整理,重要么”“課間十分鐘”等微項目,引導幼兒深入探究、主動學習,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習品質,對入學充滿期待。
多元化資源,助力有效銜接。一是利用“人”資源,激發向往。在幼兒園里創設一年級課堂體驗區,邀請小學教師來園,為幼兒開展一年級體驗課程,使他們在親眼觀察、親耳聆聽、親身體驗中直觀地感受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激發他們對小學的期待和向往。二是利用“物”資源,豐富體驗。全面梳理小學的“物”資源,分析其價值,如利用春游、秋游和各類節日活動的契機,帶領幼兒深度暢游小學校園;利用小學寬闊的操場開展各類大型活動,豐富幼兒的親身體驗,讓幼兒更了解、喜歡小學。三是利用“生活”資源,滲透學習。嘗試從小班開始有意識地將入學準備與幼兒一日生活有效融合,將入學準備貫穿幼兒園三年教育全過程。
(文/ 肖菊紅)
為了有效推動幼小銜接工作順利開展,北京市朝陽區教育國資中心幼兒園望京園堅持四位一體,攜手共育,促幼兒全面發展。四位一體即幼兒園、學校、家庭、社區相互協作,以深入調研為基礎,明確現狀與困惑問題;定期分層分類開展教師及家長培訓,轉變銜接觀念;多途徑多渠道開展幼兒園、家庭、學校、社區互聯互動活動,讓幼兒在互動、生活、游戲、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做好入學準備。
園所方面:教科研引領,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注重實踐與研究,以科研的思路開展專項研究,借助“十四五”立項課題“生態美育視角下幼兒園環境創設的行動研究”,有效發揮環境育人作用,突出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研究意識,努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知行合一。
家庭方面:家園協作,共享共長,有效推動雙向銜接。采取醫教結合的方式,遵循幼兒發展規律,邀請在中日友好醫院工作的幼兒家長進行兒童心理講座;組織家長沙龍,交流經驗和做法,分享家庭教育的理念、親子故事等,促進家長間相互學習;利用微信公眾號、班級美篇等多種媒體平臺,邀請家長撰寫幼小銜接故事,宣傳科學有效幼小銜接理念,逐步探索聯動教研的方式和機制,推動雙向有效銜接。
學校方面:通過調研,將問題梳理,精準對接,“雙走進”助力科學銜接。結合實際通過線上線下活動,邀請小學教師到幼兒園與大班幼兒分享小學生活,小學哥哥姐姐講述自己上小學的感受和體驗;小學開設“云課堂”,引領大班幼兒和家長一起走進小學,了解小學與幼兒園在生活作息、學習方式、環境等方面的變化。針對大班幼兒關注的問題,開展主題活動“我想知道小學……”,做好精準銜接。
社區方面:搭建平臺,提供資源,加強“家、園、?!庇行搫印6ㄆ谂c社區聯動,借助社區資源,搭建互聯互動平臺,穩步推進科學銜接。
(文/ 張楠)
2021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結合意見精神,四川省彭州市南街幼兒園積極攜手彭州市實驗小學、彭州市延秀小學、彭州市天府路小學開展聯合教研,有效利用校園資源,積極探索幼小銜接活動實施的有效路徑、多元的組織形式,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幼小過渡。
明確幼小銜接指導思想
“一個中心”,以幼兒發展為中心,堅持幼兒為本是幼小銜接活動的宗旨;“雙向奔赴”,強化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的銜接意識,達成幼小協同合作,雙向銜接;“三方聯動”,要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自然過渡和延伸,必須實現幼兒園、小學、家庭的三方聯動;“四大內容”,以《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為指引,圍繞幼兒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進行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內容準備。
形成聯動機制,確保雙向銜接
建立聯動制度,實現雙向奔赴。幼兒園成立了幼小銜接工作領導小組,園長牽頭部署,教學副園長督促各園區執行,各園區執行園長督促各年級組工作的落實。同時,在與小學結對合作的過程中,逐步建立校園活動協作機制、教師聯合教研機制、學生班級結對機制、專家引領機制、評估激勵機制等。
加強教師培訓,增強銜接意識。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共同研讀各級文件精神和兒童心理學、衛生學、教育學等理論知識,轉變讓兒童被動適應學校的觀念和做法,尊重兒童發展規律,積極傾聽兒童的需要,加強銜接意識與緊迫感,有針對性地開展銜接活動,切實邁出幼小銜接雙向奔赴最堅實的一步。
推動聯合教研,達成銜接共識。主動聯系小學,從行政層面推動聯合教研,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達成共識,幫助教師梳理幼小差異以及幼小銜接工作存在的問題,探討相應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策略。
扎實開展專項活動,助推自然過渡
幼小銜接活動只有納入幼兒園整體課程,才能在課程實施中逐步達成目標。彭州市南街幼兒園幼小銜接活動的組織主要考慮教師、幼兒、家長三個層面。其中,幼兒層面:將幼小銜接教育滲透于保教工作全過程;模擬小學課堂,參觀小學,熟悉小學活動組織;開展入學準備游戲,用儀式感為情感記憶打下烙印。家長層面:通過調查訪談、召開家長會,促進家長角色轉換;組織家長沙龍,解決家長實際困惑。
(文/ 邊小清)
山東省濟南市燕柳小學站在幼小“雙向銜接”的角度,根據教育部指導意見,結合學校學生特點和辦學特點,針對入學幼兒最需要的銜接點進行取舍、規劃,從學習適應、心理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關注差異、家校溝通六個維度構建“燕柳1363小學陽光小主人幼小銜接”課程,營造科學銜接教育生態。幼小銜接課程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課程內容全面豐富,重視體驗。六大課程、十個銜接側重點涵蓋學生生活各個方面,引領學生體驗。
第二,課程形式多樣,寓教于樂。一是繪本閱讀是主要載體,一本本承載著教育引導意義的繪本,幫助學生適應入學,同時將好習慣培養落到實處。二是游戲是常用方法?!罢Z文課堂游戲化”,將學習內容編入學生喜歡的游戲中;“控筆訓練游戲化”,精心設計趣味控筆、數字練習及基本筆畫的練習,鍛煉學生手眼協調能力,促進小手精細動作的發展,有效提高學生握筆、運筆、控筆能力;“生活習慣培養游戲化”,利用童謠、兒歌、競賽,指導幼兒良好的習慣養成。三是細化實施過程,給予更多保障。設置“適應期”“適應月”;創設與幼兒園銜接的環境;調整上課與課間的時間;適當放寬對一年級的要求。
第三,三大系統護航,課程落地。一是內系統增效。自編《燕柳幼小銜接課程教師手冊》,將銜接課程安排入課表中,各科教師協同實施;成立“幼小銜接指導中心”,建立與三個幼兒園的互通協同機制,幼小銜接專題培訓納入園、校師訓項目。二是外系統助力。立足理解式引領,凝聚家、園、校教育合力,做好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轉變家長教育觀念,聚力共融。三是系統保障。資源建設機制:“幼小貫通的家長學校”“教師微講堂”,定期召開線上、線下家長講座,經驗分享,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多元評價機制:教師評,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等,既評價知識技能獲得,又評價銜接點的表現水平及發展情況;關注差異機制:通過觀察發現差異化兒童的問題,為每個兒童提供個別化的指導和幫助,促進他們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適應小學生活。
(文/ 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