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奧
摘 要: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是在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交往擴大中形成,在資產階級為追求剩余價值不斷推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必將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下走向共產主義的不以人力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進程。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意義集中體現在為逆全球化思潮提供了理論武器,為準確把握全球化發展的歷史方位提供了理論基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思想來源。
關鍵詞:世界歷史理論;當代意義;《共產黨宣言》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10-0021-04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1世紀以來以信息通信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并加強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交往,同時全球化也暴露出當今世界社會動蕩、各類問題層出不窮、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全球治理危機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用科學的理論對當今時代波譎云詭的國際局勢和紛繁復雜的全球走勢進行判斷。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作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確認識和把握時代發展趨勢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主要內容
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為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提供了前提,整個世界在空間上連成整體。工業革命使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世界各國經濟上的交往日趨頻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確立,世界市場逐步形成,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加快,整個世界在經濟上聯結成一個整體。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無產階級隊伍發展壯大,開始作為自覺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突破國門的界限,開始世界范圍內的聯合。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革命實踐迫切需要能夠指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世界歷史理論,時代對理論的迫切需求使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產生成為必要。馬克思立足于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形成了以生產力發展為根本動力,以資本擴張為基本動力,以共產主義為必然趨勢的世界歷史理論。
(一)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交往的擴大是世界歷史形成的根本動力
世界歷史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交往擴大的必然結果。地理大發現以及生產力的發展促使商品交換擴大到世界范圍,必然導致世界市場的形成,而世界市場則使各國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伴隨著生產聯系的日益密切,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方方面面的交往逐漸擴大。正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交往的相互作用,打破了民族國家的封閉性和地域性,使世界緊緊聯系在一起,日益成為一個“整體”,歷史也開始成為世界歷史。
生產力的世界化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首要前提。地理大發現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1]401新航路開辟為生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整個世界在空間上連成了一個整體。新航路開辟后海陸交通的快速發展,促使國際貿易日益興盛,市場的擴大刺激了工場手工業發展。但之后“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導致工場手工業被社會化大生產代替。社會大生產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1]401,世界市場的形成打破各民族國家的貿易壁壘,“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1]404生產和消費跨區域的交往促使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快,整個世界在經濟上聯結成一個整體。
民族國家交往擴大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提供了巨大推動力。馬克思一再描述生產落后地區在生產社會化帶來的競爭更加殘酷的背景下生存空間不斷被侵占,他們只有進行變革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不被時代拋棄。交往是“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重要推手,交往擴大必然帶來商業貿易的發展,從而帶動經濟發展。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促進了各民族國家之間各方面的交往,各民族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交往打破了以往自給自足的狀態,各國紛紛開始主動融入世界歷史。伴隨著各國經濟交往擴大的還有文化的世界性發展和政治上的集中。世界歷史打破了民族閉關自守的局限,各民族的精神產品隨著交往擴大流傳至世界各處,日益成為公共財產。“各自獨立的、幾乎只有同盟關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關稅的各個地區,現在已經結合為一個擁有統一的政府、統一的法律、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和統一的關稅的統一的民族。”[1]P405各國、各民族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日益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展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
歷史開始走向世界歷史是由資產階級主導并推動的。資產階級為了擴大產品銷路在世界范圍內到處開發,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追求也促使資本家不斷開拓世界市場,利用或經濟擴張、或政治殖民掠奪的方式,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廣到世界每一個角落,不斷推動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
資本主義對世界的擴張雖基于對剩余價值的追求,但其確實在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中起過非常積極的作用。首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張創造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所需的巨大生產力,“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1]405資產階級創造出的巨大生產力,尤其是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交通的便利為世界歷史的形成掃清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障礙。其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張瓦解了封建勢力殘余,解放了生產力,加快了世界歷史進程,“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1]403再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張孕育了代表世界歷史發展方向的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工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1]406最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張打破了各國以往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促使每個國家的需要都依賴于整個世界。不斷追求利潤最大化是資本的內在本性,為了獲取更多剩余價值,資本必然要突破國家的限制向世界范圍進行擴張,市場競爭從國內擴張到國際范圍,各民族國家內部的生產模式不斷瓦解,生產由一國擴展到多國甚至是世界性大生產,原料供給和商品的銷售世界性日益增強,各國的聯系和依賴性隨之加強。
資產階級全球擴張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展,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不斷追求利潤最大化是資本的內在本性,為了獲取更多剩余價值,資本必然要突破國家的限制,向世界范圍進行擴張,不斷擴大其生產和銷售范圍。資產階級以低廉商品為武器推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落后國家和民族納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使其成為資本主義的殖民地和附屬國,形成了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歷史。
(三)共產主義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進程是資產者開啟并推動的,但是由于其生產關系無法容納快速發展的生產力,日漸由世界歷史的推動者變成世界歷史的阻礙者,無產階級徹底的革命性決定了其必將代替資產階級完成推動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歷史使命。
資產階級無法克服其內在的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表現在消費上是生產無限擴大與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表現在生產上是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表現在階級關系上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這些矛盾加劇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危機。而資產階級面對危機所想到的解決辦法只能暫時緩解危機,無法根除這種危機,而且這種辦法也不過是“使防止危機的手段越來越少的辦法。”[1]406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日益無法適應飛速發展的生產力,甚至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而當資產階級一旦著手對生產關系進行變革,就會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進而威脅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因此世界歷史的發展必將突破資本主義制度的限制。
無產階級是最革命的階級,擔負著締造真正的“世界歷史”的重任。一方面,無產階級是受苦最深的階級,其被資產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生存地位,決定了他們必須廢除現存的全部占有方式和一切保護私有制的制度才能真正獲得解放。再加上無產者本身并沒有自己的財產,他們只有在自身勞動力可以增值為資本時才能找到工作,只有找到工作才能繼續生存,為了生存工人只能不斷出賣自己的剩余價值,日漸變成了機器的附屬品和資產階級的依附者。要想改變這種被資產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現實狀況,必須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另一方面,無產階級隨著資本的發展獲得了長足發展。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現代工業的發展使小工業者、小商人、手工業者和農民因資本不足或生產技術落后加入到無產階級隊伍中,壯大了無產階級的力量。資產階級還“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對自身的武器給予了無產階級”[1]410,導致無產階級在政治運動和大工業發展過程中不斷獲得進步。
無產階級斗爭在資產階級國際聯合下日益具有世界歷史的性質,推動了世界歷史不斷走向共產主義。首先,現代大工業的發展造就了緊密團結的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無意中造成而又無力抵抗的工業進步,使工人通過結社而達到的革命聯合代替了他們由于競爭而造成的分散狀態”[1]412,大批工人在現代大工業發展基礎上被聚集起來。其次,無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尋求其他被資產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同盟者,對革命的、反對現存社會制度的運動給予支持,從而建立最廣泛的無產階級國際統一戰線。最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展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也擴展到世界范圍,加劇了世界范圍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馬克思認為工人沒有祖國,全世界無產階級有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其剝削和壓迫使世界范圍內的工人都日益變成赤貧者,相同的社會地位決定了全世界無產者必須聯合起來“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1]411。因此,馬克思發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強烈吶喊。
世界歷史必然走向共產主義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橫向上看,基于各民族國家之間的關系,世界歷史是各個民族國家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的有機統一的整體;從縱向上看,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世界歷史是人類社會從低級走向高級的必然結果。從個人角度看,個人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過程中成為世界歷史性個人,資本主義推動下世界歷史中的個人是受到異己力量支配的個人,世界歷史必將推動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走向自由人聯合體。從整體上看,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擴展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也擴展到世界范圍,加劇了世界范圍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和其在國際范圍內的聯合決定了資本主義的世界歷史終將被共產主義的世界歷史所取代。
二、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意義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理論,偉大的理論才能指導偉大的實踐,馬克思系統闡述了世界歷史發展的動力和趨勢,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高度,運用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來審視當今時代世界發展形勢,認識和把握全球歷史方位。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意義集中體現在為批判逆全球化思潮提供了理論武器,為準確把握全球化發展的歷史方位提供了理論基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思想來源。
(一)世界歷史理論為批判逆全球化思潮提供了理論武器
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生產力迅猛發展促進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加速融合,推動全球一體化趨勢深入發展,而各資本主義國家依然局限于民族國家利益層面,不能站在世界歷史高度去看待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逆全球化思潮的出現就是生產力的全球性與生產關系地域性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人類歷史從地域性走向全球性世界歷史的必然,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采取逆全球化策略,從開放走向封閉,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割裂了民族國家普遍交往,不符合資本主義擴張的本性,背離了世界歷史發展潮流,違背了世界歷史理論內在邏輯。
逆全球化作為資本主義在食利空間受到擠壓后采取的維護其全球化主導地位的一項止損策略,是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一股不可持續的浪潮。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遭到重創,尤其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主導的經濟體系遭到巨大打擊,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復蘇乏力的經濟環境中,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食利空間受到擠壓。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雖然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當全球化無法滿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獲得最大利益時,他們就從全球化的主導者變為全球化的反對者,妄圖通過逆全球化來維護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比如美國,作為當今世界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和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者,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豐厚的收益并依靠美元霸權確立了在國際貿易中的霸權地位。但自2008年經濟危機后美國在世界的領先地位下降,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國內經濟利益分配失衡,為了緩解國內結構性矛盾美國推行逆全球化戰略,高舉“美國優先”大旗,通過提高對中國等國家的關稅來緩解貿易逆差,甚至不惜挑起貿易戰,導致全球貿易摩擦加劇。
世界歷史理論為明確逆全球化的暫時性和階段性提供了理論指導。逆全球化的實質是西方資本用本國優先政策來打壓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繼續保障本國的經濟利益的階段性手段,當前各種逆全球化現象恰恰證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遺余力地推行逆全球化并不是要完全拋棄全球化,而是要重構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人類社會走向整體化的必然。生產社會化決定了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生產社會化意味著社會分工全球化、社會交往全球化、生產規模全球化、消費市場全球化,全球一體化程度加深趨勢因此不可逆轉,因生產社會化帶來的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緊密聯系也是不可逆轉的。全球化深入發展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是順應世界歷史發展的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發展趨勢,而逆全球化只是資本緩解內在矛盾的暫時性手段,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偶然現象,其盛行嚴重違背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所以不能真正成為代替全球化的世界歷史潮流。
(二)世界歷史理論為準確把握全球化發展的歷史方位提供了理論基礎
當今全球化是資本主義主導的舊全球化,其雖然促進了世界經濟快速增長、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和文化在世界范圍的交流融合,但資產階級也憑借資本、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在全球化進程中竭力推行自己的生產方式和價值觀,因此引發了許多世界性的問題。全球化發展趨勢正處于歷史的“十字路口”,到底是轉向反映少數發達國家利益的、具有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性質的排他性全球化,還是走向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全球化,這是世界各國亟待解決的普遍性問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準確把握全球化發展的歷史方位提供了理論基礎。
新型全球化深入發展順應了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為世界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新型全球化不是要全盤推翻舊全球化,而是對全球化進行反思和調整,其發展不僅符合世界歷史理論的內在邏輯規定性,還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相契合,真正體現了對資本主義的本質性超越和實現人類自由解放的內在統一。新型全球化超越舊全球化格局下全球利益分配不均的局面,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倡導各國相互合作,平等享有全球化經濟的發展成果,促使全球化向良性發展。新型經濟全球化理念是基于唯物史觀和世界歷史理論,對當今世界全球化發展的歷史方位做出的正確論斷,順應了全球一體化程度加深趨勢的時代潮流,為解決當前全球性問題提供方向指引。
新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符合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的基本規律,實現了對資本主義主導的舊全球化的超越。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論證了全球化發展的歷史必然性,但是近年來逆全球化現象愈演愈烈以及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文化矛盾沖突不斷、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都嚴重影響了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也說明資本主義主導的舊全球化無法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必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社會主義主導的更加均衡普惠的新型經濟全球化將登上歷史舞臺。社會主義對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引導是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的內在要求,也是當今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背景下的必然結果。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一直致力于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積極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國應該超越差異和分歧,發揮各自優勢……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果”[2]。
(三)世界歷史理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思想來源
當今時代,世界各國聯系密切、利益交融、相互依存,世界命運與共程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深,人類交往世界性較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廣泛。“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同志為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的挑戰,在繼承發展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和充分審視當今世界休戚與共的現實基礎上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一時代之問做出的中國回答。
人類從何處來、身處何地、到何處去,這是在任何時代,都必須做出回答的問題。19世紀中后期,馬克思關于這一問題的答案,形成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21世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這一問題的答案,形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世界歷史理論是馬克思基于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交往的擴大形成的從民族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過程得出的科學的理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同志基于全球化深入發展背景下,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客觀現實得出的結論,二者的形成都是在生產力高度發展和世界交往普遍擴大的前提下,站在全球發展現實基礎上,運用整體性視野提出的科學論斷,凸顯了世界歷史理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方法論上的一致性。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共同利益,突破民族與階級關系的局限,強調各民族共同合作,積極應對全球發展問題,凸顯了世界歷史整體的發展與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內在統一性。世界歷史最終將走向共產主義社會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站在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看到人類共同的價值訴求,希望實現人的全面自由和共同進步,凸顯了世界歷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促進人類自由解放方面的共同價值理念。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解決全球性問題、促進世界歷史深入發展的中國方案。一方面,世界歷史的發展要求人們共同解決全球問題。當今世界已經在客觀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格局,為有效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必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化的過程就是世界各國不斷交流融合并日益連成一個整體的過程,但全球化在促進世界各國交流融合的同時,也給各國帶來越來越多的隱患,各國相互依存的客觀事實使一國的危機將直接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危機的全球擴散使世界各國無法置身于全球性風險之外。所以人類社會應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治理赤字和逆全球化思潮盛行等全球性問題。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促進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安全等各個領域的交流與融合,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現實關照。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各國摒棄在意識形態、制度模式、文化傳統方面的偏見和零和博弈的舊觀念,強調要采取對話而非對抗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以結伴不結盟的方式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強調構建一個以和平為基礎、以平等為原則、以開放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標的新型國際關系;強調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構建一個多元行為體共同參與治理的全球治理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于尋求各方利益公約數,以合作交流促進人類交往,以互利共贏推進人類共同發展,是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合理追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習近平.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N].人民日報,2018-11-06.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