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平 林瑋 田云翠 楊程程 王瑋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和思維方式的變化,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或問題:許多孩子困在其中不能自拔,出現抑郁和焦慮狀況;許多孩子會和家長沖突越來越多,親子關系處于崩潰邊緣;許多孩子和同學關系出現問題,同學間發生各種明的暗的沖突等問題。
對此,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分校對于初中生青春期出現的這些現象開展行動研究,探索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策略。指導家長用欣賞的積極思維開展家庭教育,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學會挖掘孩子的優良品質、學會非暴力溝通;指導學生用文字和自己對話,對話現在的自己、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用文字和同學通話,化解矛盾、表達善意、建立友誼;指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避免主觀臆斷、學會寬容待人。
班主任工作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學生,他們有想法需要表達,有情緒需要疏解,有問題需要面對……作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可以利用書信為學生建立起表達的通道,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雖然現在書信作為一種通信手段的作用在逐漸喪失,但其獨特的魅力使之在教育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書信的內容不同于脫口而出的語言,它是經過思考之后的沉淀,可以推敲斟酌;書信可以選擇最合適的呈現方式,又可避免當面表達的尷尬或詞不達意;書信有私密性,一封信可迅速拉近通信人之間的關系,更好地達到溝通的效果;書信可永久保留,可反復咀嚼,其影響作用持久。
與自己通信,為成長賦能
大家一般認為通信主要是與他人,但我們也可以指導學生把不同時空的自己剝離出來,與不同時空的自己進行一番對話,這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審視,通過冷靜地思考分析自己并落筆成信,可以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為成長賦能。
一是對話過去的自己,反思總結。青少年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期,而成長就是不斷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可以在期中、期末考試后安排學生給過去的自己寫一封信,引導學生總結階段學習的狀態,分析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真誠地和過去的自己對話,找到自己的成長點。二是對話當下的自己,疏解情緒。學生青春期是一個心靈要經歷“狂風暴雨”的時期,他們要面對各種各樣成長的難題,如學習壓力、親子矛盾、同伴關系等,而這個時期的學生又不是都愿意將這些難題向父母、老師傾訴,而傾向于自我消解。此時,班主任指導學生給當下的自己寫一封信,分析自己面對的難題,表達自己當下的情緒,給自己的消極情緒一個宣泄的出口,寫信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我療愈的過程。三是對話未來的自己,期待進步。天真爛漫的學生對未來充滿期待,這種期待是他們當下努力進步的巨大動力。如可以在開學之初或者中高考之前安排學生給未來的自己寫一封信,想象一下未來的自己是什么樣子,現在與未來期待的自己還有什么差距,需要落實哪些行動,從而實現自我激勵。
與他人通信,建和諧人際
人際關系的處理也是青少年學生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如親子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等,通過書信溝通,可以迅速拉近通信人之間的關系,有些不便當面表達的內容可以盡情表達,溝通的內容也更容易被彼此重視、接受,通過與他人通信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一是用書信化解矛盾。當學生與同學、家長發生矛盾時往往手足無措,當面溝通可能因情緒失控而激化矛盾。這時候可以指導學生給對方寫一封信,在寫信的過程中整個人能夠冷靜下來,疏解了消極情緒;同時能夠梳理矛盾點,對自己有反思,對對方有表達。對方也可以就信中的具體內容給予回應,這樣矛盾雙方就能夠很好地溝通,最終順利化解矛盾。二是用書信表達善意。有些學生可能比較內斂,不善于當面向同學表達善意,向家長表達愛意,那就可以指導他們給對方寫一封信,用筆表達出來,這樣真誠的書信往往很容易打動人,能夠迅速拉近通信人雙方的關系,幫助學生之間建立友誼,拉近親子關系。三是用書信加強了解。班主任面對眾多學生,往往難以關注到每個學生的方方面面。除了當面溝通,班主任也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寫信的方式和班主任溝通自己遇到的問題、困惑等,這樣班主任可以加深對學生的了解,進而通過回信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誠,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北”〉臅趴梢砸龑W生關注自我,為自我成長賦能;也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和別人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可以發揮書信的優勢,巧用文字的力量,助力學生自我成長。
(文/ 呂永平)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將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健康,進而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塑造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有相當大的責任。孩子的自信心主要來自重要感、自我勝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家長學會無條件接納孩子,就是要讓孩子獲得“重要感”。家長讓孩子在“表現良好”中獲得“真實自信”,就是要讓孩子獲得“自我勝任感”。而這些方面的培養,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點滴培養起來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以下就是一個幫助家長和孩子共同獲得真實自信的小故事。
年級的數英走班學習,更多的是讓學生們根據所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自身的學習特點和基礎,能在課堂自信地學習,課下的作業有更多的選擇性。一學期學習結束,A同學因為數英及各科進步大,可以由數英提高班進到優班,年級把選擇權交給了學生和家長,由她們自己決定是否變化。因為A最開始時是在優班,由于學習方法的不適合和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調整到提高班,現在又有機會回到優班,我和班主任商量讓她自己來判斷哪個環境更適合自己的學習。當然,在讓學生選擇之前,年級先跟她進行了溝通和指導,教給學生做出正確選擇的方法:讓她從課程難度、課堂教學方式、自己感受到的課堂氛圍、作業難度的選擇及自己的時間安排上思考如何進行選擇,要堅信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要有“在優班就優秀,在提高班就不優秀”的虛榮條框限制。
心理學研究表明,和孩子溝通對成功或失敗的歸因方式,直接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發展。在學生做選擇前,進行這樣的溝通,是希望引導學生從各方面對自己進行更多的增值評價,幫助孩子接受真實的自己,或者說是:正確地看待自己,不受自卑的困擾,自信的人面對成功和失敗往往有著樂觀的解釋,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有著悲觀的解釋。
A女生談完后的當天晚上就回復老師說,還想繼續在提高班,在這個班學習,她覺得以前在優班聽得不懂或者因為太快而跟不上的知識,都能聽得清晰明白,迎刃而解,作業完成也沒有那么困難了。但是A的家長卻希望她可以上優班。由于這個女生和家長的意見不一致,所以,我們還是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我們提示的幾方面,回家和家長好好溝通,看看是否能夠和家長達成一致。這個女生的家長,平時和我們有過幾次溝通,很強勢、固執,對孩子有超過孩子能力的預期值,不太能聽進老師的建議。但是我還是積極地和家長溝通,在電話里和家長溝通時,我提到孩子在學校和我交流過的想法、在英語學習上的努力,她已經在盡力以勤補拙,給孩子太大壓力,反倒不利于孩子自信地學習。同時也希望家長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最終,家長聽取了我們的意見,同意孩子留在提高班。
父母希望子女成才,對其進行適當的指導和督促,無可厚非。但什么事都要有個度,過猶不及。過度的嚴苛承載的是家長過高的焦慮,無形中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精神枷鎖甚至內在傷害。積極心理學認為,父母無條件地接納孩子,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給孩子挑戰困難的勇氣,有利于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從而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無條件接納,是指父母對孩子傳達的愛、關注、支持和激勵是無條件的,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條件的。A學生家長這次對孩子的接納,并不代表她的教育理念有改變,她只是暫時對孩子的妥協(這在假期和家長的溝通中能感受到),稍不如意,又會將她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在自責、自卑、逃避、放棄及糟糕的情緒中掙扎。其實像A女生這樣的家長還有很多,他們的這種教育觀念也直接影響了學生的進步和提升,每每看到家長帶著不解、憤怒、抱怨、焦慮的情緒,面對孩子在學習上的逃避、作假、自暴自棄時,我特別希望家長們能意識到問題真正出現在他們自己身上,希望他們能意識到時代已大不同,希望他們先拋開所謂的經驗,拋開成績的比較,從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改變自我做起,能和老師一起共同幫助孩子重拾起自信,那才是孩子未來生活最需要的。
(文/ 林瑋)
情緒管理是每一位家長的必修課,或許有不少家長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做好情緒管理工作,不能將一些負面情緒通過語言、行為等多種方式傳遞給孩子。但每當到了那個情緒節點的時候,往往還是無法控制。而“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比較創新的溝通模式,教人學會控制情緒,是合理有效表達的關鍵所在,也是一種最佳的親子溝通模式。而如何實現非暴力溝通,這是很多家長和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以“觀察式”語言對事件進行客觀描述
非暴力溝通模式實現的基礎就是要懂得使用“觀察式”語言,要摒棄以往的評價式的語言,在溝通中先對事件進行識別,及時對事件進行觀察,然后再用客觀語言來描述事件,以此與孩子展開交流。所謂觀察就是眼睛看、耳朵聽以及身體接觸到的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件所涉及的人員之間的行為、語言以及情緒表述。而評價則會比較主觀,會直接反映出個人對于這個事件的看法,這其中會涉及個人價值觀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往往主觀評價會更容易引起孩子反感。疫情防控期間,我班上就有一位家長跟我反映,孩子天天待在家里,不愿意運動,怎么勸都不聽,一門心思捧著手機刷抖音。家長急了,直接說:“就知道玩手機,有什么出息!”這句話乍一聽那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尤其是“就”這一個詞本來就是定性的詞語,這句話已經將孩子定性為“永久的只知道玩手機的人”。而“觀察式”的語言就可以說“你這兩天玩手機時間有點長啊,你以前可是經常會出去打球的啊!”這就客觀地描述了孩子“以前喜歡運動”的事實,并沒有否定孩子以前的行為,孩子也沒有得到全盤否定,自尊心也受到了保護。孩子們也會去反省自己的行為,這樣的溝通更有效。
跟隨孩子感受給出正面回應
正面管教理念,有一個描述的工具是“糾正前先連接”的說法,這其中的“連接”就是要求教育者需要理解以及接納被教育者的情緒以及感受。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夠真正放松下來,才有安全感,才愿意與家長或者教師繼續溝通下去。否則,孩子只會開展防御模式,將自己內心封閉起來,并且讓任何外界信息都無法進入,更不用說要讓孩子采納我們的建議,聽我們講道理那更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先顧及孩子感受,給孩子正面的回應,只有如此,才能達到更好教育效果。例如有學生雖然做完了作業,但是到學校卻發現自己忘記帶了,因此受批評。在放學以后,孩子必然滿肚子委屈,在這樣場景下,家長就應該有技巧地和孩子溝通。首先要讓孩子覺得家長是懂他的,可以跟孩子說:“被老師認為沒寫作業,你一定很委屈吧?”隨后,要讓孩子覺得家長是接納他的這個行為的,可以說:“當你發現自己沒帶作業的時候,一定也是很著急的對嗎?”這樣的交流方式,不是在孩子回家以后,馬上就對孩子提出批評教育,而是讓他們慢慢放下心防,“那你有想過,之后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呢?”感同身受,安慰會讓孩子正確面對問題所在,仔細分析自己行為,產生解決問題的內驅力。每一次經歷都可以轉化為成長。
充分了解彼此的需求
一個家庭要幸福,是必須要相互付出的,而這一前提是家長必須要足夠了解自己以及孩子的內在需求,要將自己的幸福與愛分享給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告訴孩子“我想要你怎樣”。當然在告訴孩子自己需求的同時,也要傾聽孩子需要什么。現在,面對孩子不愿意做作業的問題,我們鼓勵家長表達:“看到你不做作業,我覺得很難過,你學習不到知識,還是很吃虧的。特別希望你能夠掌握一技之長,你以后生活會逐漸地走向自己喜歡的樣子?!倍皇钦f:“就你那成績還不做作業,那更是跟人家沒法比了?!眱删湓拏戎攸c有所不同,孩子聽后的感受也會完全不一樣。所以父母要了解自己的需求,準確地表達,這不僅能夠讓孩子減少誤會,還能夠讓孩子做出更加積極的反饋。
總而言之,與孩子溝通,不能夠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是需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平等表述的機會,覺得自己每一種選擇都是被尊重的,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
(文/ 田云翠)
案例背景
初一開學僅僅半個月,班里一個叫Kitty的女孩就和一個叫小A的女孩發生了矛盾。起因于學校籌備運動會,小A同學因為運動及舞蹈才藝被選去組織入場式舞蹈。Kitty同學對此十分不滿,覺得小A就是在出風頭,還因為兩人有矛盾而不讓自己參加這項活動,所以十分氣憤,和小A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了解之后,我發現這兩位同學矛盾由來已久,自小學就互相看不慣,經常互相詆毀,每次出了問題總是指責對方,偶爾還會語言升級和肢體攻擊。隨著年齡增長,兩個人不但舊恨未了,又增添了許多青春期的叛逆和躁動,真是“欲說還休,剪不斷理還亂”。
案例分析
其實像這樣同學之間的矛盾,是青春期女生之間比較常見的。作為老師,我們通常的處理方式是找來發生矛盾的雙方,既要像法官一樣找證據,擺事實,講道理;又要像居委會主任一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緩解雙方緊張情緒,爭取達成和解,團結起來向前看。但是Kitty和小A的矛盾由來已久,僅僅常規處理遠遠不夠。事實上,僅就這次運動會節目事件,班主任和年級就分別和兩個孩子及雙方家長進行了大量溝通,刨根問底式地理清了現階段矛盾,兩個人達成一致要和諧相處。但是,在隨后初一一學年學習生活中,Kitty時不時就找老師舉報小A:早晨到校她沒有交手機,她上課不聽講,她作業不認真……總之舉報的問題林林總總,五花八門且層出不窮,究其原因只有一個:Kitty一直非常關注小A,總是在糾錯,不但找老師舉報而且還當面指正批評,面對Kitty的指責小A也不甘示弱,所以兩個孩子只要稍不留神就會矛盾升級。老師已經不能再用常規辦法處理她們的問題,多次苦口婆心談話,但是轉瞬間Kitty又和小A“大打出手”。怎么辦?需要老師的耐心和智慧。
處理建議
我梳理了一下每次矛盾后Kitty和小A的不同反應:Kitty以攻擊為主要反應。攻擊是人們在沖突發生后的一種主要應對方式,他可能通過身體或心理的威脅來實現。小A的主要反應是退縮。退縮是逃離沖突情境的做法,它可以使沖突雙方的矛盾暫時停止,如其中一方找借口離開,但是,退縮往往不是一種積極的解決方式,雙方可能繼續進行冷戰或者維持一種消極的緊張狀態。
所以老師就要引導孩子們尋求另外解決矛盾的辦法,我建議她們如果這次自己認為做得沒錯,那就要試圖說服對方,說服是試圖改變對方態度或行為來獲得和解。如果不能分辨對錯就要討論,針對問題進行討論以解決沖突。老師不再充當法官或居委會主任,兩個人自己討論和分析。并強調前提:與你發生沖突的人,是你很在意的人或很要好的朋友。因為如果與你發生沖突的人和你的距離相對遙遠,你可以選擇忽略它。
另外,處于沖突中的學生,往往無法看到事情的全部,從而陷入狹隘心理狀態無法掙脫出來。這時,老師可以輔助開導。一是同學之間沖突未必就是我對你錯,要學會換位思考。二是朋友之間需要保持心理距離。人際交往過程中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獨享心理空間,距離太近了,侵犯了個人空間,就會使人感到不舒服,心理距離也有類似現象。就像小A和Kitty盡管不是好友卻過度關心,沒有距離感。拉開一點距離,一來可以使彼此獲得心理上的自由感,多一分舒服和自在;二來可以使彼此感到對方更美好,從而使彼此關系更融洽、和諧。三是你對他人的認識難免主觀。在人際知覺中有一個思維定式效應,在你們發生沖突之后你對別人的抱怨也形成了一個消極的定式,就好比Kitty對小A成見很深,時時關注,于是,Kitty總會覺得小A的言談舉止都是對自己不友好的表現。其實別人在你面前的形象很可能就是這樣一種定式效應,結果是自己的主觀臆測。四是,即使是別人的原因,也要懂得寬容對待,畢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初二開學,Kitty和小A都長高了,看起來都陽光蓬勃,有著青少年的朝氣蓬勃,兩人雖然沒有變成好朋友,但是沒有再針鋒相對,以往問題和矛盾就像青春期獨特的煩惱,來得快去得也快,最終變成一陣風,飄向了遠方。
(文/ 楊程程)
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人們價值取向多元化,使許多家庭走向解體,從而出現了由單親或重組家庭的孩子組成的“弱勢”群體。這些孩子生活在殘缺的家庭里,缺少家庭關愛,而單親家庭的家長,由于精力、時間的局限,缺少對孩子教育和關愛,使得很多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的性格、心理出現問題,孩子與父母之間溝通也越來越少,親子關系出現危機。作為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如何解決單親家庭孩子教育問題,幫助單親家庭建立良好親子關系,成為教師的重要責任,更是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
在我的班里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平時看起來聽話、不善表現的男生在某課堂上因為補其他科筆記,被任課老師批評并沒收了他借來的其他同學筆記,老師準備下課后跟他解決問題,但這個孩子突然情緒失控,哭鬧著要求老師立刻還給他,完全聽不進老師的教育和開導。面對孩子這種反常的表現和失控的情緒,我先把孩子安排在一個安靜的屋子里,等他平復情緒后,我沒有直接跟他談這件事,而是說了我對他以往表現的認可,以及對他的期望。之后開始跟他談今天發生的事情。在我慢慢地啟發和誘導下,孩子說出了原因。原來,他的父母離異并分別重組了家庭,孩子現在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升入高中以后,父母就沒回來過,孩子認為自己的爸爸媽媽根本不在乎他,也不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我對孩子的遭遇深感同情,在安撫好孩子情緒之后,我及時聯系了孩子的爸爸媽媽。父母對孩子的過激行為也很詫異,因為在他們眼里孩子一向聽話懂事,從不與人發生沖突。但當我帶著父母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時,家長都沉默了,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孩子這么大的傷害。父母也都表示,盡管自己重建了家庭,但是沒有不管這個兒子,按月給他生活費,也會經常買學習和生活物品給他,有時候還會電話或微信詢問。我告訴家長,這些都彌補不了孩子內心的空虛,他需要父母和他聊一聊,聽他說一說新的學校、新的老師、新的同學,他希望父母多給他一些陪伴,哪怕是陪他吃一頓飯、看他寫一次作業這么簡單。我還給家長說了目前孩子的表現情況:不善言辭、不愛交往、比較沉默,如果不正確引導,長期下去會使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聽了我的分析,父母對孩子的現狀感到擔憂,都表示會調整自己,并分別安排各自的時間和孩子進行了溝通。我還建議每周末父母輪流回來陪孩子,聊一聊一周的所見所聞,陪孩子吃一頓飯。爸爸媽媽做得很好。漸漸地,孩子在學校開始熱衷于班級事務,也會看到他和同學們開玩笑,心地善良的他還特別關心和照顧班里一名多動且言行不太受控的“弱勢”學生。
轉眼到了第二學期,孩子的變化更大了,性格開朗了,自信了,學習成績也在不斷提高,課堂上經常聽到他回答問題的聲音,進步很大,更加令我震驚的是,他還主動參加了學校學生會的競選并成功獲得自己心儀的職位。當我把孩子參加學生會競選演講的視頻發給他的父母時,家長由衷感謝并感慨,孩子的性格發生了變化,各方面能力也都得到了提升?,F在孩子和父母相處很愉快,盡管不能每天在一起,但是每次相處孩子都很開心,會告訴父母這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
這個案例帶給我的教育啟示是: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單親家庭的家庭結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應減少,為單親家庭的孩子營造溫暖和諧的成長環境,做好單親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共同努力。老師是聯系學校、家庭、學生的紐帶。對離異家庭孩子的教育,必須深入到家庭,必須盡可能地爭取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密切配合。還要及時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特別是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每一點進步,喚起家長的信心和責任心,以便讓家長更好地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構建家校合作模式,才能夠幫助并引導單親家庭的孩子克服不良心態,讓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地成長。
(文/ 王瑋)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