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晶
摘 ? 要:通過了解六朝博物館中對于藝術設計與公共視覺傳達的創新應用,本文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公共視覺傳達系統,在總結全文的基礎上,提出公共視覺傳達系統的趨勢將在今后的發展中日益壯大,不斷進步與完善。
關鍵詞:公共空間;視覺;藝術
中圖分類號:TU242.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200-01
2014年南京六朝博物館正式開放,為南京首座貝氏建筑,是貝津銘長子貝建中資深設計團隊親手建造,面積為2.3萬多平方米。公共空間指供居民生活中公共使用的空間。公共視覺傳達系統日益成熟,從功能性走向服務性,更注重人性化,公共視覺的發展和優化是離不開視覺的展現。
一、公共空間視覺識別
視覺識別是人類最常見的行為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生活習俗以及生活方式和習慣的影響下,形成各種視覺符號,他們將文明簡略壓縮,是獨有的。如今,視覺識別已成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一幅完整的圖片而是將人們眼中的事物轉化為圖形或文字,用其吸引注意力以及傳達信息。
六朝博物館是藝術設計創造的源泉,是以真實的歷史文明完全展現在人們眼前的真實事物。六朝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會不斷的積累與沉淀,有無窮藝術創造力。建筑“六朝博物館”,字出自王羲之之手,顯示出當時書法盛世的多樣化。
二、公共空間視覺導視
視覺導視的建立,能夠化零為整,達到統一的的表現方式,具有完整性,同時也提高了被表現事物的整體品質。心理學專家經過研究,發現人們接受外界事物大多來源于視覺。公共視覺導視系統的發展是從難到易的一個過程,最終成為符號。博物館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公共空間,空間大且布局多,融合了各種圖形和文字信息,使人眼花繚亂。六朝博物館的導示系統相對來說復雜,最終目的就是指引人需找到正確的信息并將所想要傳達的信息表現。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審美水平發生了變化,對于圖形符號的相對調整,元素的重新構造都有了不同的觀點。符號的進步,也會受到社會經濟與市場、文化、精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而反映了不同社會階層的不同的審美特征,出現多樣化的趨勢。
三、公共空間視覺形象
在六朝博物館中,視覺形象是一個圖形標志提煉出來的結果,它體現著博物館里展覽的風格及其藝術的品味。中國的傳統元素的展現離不開物質載體。專題博物館視覺形象是一個符號系統,包括兩方面:(1)一系列圖形符號、色彩和圖形色彩的多種組合,以及這種組合在專題博物館整體環境中得以應用的系統;(2)專題博物館發展歷史中具有文化價值和意蘊的實物。六朝博物館的視覺形象設計體現了六朝時期的精神文明及其文化。美學的理念不可丟擲,視覺形象在整個公共空間中占據著特別大的影響力。它能影響這人們的心理和價值觀,來使人們感受到美,吸納到美,從而認識到美,將六朝博物館的個性化魅力發揮到極致。
四、公共空間的視覺語言
公共視覺語言隨著公共空間的日益劇增,人們交流場所日益多樣,視覺語言的廣泛傳播已經遍及全球,它不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亦不受年齡的局限,是已經超越了國界的一種廣泛的表現形式。其中,圖形語言占據公共藝術視覺表現的一個很大地位。
博物館中語言大多以視覺圖形的形式出現,因為圖形相對于文字而言 ,識別力更強,更容易被人們所認知與理解。視覺語言的出現,即使設計靈感上的創新,也為設計靈感發揮更多的釋放。它引導了人們的意識感官,使其更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產生出多維的感官效果。六朝博物館在“六朝風采”的展廳里,“竹林七賢”的典故運用的淋漓盡致,并且貝氏設計團隊將蘇州園林的設計手法打造于內。展廳內幾乎觀察不到實體的墻壁,而是用大片的光影和竹林相互交錯,通過燈光以及竹影的效果,將起打造成私家花園的游覽仙境,體會著屬于自己的那份獨特的六朝風雅頌。
五、公共空間視覺尺度
人類的空間認知規律就是不同的空間規模應對著不同的空間尺寸。隨著公共空間的多樣化發展,空間視覺尺度已不再是一個無法探討的問題,對于人們面對事物的感知能力與接收能力所發生的不同的反應。不同的視覺空間的不同尺度,帶給人們的視覺體驗將是天壤之別。
六朝博物館中有一處“六朝風采”區,在這個展區中,人們可發現是由多個屏風拼湊而成,并根據拼縫的字畫雕刻,形成了四周圍合的場面。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技術也出現在博物館中,他們借助于多種形式,將細長的通道變成多彩的交流互動空間,以生動且不占據空間的影像幫助著人們梳理觀展內容。
公共視覺傳達系統在引導著人們創新,并賦予更多人性化的可能性,公共視覺傳達系統日益完整,對于設計者來說,可以以更完美的設計美感沖擊視覺,以人性化、服務化的理念設計創作,可以提升設計本身的品質,提高了生活的質量與品位。
參考文獻:
[1]李函儒.論傳統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現代化融合[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22).
[2]威廉阿倫斯(美).當代廣告學(第八版)(上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3]霍海瀅.專題博物館視覺形象系統的設計方法[J].青年文學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