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活動為延續“非遺”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時,要立足于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結合國家制定的各項保護政策,推動各地中小學積極開展?“非遺”研學活動,充分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厚的文化底蘊,彰顯?“非遺”的獨特魅力,讓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小開始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并讓他們承擔起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鑒于此,文章對泰寧縣“非遺”研學工作展開研究,并提出持續完善相關工作的措施,以推動?“非遺”研學活動順利開展,取得良好的“非遺”研學工作效果。
關鍵詞:泰寧縣;?“非遺”;研學工作;研學機制
中圖分類號:F592.7;G6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1-0-03
0 前言
泰寧縣作為擁有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區,其梅林戲、山歌、迎燈會等有較高的知名度、鮮明的文化特色及良好的寓意,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多具有鮮明傳統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充分利用研學這一形式,積極與教育部門溝通交流,組織當地學校開展研學活動,借助資源優勢,引進全國各地的研學團隊參與研學活動,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青少年形成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大地上得以流傳。
1 ?“非遺”研學工作的重要性
泰寧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擁有豐富的傳統技藝、民俗文化、農業技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是引領當地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寶藏,為拓展學生視野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巨大的空間,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生活體驗。積極開展?“非遺”研學活動,可以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增長見識,激發其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受到文化藝術熏陶的同時,深刻感受傳統文化藝術的古樸恬靜,了解古代先民的生存狀態,細細品味歷史的余響。泰寧?“非遺”研學活動的全面開展,還能夠讓學生以更加開闊的視野,重新認識泰寧,使學生深刻感受到?“非遺”的魅力,體味泰寧這座古城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在潛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以此為抓手,更好地宣傳泰寧文化[1]。
2 泰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2.1 三明市泰寧縣概述
三明市泰寧縣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處武夷山脈中段的支脈杉嶺東南,面積1539.38平方千米,下轄2鎮7鄉。轄區范圍內名勝古跡頗多,其中的明代兵部尚書李春燁府邸,已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泰寧是中央21個蘇區縣之一,有紅軍街、東方軍司令部、大洋嶂阻擊戰舊址等中國革命歷史遺跡。2004年,泰寧縣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游景區”。與此同時,泰寧縣歷史悠久,在人們辛勤勞作的過程中,獨特的地域文化、鄉風民俗逐漸形成,并成為當地的顯著特色。例如,泰寧梅林戲、新橋大源儺舞、上青古樂等都是當地非常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展示了當地的精神文化風貌,還成為當地的標簽,進一步發展了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2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2.2.1 泰寧梅林戲
梅林戲又被稱為土戲、土京戲,為福建省地方戲曲劇種,始于乾隆年間,融合了當地方言、民歌小調、道教音樂,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戲曲道白使用當地官話,而唱腔則以亂彈、西皮、下江為主。戲曲唱腔優美動人,除皮黃、撥子、吹腔之外,還包括南詞北調、四平調、青板、小調等。伴奏樂器中文樂主要使用京胡、二胡、揚琴、竹笛等,武樂則使用大鼓、大平鼓、京鑼等。梅林戲角色行當包括“五門十七行頭”,整體表演風格古樸粗獷,程式嚴謹,唱、念、做、打個性非常鮮明,經典傳統劇目有《蘭腰帶》《乾坤帶》《飛龍帶》《鴛鴦帶》,被稱為“四帶”。梅林戲是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形式,被譽為民間舞的“活化石”,并于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2.2 新橋大源儺舞
泰寧大源儺舞源于北宋初年,流傳于閩贛邊界一帶,經千年傳承發展,已形成獨具特色的驅疫、趕鬼、祝福、招財進寶的民間舞蹈。這種舞蹈具有非常豐富的表演內容,整個舞蹈動作相對簡單,剛勁但不失柔美。泰寧大源儺舞主要依靠?“非遺”傳承人口傳身授的形式延續至今,舞蹈原始韻味濃厚,因此這一舞蹈又有“中國古代舞蹈的活化石”之稱。大源儺舞最為獨特的還要數其使用的面具,主要是用樟木雕刻彩繪而成,不怕蟲蛀,易于保存。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都是大源儺舞的固定節慶,人們用舞蹈表達對風調雨順的祈盼,對滿載豐收的慶賀。因此這種舞蹈形式深受人們的喜愛,并于2005年10月被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2.3 赤膊燈
大源橋燈原稱“火龍”,俗稱“赤膊燈”,始于宋朝。相傳是當地先民觀看元宵節燈市景象,結合生活、生產用火等形成創作靈感,自創的一種獨特的原生態迎燈活動,發展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赤膊龍燈”有兩條,上大源、下大源各一條,兩條龍燈,一條為“公龍”,一條為“母龍”。“公龍”龍頭插齒燭,有四季順利之意,寓意一切從頭開始;“龍身”木板上均分插上6支蠟燭,兩端各插一束香共6支,有六六大順之意;“龍尾”插9支燭,有長遠長久、長發其祥之意。在表演的過程中,使用大鼓、大鑼、大鈸,鏗鏘有力,營造出熱烈而狂歡的氣氛。同時,在隊伍的后面使用二胡、嗩吶、笛子等,樂曲悠揚悅耳[2]。2009年5月,赤膊燈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2.4 泰寧山歌
泰寧山歌尾音富有特色,唱得亮、傳得遠,極具鄉土韻味,是一塊民間文化瑰寶。多年來,很多泰寧山歌愛好者經常下鄉采風,哪里有山歌,他們就去哪里探討歌詞曲調。如今,泰寧山歌已唱響泰寧,唱出福建,唱向全國,并被列為三明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還登臺亮相過央視農民春晚,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
2.2.5 其他藝術類別
泰寧縣的上青古樂、上青橋燈、大田蚯蚓燈、杉城魚子燈、大龍擂茶、三明油漿豆腐制作技藝(泰寧)、黃厝古棋、泰寧龍湖包糍制作技藝、大田跳花燈、朱口花燈、泰寧池潭文儺、泰寧弋口蓑衣制作技藝、泰寧汾信草鞋制作技藝等,都具有鮮明的特色與極強的吸引力。截至目前,泰寧縣扎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梅林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4項,這也是保護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動力。
3 泰寧縣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模式
近些年,泰寧縣始終將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當地的重要工作,逐漸形成了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
一是將?“非遺”保護納入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以“保護性、傳承性開發”為原則,打造?“非遺”主題文化公園。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全縣整理?“非遺”條目1000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1項、省級?“非遺”5項。
二是投資3300萬元,打造梅林戲展示傳承基地、泰寧文化遺產博覽苑等2個?“非遺”傳承文旅項目。目前梅林戲展示傳承基地主體工程已完工。
三是以成立協會、匯編?“非遺”教育讀本、開辦技藝培訓班等形式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力度。目前全縣有22支?“非遺”團隊,共430余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人。
四是常態化開展“非遺”進古城、“非遺”夜間公益演出、“大源儺”民俗文化節等?“非遺”節慶活動,提升泰寧?“非遺”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
以上措施極大地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但是在具體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未來需要持續豐富傳承模式,實現傳承目標[3]。
4 泰寧縣?“非遺”研學工作完善措施
4.1 多措并舉,構建特色?“非遺”研學基地
推進“非遺”研學活動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在各方努力下,構建特色化?“非遺”研學基地,才能充分發揮?“非遺”資源優勢,從而順利開展?“非遺”研學工作。本文認為在未來發展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研學工作。
首先,促進政府主導、市場導向、專業機構合作,并吸引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其中,圍繞?“非遺”研學活動構建起多元化研學服務機制,促進?“非遺”研學活動順利開展。例如,泰寧縣可以結合?“非遺”項目、文化旅游景點等優勢,做好研學科學規劃設計工作,圍繞?“非遺”項目,構建研學旅行示范基地。
其次,教育部門和旅游部門要重視做好統籌協調工作,積極調動各方力量,逐步完善泰寧縣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聯合當地政府部門,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大力支持?“非遺”研學工作推進,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優質環境。
再次,要重視發揮?“非遺”領域專家智庫功能,組織文旅、教育等部門組建專業團隊,著重突出?“非遺”項目文化特征。此外還應該從教育、教學角度出發,凸顯?“非遺”研學活動的文化性、教育性、實踐性,通過精準規劃、定位,順利推進研學活動。
最后,要充分利用泰寧本地自然資源,發揮?“非遺”傳承人的作用,圍繞本地特色化?“非遺”項目,設計和建造風格獨特的基地,進一步增強研學活動的趣味性[4]。
4.2 機制創新,順利推進?“非遺”研學活動
泰寧縣在開展?“非遺”研學工作的過程中,要做到機制創新,著重構建完善的研學防控體系,從而保證?“非遺”研學活動順利推進。本文認為在推進?“非遺”研學工作時,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在開展“非遺”研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對安全專題培訓工作予以重視,強化?“非遺”傳承人、研學從業者、學生的安全意識,以保障整個研學實踐過程順利推進,實現研學目標[5]。
第二,營造?“非遺”研學平安環境,通過各方協調,積極構建?“非遺”研學活動傳習基地,創造交通便利、道路平整、環境良好的?“非遺”研學場所,為順利推進泰寧當地?“非遺”研學活動提供保障。同時,應該完善當地消防設施設備,及時開展消防培訓演練,完善研學場所中各類安全標識標牌等,高效引導研學活動順利開展。此外,在研學活動中,還要做好應急方法設置,以便及時應對學生在研學活動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
第三,編制安全操作流程和應急手冊,并在開展研學活動時,及時向學生宣傳講解,保障研學實踐活動能夠安全高效開展[6]。
4.3 推陳出新,創設?“非遺”研學特色活動
泰寧縣現存的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梅林戲、山歌、魚子燈、大龍擂茶、三明油漿豆腐制作技藝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考究的工藝,彰顯了藝術家的匠心,值得通過研學活動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感知文化底蘊的途徑。
一方面,在泰寧開展研學活動時,要重視營造?“非遺”氛圍,采用特定的技術手段,還原藝術情景,凸顯?“非遺”項目的特點,并兼顧學生認知、需求,推出系列精品?“非遺”課程,真正將泰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更加合適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寓教于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將?“非遺”融入課外教育實踐活動,從而實現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另一方面,泰寧縣還應該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專業化培訓工作,通過選拔當地?“非遺”傳承人,推動由教變導活動,在開展研學活動時,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積極開展示范引導、啟發創新工作,通過營造獨立開放、自主創作的空間和氛圍,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創新,逐漸培養學生形成追求卓越、傳承藝術的工匠精神,從而?掀開“非遺”技藝的神秘面紗,幫助學生感知學習“非遺”技藝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實現?“非遺”留存目標,最終實現培養學生、傳承文化的雙重目標[7]。
5 結語
本文對泰寧縣?“非遺”研學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了分析論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先民智慧的結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當下泰寧縣已經構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而開展?“非遺”研學活動,能夠進一步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厚的底蘊,彰顯?“非遺”的獨特魅力。只有精心設計研學模式,聯合政府機構、教育、文旅部門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發揮各方優勢,創設一條適合研學發展的路徑,才能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充分感知“非遺”項目的魅力,感受其文化特色,在文化熏陶中,樹立起文化傳承意識,進而在學生群體中形成文化傳播概念,這對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心妍,梁秋萍.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研究:以壯族織錦技藝為例[J].旅游與攝影,2022(10):56-58.
[2] 李海萌,趙軍,柯小杰.地方性知識視角下非遺研學的路徑探究[J].非遺傳承研究,2022(1):14-20.
[3] 孟令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機制的在地化建構探析[J].非遺傳承研究,2022(1):21-28.
[4] 張斐然,孫麗華.非遺研培工作應固本浚源、傳承創新[J].藝術教育,2018(17):26-27.
[5] 文媛,沈世偉.價值共創視角下非遺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研究:基于需求側的調研[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1,37(3):380-384.
[6] 趙艷喜.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發展研究:基于山東的現狀考察[J].人文天下,2020(22):38-44.
[7] 馬素萍.傳統技藝類非遺研學旅行融入勞動教育的意義與路徑[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22,27(3):60-63.
作者簡介:肖秋紅(1978—),女,福建泰寧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聲樂、“非遺”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