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軼 奚榕蔚 曹磊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日漸增加,城市居民對生活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南京小西湖街區堆草巷為例,提煉出三處重點改造的空間,將這些公共空間改造前的狀況與更新一年后的狀況進行對比,并結合相關文獻,在使用后評價視角下總結居住性歷史街區公共空間微更新的改造策略。
關鍵詞:使用后評價;微更新;歷史街區;公共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1-0-04
0 引言
使用后評價(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簡稱POE)是指對建筑物及其環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時間后進行評價的系統的程序和方法,它關注的是建筑及其環境的實際使用情況和使用者的意見、需求[1]。因此使用者體驗感的好壞是設計預期目的達成與否的最佳判別標準,通過觀察使用者在建成環境內的活動行為與精神狀態,可知建成的環境能否真的帶來舒適體驗,滿足用戶需求,也能及時收集反饋信息,方便總結經驗。
本文運用觀察法評估目標街區,通過實地調查的方式分析堆草巷公共空間實際使用者的活動軌跡與活動給環境帶來的改變,結合各個空間的人流量、停留時間及空間內開展的主要活動,了解實際使用者對改造后街巷內各節點的使用偏好,結合微更新的設計理念總結出相應的改造經驗。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學家簡·雅各布在其著作《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中倡導通過多種渠道保持城市發展的多樣性,其中包括小范圍街區開發這一渠道,希望通過由小及大的漸進式開發保持城市活力。
在20世紀80年代的柏林國際建筑展覽會上,特蒙德大學教授克萊胡斯提出的“謹慎的改造”與“批判的重構”理論,作為一種全新的指導思想被用于老城區街道空間的微更新,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保留修復損壞的街道建筑。在保留部分歷史建筑原真性的基礎上,利用新建的“縫隙”建筑與庭院還原街坊結構,同時增強街道的連貫性與多元性[2]。
2 改造前的小西湖街區堆草巷戶外活動空間研究
堆草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區,是小西湖街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屬于老城南歷史文化核心區中的夫子廟秦淮文化風光帶,保留了底蘊深厚的南京老城南文化。堆草巷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年代久遠,加上缺乏維護,公共空間環境破敗。
2.1 共享空間
堆草巷在改造前不存在共享空間,現有共享空間由部分居民搬遷騰退出來的地塊及私人院落組成。院落在改造前并非開放的狀態,通常由一戶或幾戶人家共同享有,具有排外性,內部年久失修,配套設施匱乏,呈現出破敗荒涼或雜草叢生的狀態,每到下雨天,院子還會出現積水的狀況,不僅沒有起到提供休閑放松空間的作用,反而因為存在的安全隱患成了一種負擔。同時,私搭的建筑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蔓延至街巷公共空間[3]。
2.2 廣場空間
受時代條件的限制,作為歷史街巷的堆草巷總體建筑密度較大,空間資源緊張,未拓展出特定的空間用于人群的集散或活動,無法滿足居民的戶外活動需求。活躍度較高的聚集空間或鄰里交流空間多為居民家門口的公共區域,這正是廣場空間缺失導致的結果。
2.3 道路空間
堆草巷道路空間在未改造前是擁擠凌亂的,通行空間狹窄,非機動車無序停放,電線的走線方式為電線桿連接且老化嚴重,存在較大的消防隱患。巷區內道路坑洼嚴重,地面鋪磚松動殘破,不僅導致行車困難,還影響了以老年人為主的當地居民的日常通行。
3 改造后的小西湖街區堆草巷戶外活動空間研究
改造后的小西湖街區堆草巷從交付居民使用到現在已有一年左右的時間,現從使用后評價的視角出發重新審視設計,對比改造前后的使用狀況,從中積累更多設計經驗。
3.1 共享空間
巷內的共享空間主要由各商戶門前的戶外坐區與改造后的共享院落組成。戶外坐區遵循堆草巷整體肌理與走勢合理分布,為居民與游客提供常規休憩點(見圖1)。共享院落則是改造中的一次大膽創新,改造以“一院一策”為原則,根據巷子的走勢、空間形態及產權關系形成了共享院這種獨特的更新策略。院落的更新并不一味追求還原內部空間的尺度和風貌,而是進行動態再詮釋,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居民生活和歷史文化展示。共享院在原住民共同參與設計的前提下,保留了原有居住功能及院落形態。設計師增加相應設施,改善院內條件,同時將封閉的院落向公眾開放。如此一來,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便能產生適當的交換,成功建立起非排斥性的邊界,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共空間的豐富性與私人空間的舒適度[4],實現原住民與鄰居、游客的和諧共享。位于堆草巷31號的“劉家花園”是一個示范性的共享院案例(見圖2)。園中最具特色的景物是一棵自然長成的百年石榴樹與一棵60年的枇杷樹。設計師以兩者為觀賞重點,對劉家后院進行重新設計布局,將原來的實體墻降低并做成鏤空的花墻,保留古巷肌理,使得內外通透,同時升級院落景觀,如今該院已成為小西湖片區的“網紅景點”。
在一年的使用過程中,巷內共享空間的使用率呈現出較高水平,人們在這里短暫停留并產生消費。其中共享院的設計取得了較大成功,人們被鏤空院墻內的獨特景色吸引,進而入院觀賞,與院子主人或同伴展開交流,這些行為逐漸成為共享空間文化的一部分。在院子主人的悉心呵護下,院內的景色一年四季呈現出不同的美感,人們在院內參觀的行為也為小院增添了許多生活痕跡,使之更具人情味。
3.2 廣場空間
綜合考慮巷內地塊的騰退情況后,堆草巷以十字內街為骨架設計了三處廣場用地,分別是一個可容納巷內全體居民的集散型廣場——翔鸞廣場(見圖3)、一個毗鄰馬道街的入口廣場(見圖4)、一個以鄰里交流和游客休憩為主要用途的口袋廣場(見圖5)。翔鸞廣場的總體形態為方形,邊緣設有亭廊組合,盡可能遵照明清風格進行搭建,從而與巷內其他建筑相融。它提供了一個較大的場地用于居民的日常交流與活動舉辦,有利于建立更加親密的鄰里關系,創造更加活躍的文化、經濟環境。
得益于巷內道路的高通達性與廣場位置的合理性,三個廣場在一年的使用中均發揮了預想中的作用。翔鸞廣場設置在高居住密度的地塊中心,目前成了居民運動、交流等娛樂行為的首選,同時也是舉辦各類活動、儀式的主要區域。開闊空間的設計定位使其能夠及時滿足各類場景需求,具備多功能性。馬道街入口廣場發揮了從城市干道分流人群的功能,使得堆草巷的入口部分不再擁堵,同時也具備展示窗口的屬性,吸引了許多游客進入。口袋廣場對當地居民而言,最突出的優點在于便捷性,其可達性極強,每天都有不少老年人在這里閑聊,同時由于其距離馬道街入口廣場不遠,也起到了承載部分游客的作用。在這里,老巷的新面貌與舊歷史不斷碰撞交融,有關老城文化的話題也經久不衰。
3.3 道路空間
考慮到歷史街巷內的道路不得隨意拓寬和改變走向并且普遍狹窄的事實,要在確保道路空間通行無阻、居民生活便利、營造古巷古韻的前提下改造路面,必須做到管線入地。然而,敷設市政管線是一大難題。在路面寬度不允許采用常規的管線直埋技術的背景下,設計方借鑒了我國南方傳統街巷青石板下設雨水暗溝的思路,在此基礎上設計出綜合微型管廊與部分直埋相結合的適應性工程管線系統(見圖6)[5]。如此一來,雨水排泄和管廊內部通風均可依托板間縫隙進行,井蓋數量驟減,后期進行維護時開啟相應的青石板即可,同時保證了路面的美觀度與歷史街區形態呈現的完整性。地面僅需設置管廊入口和少量非通行耳室的檢修井,使歷史風貌的價值與魅力得到了質的提升,同時大大節約了后期的運維支出。
在道路的豎向規劃上,通過分析巷道的歷史高程,盡可能地恢復了歷史上的有效地面徑流或明溝、暗溝雨水系統,實現了地面雨水和地下污水的同坡排放[5]。巷內的道路并不單以線型存在,沿線設置了諸多停留空間,這些空間多以與小規模商業服務結合的形式存在,既可為旅途勞累的人提供休息場所,又為商戶聚集了流量與人氣。這些經過系統規劃的、多設置于道路交叉口的節點是人們對道路形象記憶的關鍵[6]。
得益于微型綜合管廊工程,即便是在一年中最多雨的秋季,巷區內也很少產生積水,路面整潔度得到了保證;道路空間內增設的照明、監控、無障礙設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出行的安全便利。巷區內由青石板或灰白石磚組合而成的路面刻意保留了舊的痕跡,經過一年的使用后更具有古樸的氣息,歷史的味道也更加濃郁。道路沿線的停留空間完全實現了預想的用途,天氣晴朗時隨處可見駐足的游客,尤其是設置在小西湖小學等候區的坐凳座椅,已經出現了磨損的痕跡,可見其實用性。
4 歷史街區公共空間微更新的策略總結
4.1 各方協作參與,打造共享空間
首先要確定項目區塊的用地性質,明確歷史街區的改造是否以居住功能為主,從而奠定該歷史街區的主基調。其次,在設計過程中,設計方應當與當地居民、多元業態經營者進行參與式探討,最終得出設計方案。例如,堆草巷內道路沿線退讓出的休憩空間,正是與商家討論得出的共贏方案。
更新的前提是充分了解當地居民在長期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造就的有深厚感情的自發景觀,理解其內在的特點、規律和價值[7]。要在與居民溝通后,改造這些自發景觀,出具專業方案,使這些自發景觀能夠服務于街巷整體的規劃并成為觀賞焦點、獨特記憶點。街巷微更新的過程凝結著設計師與實際使用者的共同心血,有利于街巷精神的凝聚、鄰里的和諧,而且這些產物能得到使用者的真心維護,實現街區內公共空間生機的永續。
4.2 追求高整合度,激發節點活力
整合度是衡量一個節點空間吸引交通到達的能力,即空間的可達性。提高街區公共空間的整合度,首先要合理設置街區內的動線,打開閉合的空間。其次要保證動線上的道路通暢,避免堵塞。最后要通過視覺上的引導或空間上的暗示,將游客與居民分流。由此,就能將人群順利地引導至預定的空間內,形成聚集效應,從而保持街區的活力,并逐漸影響周邊地區,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4.3 完善物理環境,保持歷史原真性
歷史街區風貌不是外在的某種歷史風格,也不是某個特定時期的歷史遺存。對歷史街區的保護過程也是一種動態的、對各種價值的認知過程(歷史、文化、藝術性、現實意義等),要在保留典型歷史肌理、內部格局與文化特質的基礎上,保留不同時期的痕跡[8]。街區的歷史原真性不能只停留在“物”的層面,在漫長歲月中誕生并延續至今的文化原真性才是一個歷史街區真正的內核,它是“人化”一磚一瓦的源頭。因此,在改善物理條件的同時,必須考慮到這些改變能否保留原住民多年的習慣和行為,這也是歷史街區在改造過后能否一直保持原有歷史風貌的關鍵。
5 結語
老舊街巷的微更新是新時代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廣大人民的迫切需求。筆者基于工程交付一年后的狀況,重新評價了南京小西湖街區堆草巷的微更新,通過分析其實際更新效果,得出歷史街區改造應采用打造共享空間、激發節點活力、保持歷史原真性這三個重要策略。希望本文對實際項目的總結與反思,可以幫助同類型改造更好地增強街巷的生命力,助力城市整體形象提升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碩賢.建筑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評價[J].南方建筑,2009(1):4-7.
[2] 王婷婷.柏林IBA1987城市重建的背景、制度與項目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9.
[3] 董亦楠,韓冬青.超越地界的公共性:小西湖街區堆草巷的空間傳承與動態再生[J].建筑學報,2022(1):17-21.
[4] 張悅文.社區邊界的內涵與開放式社區的邊界[J].上海城市規劃,2017(Z1):123-127.
[5] 李新建,李建波,范寧,等.歷史地段工程管線綜合設計的理念、方法與實施路徑:以南京小西湖為例[J].建筑學報,2022(1):28-35.
[6] 許慧,丘銀英,羅彧,等.道路景觀設計[J].美術觀察,2018(11):74.
[7] 侯曉蕾.基于社區營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以北京老城區微花園為例[J].中國園林,2019,35(12):23-27.
[8] 王建國.歷史文化街區適應性保護改造和活力再生路徑探索:以宜興丁蜀古南街為例[J].建筑學報,2021(5):1-7.
作者簡介:唐軼(2000—),男,安徽馬鞍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奚榕蔚(2000—),女,江蘇太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曹磊(1978—),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城市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