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發全??張三元??劉生鵬
摘 要:教學文化實質上是教學過程中即“教”“學”雙方互動過程中所確立的價值觀,有著鮮明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大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其教學文化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價值取向。新時代大學教學文化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深厚根基,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方向引領,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具有鮮明的理想性、創新性、特色性和實踐性等時代特征。新工科和新文科融合,實際上是大學教學文化創新發展的過程。武漢工程大學“化育天工”的教學文化品牌,就很好地體現了這個趨勢。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教學文化;價值邏輯;實踐路向;化育天工
教學文化是學校的核心文化,其形成是一所學校教學管理、教學風格、教學研究長期積淀的結果。新時代大學教學文化有其鮮明的價值取向,即培養“時代新人”。新工科與新文科的融合發展,其實質是文化鑄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成人成才。在這方面,武漢工程大學在“化育天工”教學文化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實踐。
一、大學教學文化的價值取向
教學文化是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雖然關于何謂教學文化至今仍然存在著爭論,難以達成統一的意見,但它秉承著文化的本質功能卻是確定無疑的。文化的本質功能是以文化人,教學文化的本質功能同樣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文化的內核是價值觀,任何文化都是價值觀的體現與展開,因而新時代的教學文化有著鮮明的價值取向,即在“教”“學”雙方互動過程中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理想,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形態。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以一種總體的方式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質,從而從自然、社會和自身中解放出來,成為一個“自由的人”?!白杂傻娜恕奔词侨姘l展的人,亦即具有“豐富的需要”的人,體現為人在思想、道德、智力、體力、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使年輕人能夠很快熟悉整個生產系統,使他們能夠根據社會需要或者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教育將使他們擺脫現在這種分工給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1],在一切愿意表現其能力和個性的領域中,充分而自由地發揮和發展自己的體力、智力和創造力,充分地實現自由個性。自由個性的實質是創造性。社會提倡并鼓勵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而創造性是人的自我實現的最高表征。社會主義大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其教學文化當然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價值取向。
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終極的價值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就具體表現為“時代新人”。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培養“時代新人”的要求。從“又紅又專”到“四有新人”,再到“時代新人”,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教學文化演進的歷史脈絡。也就是說,新時代大學教學文化必須以培養“時代新人”為價值目標,這是由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歷史任務所決定的。
那么,什么是“時代新人”,或者說,“時代新人”具有什么樣的特質呢?習近平總書記對“時代新人”的總體性要求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具體而言,“時代新人”展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形象。
(1)有理想。這是“時代新人”的靈魂。沒有理想信念是不可能成為“時代新人”的。古人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理想信念既是一種德,也是一種價值觀,在塑造人、發展人的過程中居于基礎性地位,起關鍵性作用,既指引人生方向,也決定事業成敗。堅持“四個自信”,根本在于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一旦“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不可能負重前行。心中有理想,腳下才有力量,才可能成為不畏艱難、砥礪前行、敢于擔當的“時代新人”。因此,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念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2]。“化育天工”就是要以德為先,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將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成就一番大事業。在這個意義上,大學教學文化的核心要義在于幫助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確立理想信念。
(2)有擔當。擔當是一種責任意識或使命意識。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3]。在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時代新人”應扛起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只有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方位中,“時代新人”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和奮斗方向。雖然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使命,但前進道路并非平坦而筆直,而是荊棘叢生、困難重重。由于世界大變局和疫情的交織影響,新矛盾、新問題不斷涌現,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顯著增加,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扛起這份責任意味著奮斗、奉獻和犧牲?!皶r代新人”之“新”,就在于面對新矛盾、新問題、新挑戰,不回避、不躲閃,敢于直面現實、迎難而上,腳踏實地、奮勇前行,做一個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做一個幸福的“圓夢人”。
(3)有能力。在人的全面發展中,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因而,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4]。能力是實現理想的能力。只有理想沒有能力,理想是一個烏托邦。理想是用來實現的,而實現理想的過程即是人的能力展開的過程。人的能力是一個系統,其中創新能力是核心和關鍵。新時代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新”:新任務、新目標、新矛盾、新挑戰、新奮斗需要“時代新人”,而“時代新人”必須是有本領、有本事的“時代新人”。沒有解決新問題、化解新矛盾、創造新事物的能力,無論如何是不可成為“時代新人”的。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強調“打鐵必須自身硬”,這個“硬”既是理想信念上的要求,更多的是實踐能力的要求。因此,“時代新人”要求真務實,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創新創造的能力。
二、大學教學文化的基本特質
新時代中國大學教學文化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深厚根基,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方向引領,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具有鮮明的理想性、創新性、特色性和實踐性等時代特征。
(1)理想性。自從教育產生以來,教育就具有理想性,沒有理想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理想是人們在“教”“學”雙邊活動中,對教育的價值目標和美好前景的一種向往和追求。由于理想與烏托邦有著內在的關聯,因而有人將教育理想看作是一種烏托邦。實際上,教育理想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的,它既是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們對“美好的教育”的向往,具有實現的客觀基礎。正是因為有了教育理想,人們才有了讓教育成為教育、讓教育成為好教育的追求。教育理想,說到底就是培養人。新時代的大學教育理想就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盡管人們可以在教育理念、教育關系、教育過程、教育結果等方面,對美好的教育進行自由、浪漫的暢想,并需要把自由和浪漫建立在理性、歷史和現實之上[5],但這個理想不能有任何動搖,否則就失去了大學教學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和育人功能。
(2)創新性。文化的本質是創新。文化既是生成的,又是發展的,在實踐的基礎上生成和發展,因而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沒有創新,文化便失去了自身的本質規定性[6],從而失去了生機活力。新時代大學教學文化以創新為根本方向和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正以前所未有的恢宏氣勢,波瀾壯闊地展開,這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一切都得篳路藍縷、開拓創新。因此,創新發展是新時代的主題詞,也是大學教學文化的主題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7]。在這樣的歷史境遇中,大學教學文化必須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引領人才培養,即通過創新教學理念、教學關系、教學過程、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在這個意義上,大學教學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文化。
(3)特色性。即特色化或個性化。文化的生命力既在于創新,也在于獨特性。大學教學文化是一個大學在“教”與“學”的整體性活動中所呈現出來的文化形態,它在尊重普遍性規律的基礎上,著力展呈自己的獨特個性。因此,每個大學的教學文化是不同的。大學教學文化的特色性主要體現為三個不同:一是區域特點不同。不同的區域,由于經濟、政治、生態的差異而必然導致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大學教學文化。二是專業特色不同。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專業特色,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學文化。三是發展目標不同。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因而有不同的教學文化。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的發展目標不同,教學文化也就各有特點。這三個不同鑄造了一所大學教學文化的獨特魅力。當然,承認并鼓勵特色化或個性化,并不是否認在不同的教學文化中存在著普遍性的東西,而是追求“和而不同”。
(4)實踐性。實踐性是文化的根本特性。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實踐。在馬克思看來,文化是信念形態和實踐形態的統一。作為一種實踐形態,文化信念是通過實踐來實現的,或者說,實踐是文化的實現方式,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8]。同樣,教學文化也以實踐性為根本特性。一方面,教學文化是在教學實踐中生成和發展的。盡管文化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但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文化是實踐的產物。教學文化也是實踐的產物。教學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現實的教學過程所展現出來的一種教學理念、教學理想以及教育方式等。同時,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教學文化不斷創新發展而趨向至善。另一方面,教學文化的展開過程即是教學實踐過程,亦即推動和引領教學實踐發展的過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學者將大學教學文化稱之為一種行為形態的文化,是指在學校整體文化背景下由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形成并共享的教學思想、觀念和價值觀[9]。所謂行為形態即是實踐形態。更重要的是,教學文化的實踐性還在于根據社會實踐來建構教學文化,以培養實踐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為旨歸。
三、新發展理念下大學教學文化的實踐路向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國大學教育也進入了新時代,文化鑄魂,以價值觀引領大學教學文化創新發展是必然選擇。武漢工程大學緊緊抓住這一機遇,以新工科和新文科的融合發展為契機,結合實際,大膽創新,厚植教學文化土壤,形成了“化育天工”的教學文化品牌?;f物謂之德,天工人代為之巧。“德”即道德,亦即價值觀;“巧”即技術、本領和能力。因此,“化育天工”教學文化,旨在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1.實施“化育天工”七大工程,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持久地實施“化育天工”七大工程,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將思想價值引領工程、先進文化涵養工程、師德師風示范工程、哲學社科繁榮工程、思政課程增效工程、陣地平臺鞏固工程、隊伍力量提升工程融為一體,共同發展。具體做法是:通過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學術論壇、專家講壇以及專題學風建設等活動,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通過全國樣板黨支部、省優秀基層教學組織、優秀雙帶頭人黨支部、省級優秀教學團隊、課程思政示范中心等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各個環節;宣傳全國優秀教師、優秀黨務工作者、湖北省師德先進個人、楚天園丁獎、荊楚好老師、湖北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的事跡,確立標桿;深挖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構建“知、導、悟、融、行”立體式的課程思政育人新體系;開辦以“弘揚創新精神、拓展國際視野、培養社會責任”為內涵的“侯德榜班”、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內涵的“許志偉志愿服務隊”和“許志偉黨員示范班”(許志偉是化工專業被教育部追授“舍己救人的優秀大學生”),將理想信念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化育天工”的教學文化品牌,凸顯價值引領的重要地位,將價值引領與專業知識教育深度融合,疊加培養,促進個人夢與中國夢的有機統一。
2.探索“跨·融·創·通”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將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化為大學生的實際行動。在50年的發展中,武漢工程大學始終堅持化工特色。化工與人民的美好生活息息相關,既為人民美好生活增加色彩、豐富內容,也與安全、環保、可持續發展等直接相關。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中,良好的生態越來越成為基本內容。因此,化工行業必須回答如何實現綠色發展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化育天工”教學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培植“新化工”“綠色化工”理念。一方面,通過“生態文明建設課堂”和“化工與藝術”等課程,加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宣傳教育,深入理解和把握新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另一方面,加強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美德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探索出“跨·融·創·通”的發展模式。
在“跨”上著力創新跨專業一體化人才培養,打破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培養跨學科專業的應用能力。如“英語+化學工程與工藝”,“化學工程+管理”等交叉復合專業。
在“融”上著力新文科融入新工科,突出人文價值的理論與實踐融入與深度融合,發揮價值引領的倍乘效應。將馬工程理論、管理學、經濟學等新文科與工學有機結合,落實到人才培養的教學中。
在“創”上著力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全過程,通過價值塑造、課程嵌入、平臺打造,深入推進“專業+三創(創新、創業、創造)”融合。推動“三融四階”課程體系建設;通過新工科、新文科交叉學科專業融合、科研促教學融合、校地協同融合,大力推進“三創”融入專業、融入科研、融入產業的“三融”微專業建設,構建由“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學體系、完善的組織保障體系、開放共享的實踐創新平臺、優質高效的孵化平臺”構成的“兩體系兩平臺”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將“三創”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在“通”上發力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引航,跨界貫通、差異化發展,實施“1+6協同”育人機制?!盎旃ぁ苯虒W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新工科建設過程中融入新文科的關鍵因素,將文化自信、愛國精神、工程倫理、責任擔當、核心價值觀等元素融入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之中,實施“1+6協同”新機制。“1”即文化鑄魂,這是主題、主線,貫穿始終;“6”即“中外協同、校政協同、校校協同、校企協同、科教協同、專業協同”。“1+6協同”新機制既解決了地方大學培養過程中場景單一、手段單一、平臺單一、學科單一以及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又解決了學生專業認同感不強、創新能力培養不足的問題,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讓學生面向多文化、多學科、多專業、多行業、多環境接受教育,充分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在抓理論、調專業、變結構、促融合中,深化教學文化建設,通過智慧校園新基建、師生學習社區、工程博物館、虛擬教研室、創客空間等形式,打通師生的學習空間和生活空間,創新新工科與新文科融合發展新模式,實現情境交融。
“跨·融·創·通”實質上是實現新工科和新文科的融合發展,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新工科教育的每個環節之中。當然,綠色發展實質上是一種創新發展,只有通過創新的方式,才能實現綠色發展。因此,“化育天工”教學文化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以競爭力為導向,不斷優化“三層四度”的人才培養模式
“時代新人”以德為先,但才能也須臾不可缺,有理想、有本領、有能力,才能擔當起民族復興偉業。因此,“化育天工”教學文化以培養學生的競爭力為抓手,明確并實施“三層四度”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將人才競爭力分解為三個不同層級:近期競爭力關注競爭力起點的高低,決定于學生獲取的知識多少;中期競爭力關注競爭力發展的速度,決定于學生能力大小;長期競爭力關注競爭力持續的遠度,決定于學生的素質優劣。在此基礎上,扎實推進“四度”建
設:推進專業建設,使學生的競爭力具有高起點(厚度);通過整體協同、廣泛融合,強化學生面對新經濟所需的知識與能力(廣度);培養學生活躍的創新能力,把握學生脫穎而出、快速發展的關鍵(活度);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情懷,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統一起來,從而行穩致遠(遠度)。在這個體系中,以理想信念為支撐的創新能力是關鍵、是核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9.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5.
[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強調 帶頭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終身課題 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前進動力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12-28: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5]劉慶昌.關于教育理想的幾個基本問題[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78-86.
[6]張三元.論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2019(1):39-45.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1.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9]皮武,葛軍.基于學生發展的大學教學文化危機與重構[J].江蘇高教,2019(7):48-54.
[基金項目: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項目“面向新經濟的化工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編號:15);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項目“地方行業特色大學新文科建設改革與發展研究”(編號:2021030008)]
喻發全,武漢工程大學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