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一、引言
各國就業市場和高等教育環境雖不盡相同,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各國就業市場均顯露出日趨同質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各國就業市場普遍面臨高學歷人才就業難的問題,且集中表現為各國人才需求方向及某一類專業人才需求的飽和趨勢基本相同;就業狀況與世界經濟波動方向基本一致,呈現出周期性;束縛就業的因素日趨相同。在此背景下,為適應就業市場變化,特別是為滿足高學歷人才就業需要,西方高等院校大多開展了卓有成效的職業指導工作,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緣于相似的經濟和就業環境,我國高校也有必要借鑒國外高校成功經驗,及時調整自身職業指導工作方法,構建專業化、全程化、特色化、人性化和信息化的職業指導工作服務體系。
二、國外大學生職業指導概況
(一)美國職業指導
美國高校職業指導工作起步早,在推進職業指導人員專業化建設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
一是職業指導中心作為就業工作專門機構,其主任由副校長直接擔任,提高了職業指導中心在高校各部門中的地位,此外,職業指導中心內設機構相對獨立,權責明晰。
二是職業指導人員專業化水平高,除了要求職業指導專職人員具有心理學、教育學或法學等相關專業博士或碩士學位外,更對職業指導人員的能力構成及職業資格做出嚴格規定,這種嚴格的準入及從業制度,不但提高了職業指導人員的從業門檻,而且為職業指導人員的規范化培訓與使用提供了依據。
三是將職業指導課列為大學必修課,覆蓋大學四年,根據各年級學生需要,制訂系統的授課內容和課程標準,另外,為保證職業指導質量,嚴控職業指導師生比在1∶200以內。[1]
四是充分利用校友資源,聘請企業導師開展職業指導工作,并積極向校友企業推薦優秀畢業生,提高高校與校友企業的“黏性”。
(二)日本職業指導
日本高校為學生提供全程的職業指導服務。[2]日本高校普遍認為,職業指導不應該是短期行為,而應該貫穿于學生成才成長全過程。
從新生入校起,就側重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自身興趣和特長,了解所學專業的就業方向,形成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
對于二年級學生,高校注重幫助學生建立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著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進入三年級,高校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對職業生涯規劃做必要的修正和調整,最終形成比較穩定的就業意向和擇業目標。
對于畢業生,高校著重從講授求職技巧,解讀就業政策和發布就業信息等方面開展工作,加速學生就業。
四個年級的職業指導工作緊密結合,構成有機整體,為學生提供全過程職業指導服務。
此外,日本高校還特別重視職業指導工作信息化建設,通過設立資料室,發行就業信息刊物,完善就業信息平臺等舉措,進一步提高職業指導服務質量和效率。
(三)德國職業指導
德國高校逐步認識到學生就業“自我負責”與高校就業咨詢服務并重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德國高等教育歷史悠久,一直以來,德國高校特別強調教學與科研的獨立性,在畢業生就業方面,更多秉持學生“自我負責”的理念。[3]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速,這一模式面臨挑戰。
為此,德國建立了以政府為主渠道,企業及學生為主體,學校為中介,咨詢機構為補充的綜合性就業咨詢服務體系,從高校方面看,各高校增設了專門的就業咨詢部門,該部門根據專業學習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培訓,給學生開設第二專業或輔修專業,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素質。
此外,部分高校教授也逐步意識到傳統教學與當下就業之間的矛盾,進而,投身教學改革,提高學校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
(四)加拿大職業指導
將職業指導工作前置到高中是加拿大職業指導工作的一大特色。[4]學生在高一就開始接受專業的職業咨詢。進入大學,高校除了建立專門的“學生顧問處”外,還從企業邀請顧問對學生提及的就業問題進行解答。借此,補充高校職業指導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短板,進而提高職業指導的實效性。
此外,加拿大高校還積極組織各層次的生產實踐、假期實習和兼職,強化學生崗位鍛煉,密切校企聯系,當然也為學生提供了認知企業的好機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高校積極利用校友資源,組織由校方、校友及畢業生共同參與的早餐會和午餐會,借此,為畢業生提供推介自己的機會,甚至由校方直接向校友企業推薦優秀畢業生就業。
綜上所述,各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雖各具特點,但也有許多共通之處,主要表現為:
第一,全方位參與。政府、企業、學校等積極投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構建全方位的職教生涯教育格局。
第二,專業化水平高。成立專門機構、設置專職導師、規定專業標準、形成專有制度等,不斷提升專業化水平。
第三,全過程、連續性職業生涯教育。各國不斷前移職業生涯教育起始時間,同時,針對學生不同時期特點,制訂教育方案,已有終身職業生涯教育的雛形。
第四,搭建平臺。學校作為主要“中介機構”,將企業和學生聯系起來,促進職業生涯教育不斷滿足職場實際需要。
三、對我國的啟示
(一)不斷完善職業指導組織機構
教育部相關文件規定,高校職業指導與服務專職人員與學生比例應不低于1∶500,截至目前,有相當比例的高校尚達不到1∶500的要求,相對于美國的1∶200就差得更遠,這凸顯了我國高校職業指導教師不足的困境。此外,目前很多高校僅設立校一級的職業指導中心,依靠少數職業指導教師苦苦支撐全校畢業生職業指導工作,這不可避免地導致職業指導教師“疲于奔命”,但收效甚微的后果。為此,必須建立健全職業指導組織機構,構建以校一級職業指導機構為中心,院系一級職業指導機構為支撐,自上而下的多層次職業指導組織結構,為廣大學生提供方便快捷的職業指導服務。
(二)加強職業指導教師專業化建設
職業指導教師的能力和素質直接關系到職業指導質量和效果。然而,當下職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確實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集中表現為:
一是專任教師不足,職業指導教師大多由輔導員或其他教輔人員兼任。
二是職業指導教師專業背景、工作經歷及職業資格等千差萬別,職業指導教師素質良莠不齊。
三是我國高校尚未建立起嚴格的職業指導人員招錄和選聘辦法,職業指導教師準入門檻過低。
為此,各高校必須將職業指導師資建設擺在高校建設的突出位置,加強職業指導教師的制度化、系統化、規范化培訓,同時,把好招錄入口,對職業指導教師的專業背景、工作經歷和職業資格等從嚴把關,通過職業指導教師持證上崗等方式,倒逼職業指導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此外,建立獎懲激勵制度,給予業務素質好的教師更多獎勵和晉升通道,對業務素質差,不具備職業資格的教師予以淘汰,多管齊下,推進職業指導教師向專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當然,針對短期內職業指導教師不宜做較大調整的現狀,我國高校可以適當借鑒加拿大高校的做法,聘請企業導師或者職業規劃師充實到本校職業指導隊伍中,通過專、兼、聘等方式,建設一支專兼結合、業務互鑒、專業互補的職業指導教師隊伍。
(三)構建全程化職業指導與服務
高校職業指導工作不應該是短期行為,而應該貫穿大學教學始終。長期以來,我國部分高校一直將職業指導等同于就業指導或就業安置,在這種觀念影響下,高校更多關注的是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往往不太重視就業質量,導致畢業生雖有了工作,但是職業認同感不高,在初次就業過程中,離職跳槽比例非常高,造成人力資源浪費,這也背離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初衷。為此,高校必需建立全過程的職業指導和服務。
新生一入校,高校就有計劃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了解所學專業的就業方向,制訂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
大二開始,加強職業指導和傳統思政課程的結合,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觀念。
大三,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對初步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必要的完善,并形成相對穩定的就業意向。
畢業季,要注重就業形勢與政策的宣傳和解讀,求職技巧的訓練以及就業信息的發布。
四個年級的職業指導工作相輔相成,寓教于服務,構成全程化職業指導與服務。
(四)結合高校辦學定位,探索特色化職業指導道路
高校辦學定位不同,決定了人才培養方向不同。目前,中國高校大體可分為研究型和教學型兩種類型,研究型高校主要職能是培養高精尖人才,其擔負著培養學術科研精英的任務,而教學型高校主要肩負著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任務,其畢業生主要是到企事業單位從事高技能勞動。正因如此,不同辦學定位的高校應逐步消除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同質化問題,樹立“錯位”發展,“錯位”職業指導的理念,走獨具特色的職業指導道路,盡最大努力促進人職匹配。
(五)改變傳統職業指導理念,提高職業指導人性化
高校應徹底改變計劃經濟時代“統包統分”的工作理念。當下畢業生就業工作已不再是過去那種簡單的事務性、操作性工作,而是關系到學生、高校和企業等多方面的綜合性教育與服務工作,因此,職業指導教師要牢固樹立就業服務意識,積極走出校園,勇于對接社會,更多關注學生,不斷完善職業指導課程建設,體現以人為本的職業指導理念,提升畢業生職業幸福感。
(六)構建信息化職業指導平臺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信息化社會,其應用信息化平臺的技能水平較高。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一個涵蓋院校、學生和企業三方的就業信息平臺,以此來促進職業指導工作線上化。
首先,信息化平臺為三方節省了人力、物力和時間。
其次,有院校作為審核機構,既有利于就業信息的精準推送,又有利于及時剔除虛假招聘信息,保護畢業生合法權益。
再次,據報道,相當比例的應屆畢業生是通過校園招聘會找到第一份工作,這既體現了學生對校園招聘會的信任,又暴露了學生獲取就業信息手段的匱乏,建立高校就業信息平臺恰恰可以彌補以上不足。
最后,可以將職業測評線上化,通過在線測評,可以有效提高職業指導工作效率,極大地促進個性化咨詢服務的覆蓋面。
參考文獻:
[1]陳敏.中美高校學生職業指導師資隊伍專業化比較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6(5):81-82.
[2]徐蕾.日本高校職業指導工作對我國高校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2(4):2.
[3]劉和忠.德國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1,28(5):4.
[4]胡元聰,黃曉梅.職業生涯規劃實踐的國際比較及我國的改革方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8(5):3.
[課題項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華南師范大學)、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華南師范大學)、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21年度開放課題“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指導能力調查研究及提升策略”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CNUKFZC071。]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