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蕭茟父中國哲學史研究思想及其意義

2022-05-30 14:43:50唐國堯周文杰
學理論·下 2022年10期

唐國堯 周文杰

摘 要:蕭茟父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史家,他的思想涵蓋中西、貫通古今,通過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史觀和歷史與邏輯結合的方法論研究,將中國哲學文化的發展與歷史相結合。他研究了17世紀以來中國近代革命難產的原因,分析出了中國哲學啟蒙的特殊道路。他告誡學者們應當反思歷史,自覺地、有選擇地吸取外來文化,找到中西文化中的差別,超越中西對立、體用兩橛的思考模式,從而發掘出中國文化思想中現代化的生長點。他重視中國傳統歷史與文化的邏輯性與多樣性,對傳統文化不斷地進行反思,并發掘其中蘊含的思想價值。

關鍵詞:哲學史;歷史與邏輯;中西異同;中國傳統哲學;蕭茟父

中圖分類號:B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10-0042-04

蕭茟父(1924—2008)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同時對中國哲學史研究充滿著熱愛。他以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論為基本原則,認為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就是要做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曾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辯證法史稿》等。他的學識涵蓋印中西,希望通過中西文化的對比來找到中國文化哲學現代化的根芽,并從中找到了中國啟蒙哲學。他與“泥古派”“疑古派”劃清了界限,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與特殊性,還曾著有《船山哲學引論》《吹沙集》《鯤化鵬飛》等。先生篳路藍縷,風骨嶙峋,做到了王船山所述那樣:“亭亭鼎鼎,風光月霽”。

一、歷史與邏輯相統一

哲學在整個社會運動以及社會意識發展進程中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哲學史由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斗爭的歷史敘述轉變為對人的知識的發展和理論思維發展規律的研究。蕭茟父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定支持者,對唯物史觀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歷史唯物主義解釋了社會運動與社會意識發展的一般規律,因此要將歷史唯物主義貫徹運用到哲學史研究中去。蕭茟父總結出在哲學史研究中貫徹論史結合有兩步要求,第一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前提,第二要根據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把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加以具體化。

西方哲學史的學科獨立始于近代,并最終由黑格爾以唯心辯證法形成系統化,也是馬克思哲學史觀批判和改造的直接理論前提。“五四”前夕的中國學者,由于大量西方哲學思想的涌入,開始逐漸擺脫古代封建思想的禁錮,進行了一些關于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但是,“這些論著往往停留于對歷史上某些學派分合、思潮起伏的現象形態的描述,談不上對哲學發展的本質矛盾和內在規律的闡釋”[1]362。這種局面在“五四”以后,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成為思想上的主力軍之后得到了改變。20世紀30年代以侯外廬為代表的學者們開始將中國哲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結合起來,杜絕封建意識,破除學術迷信,實現了哲學史研究的科學化、系統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結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哲學史研究方法,中國哲學在歷史資料整理、重大考古發現、學科體系建立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觀理論研究的日漸深入,中國哲學史作為一門科學被真正地建立起來。

但蕭茟父指出中國哲學史的科學化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首先,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對象、論述的區域需得到規定,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不同于西方,中國古代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哲學主流一直與政治、倫理、教育等分割不開,造成研究對象不明、研究任務模糊的情況。哲學史的研究對象就是哲學認識的矛盾發展史。蕭茟父說:“哲學認識區別于宗教、藝術和各門科學,是人們以理性思維形式表達的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的認識,也是對于客觀世界的本質和人對客觀世界能否認識和改造、怎樣認識和改造的總括性認識。”這也就是說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應當分清研究的對象以及論述的重點,將中國古代思想中關于倫理、道德、政治的內容加以提煉,重視古代哲學家們對于人的本質、人的發展等問題的闡釋。其次,哲學史與其他學科史的不同正是在于研究對象的“特殊的矛盾性”。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本體論問題與認識論問題,這兩組問題帶來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爭是哲學認識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的觀點可以從對費爾巴哈的批判中找到:“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2]很多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就像費爾巴哈一樣,對世界、歷史是唯物的,相信物質是第一性的,但是進入人類社會之后卻會陷入唯心主義的意識決定論,這說明了這種唯物主義是存在局限性的。歷史與邏輯統一的研究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論的重要原則,也是蕭茟父一直使用并推崇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要將黑格爾錯誤的順序顛倒過來,將歷史作為邏輯的前提與基礎。另一方面要把邏輯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去,這樣可以避免歷史出現跳躍性與偶然性。

與此同時,蕭茟父認為還應該注意到“中華民族理論思維在歷史形成的某些定勢中所表現出的特殊性或變異性”[3]148。唯西方論的思想曾造成了人們對中華哲學文化的忽視,阻礙了人們對于民族思維的特殊性或變異性的深入研究,很多人夸大西方思想的普遍性,卻對中國辯證思維傳統中的特殊貢獻嗤之以鼻,甚至全部歸為糟粕。改革開放之后,民族的覺醒意識被喚醒了,學者們解放思想,用馬克思主義史論結合理論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反思。蕭茟父提出未來的研究不能忽視歷史中的特殊性,應當結合豐富的理論成果,發掘古籍資料,展現中國古代哲學中蘊藏的智慧和已做出的獨特貢獻。

科學的哲學史是人類認識矛盾邏輯進程的揭示,集中體現在哲學范疇中。蕭茟父說:“只有歷史地清理和具體剖析這些范疇在不同派別、體系中的特定含義和特殊運用,才能正確地把握哲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曲折性、跳躍性等;但還必須進一步把握這些范疇在人類哲學認識的發展史上的邏輯意義和客觀地位,即深入發現它們的產生、發展和衍變具有思維規律相吻合的邏輯必然性。”[3]413從古至今,哲學范疇之間相互碰撞、相互繼承、相互轉化,從小到大,從淺至深,又凝結出了各種各樣的哲學范疇。這些哲學范疇標志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與深化。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范疇比如“天”“氣”“道”“陰陽”“動靜”“知行”等,在不同時期都蘊含了不同的哲學思想,這些范疇不斷發展、不斷進化,正是哲學認識螺旋發展的客觀進程。如果說“邏輯是對世界的認識的歷史的總計、總和、結論”,那么關于客觀世界認識的各個階段就是所要研究的各個邏輯范疇。邏輯作為認識史的精華和哲學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正說明“邏輯范疇是歷史中產生的,在哲學史中發展過程的各個階段,正是和認識的邏輯發展階段相一致,哲學史有著邏輯的和歷史的統一。這個統一的基礎正在于人們的歷史的實踐。”[4]所以對于這些范疇的具體剖析將了解這些思想在不同時代所產生的不同意義,對于我們探索中國哲學發展的內在規律也是大有裨益的。在哲學史的方法論問題上,蕭茟父總結出我們必須要承認歷史與邏輯一致的原理,從而堅持哲學史研究中歷史方法與邏輯方法的統一。

二、思想涵蓋中西哲學

中西哲學的異同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哲學史本身的研究而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特殊性的忽視。根據蕭茟父的史論結合研究,研究中國傳統哲學的特殊性,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并加以具體化。也就是說研究中國哲學,不能單純地用西方哲學來解釋,也不能機械地用馬克思主義的話來復述。現代中國的文化哲學研究深受西方“先進—落后”的序列影響,同時存在“夷夏之辯”,一些激進的文化工作者會將中西方文化放進“先進—落后”的序列,而特殊主義者更多地考慮到了中國哲學的特殊性。但是保守主義者的研究同樣建立在歷史主義之上,東西文化之間的碰撞將會形成絕妙的化學反應,這種創造是中國文化哲學問題上的重要創獲。蕭茟父將中國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的矛盾匯合總結為“認同—辨異—求其會通”[3]57,這樣一個三段式的道路。回顧中國歷史,晚清以來中國一直處于一個動蕩的時代,大量西方哲學思想紛至沓來。為了救亡圖存,許多學者自覺學習西方的思想,“援外以入中”,甚至在中國古籍中找出了“中源”。“五四”時期,人們從革命失敗的迷茫中覺醒,發現自由、民主、科學的西方近代文化與中國傳統的觀念存在較大的差異,便產生了中西文化的比較和爭論。彭國翔十分贊同中國哲學的研究要體現在具體的研究成果中,并概括出“一個模式”(援西入中)和“一組觀念”(西學素養、文獻基礎和國際視野)的概念。這是對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哲學發展狀況的一個概括,他將中國哲學作為一種比較哲學,認為中西哲學之間不應絕緣。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說:“哲學本一西洋名詞。今欲講中國哲學史,其主要工作,即就中國歷史上各種學問中,將其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名之者,選出而敘述之。”[5]這是中國哲學與文化走向現代化的一條簡明道路,蕭茟父對此問題補充說:“要從一個新的思想高度,來總結中西文化論證中的一些經驗教訓,反思歷史,吸取教訓,認清去向,避免洄流,把我們民族融匯中西以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事業向前推進。”[1]56在他看來,西方文藝復興時代中出現了“覺醒”的啟蒙思想,這種啟蒙運動是對歷史與社會的自我批判。對比中國來看,盡管中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但也出現過類似的自我批判,因而我們要總結民族歷史傳統,對自己民族的哲學啟蒙到哲學革命的特殊道路進行分析。蕭茟父認為明清之際出現的中國哲學啟蒙運動是中國近代哲學一個十分特殊的階段。明末清初的中國爆發了許多農民起義,政治上出現了危機,而自然科學卻出現了興起的苗頭,比如《天工開物》《物理小識》等著作的出現,足以說明中國封建社會出現過自我批判。盡管古老的宗法封建關系以及清王朝的統治使得舊制度得以延續,形成了“歷史洄流”,但這并不能改變近代哲學思想“破塊啟蒙”的新動向。蕭茟父十分推崇王夫之的哲學思想,他判定王夫之是17世紀早期啟蒙思潮中的哲學代表,并對王夫之辯證法思想“首尾玄合”的范疇體系做出分析。他遍覽諸家,總結出:“同一時代的思潮自有其共通特征(共性),同一時代思潮發展的不同階段又各有階段性特點(殊性),同一階段中各個思想家因個人經歷、學脈、性格的不同又各有特色(個性)。在思想史研究中,必須注意共性、殊性和個性的關系,善于洞察三者固有的辯證聯結。”[3]154這段早期的哲學啟蒙思潮,源于當時人們對于封建特權的不滿,表現了一定的民主主義意識,無論是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還是黃宗羲“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都具有鮮明的啟蒙性質。這些最初的啟蒙學者反對宋明理學的“空談心性”,在研究哲學、歷史的過程中,格外垂青于“經世致用”。這種治學方法,“突破漢宋,別開新途,孕育著近代思維之法”[1]21。

由此,我們可以從蕭茟父對明清之際早期啟蒙哲學思想的肯定中得到一些收獲。首先,對比中西文化歷史的發展,發現史實上既存在“共性”,又存在“殊性”。從萬歷到“五四”是中國特有的啟蒙思想歷盡坎坷的一段歷史。到19世紀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開始,我們救亡圖存,奮起直追,大量吸收西方近代科學文化,結果造成了“饑不擇食,食而不化”。所以要正確把握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歷史結合點問題,科學地對比中西文化,做出正確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選擇與文化重構。其次,啟蒙思想溯源就是要找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現代化根基。中國的現代化不可能僅僅是對西方文化沖擊的回應,也不能被西方文化所全部包含。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蘊含著在特定條件下可以轉向近代化的文化主體問題。這種文化主體的確立,與建立“文化自信”的先進思想不謀而合。只有確立了文化主體,才能保證在文化交融中正確地進行選擇、涵攝與消化。最后,從萬歷到“五四”,中國本土各種思想文化與中西文化之間的碰撞,最終在馬克思主義中找到了解決辦法。中國的啟蒙運動盡管遭受了挫折,沒能很好地完成歷史使命,但卻喚醒了一批批的后繼者。從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黃宗羲,到嚴復、譚嗣同,再到孫中山、章太炎,三百年的文化激蕩終于崛起了毛澤東、李大釗等馬克思主義思想家。揭示這些文化運動歷史與邏輯統一的規律性,對于我們弄清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國生根發展的邏輯起點有重要的意義。

三、平等智觀各家思想

中國歷史中長期存在著王朝盛衰不斷循環的現象,歷史與哲學史是共融共生的。在引入西方思想,明確西方哲學方向之后,如何正確助力中國哲學研究,而不是將西方哲學作為中國哲學研究的框架呢?蕭茟父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要了解中國傳統哲學中蘊藏的哲學思想,唯有通過“古典文獻”來完成,蕭茟父通過梳理,完成了《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這一著作。現代中國哲學的工作,大多都是對中國哲學傳統的詮釋。陳少明認為“做中國哲學”就是要揭示經典與現代生活的關聯,讓它的仁愛、智慧與優雅的品質,在我們的精神生活中發揮力量。詮釋中國哲學傳統的來源是經典文本,解讀哲學的特殊文化,關鍵在于能否在其中提煉出有意義的論題和生活的智慧。唐君毅說過:“其大體順時代之序而論述,類哲學史;其重辨析有關此諸道之義理之異同及關聯之際,則有近乎純哲學之論述,而亦有不必盡依時代之先后而為論者。”[6]因此,研究中國哲學史就要做到歷史與邏輯上的統一,這種統一不是簡單的時間上的重合,而是“辯證的統一”。正如前文所釋,科學的哲學史應當分析范疇的發展和應用,要分析每一種哲學范疇,特別是研究不同歷史階段中的哲學發展。只有通過這樣的分析才能真正解釋哲學文化思想發展的進程與規律。同時,歷史發展的勘探來源于古籍,但由于天災人禍的偶然因素,古籍缺失會使得歷史現象出現偶然性、跳躍性。因此將歷史與邏輯的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以歷史為基礎,探索其中的邏輯,就可以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有一個很好的梳理。

蕭茟父遍覽古籍,對于中國傳統各家思想都有所研究,同時“平等智觀儒佛道,偏賞蕾芽新秀”。他說:“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重新考釋傳世的古史文獻,完全有可能科學地闡釋古史,恢復中華民族文明史的原貌和全貌。”[1]109他在古史的研究問題上,一向主張要堅決利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來進行研究,對“泥古派”與“疑古派”進行了雙向的揚棄,一直走在科學釋古的道路上。傳統是多元化的,要基于“主體的自覺”去對歷史傳統進行評判,探索文化更迭的發展機制、條件和歷史根據。將學術文化簡單政治化在中國歷史上經常發生,例如儒家“誦詩”是為了“從政”,就是要“事父事君”,古代長時期獨尊儒術,儒家的“經世致用”主義,在歷史上的確起過進步作用,但在如今并不適用。這便如范壽康曾說的不要無條件地尊孔與無條件地排孔,孔子只不過是先秦諸子中的一子,已經失卻了從漢武帝以來我國社會所特別賦予他的那種神秘性了。蕭茟父將儒學看作是中國悠久文化歷史中的其中一環,歷史上的儒學,從晚周至清末,與道、法、墨等思想都相互交融,又與印度佛教和西方思想產生了碰撞,先后會合,攝取各家所學,以孔子為奠基者,以六藝為法,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形成了儒家傳統。儒學在中國古代大部分時間都是主流思想,但在蕭茟父看來,中國傳統文化是多維發展、日新月異的,儒學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整體中華思想中,儒釋道等各門思想相互包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蕭茟父認為對待這些思想的基本態度是“兼容并包”[3]38。要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去歡迎接受,是一種基本的“文化包容意識”。他引用孔子的一段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國古代“和”的精神避免了類似于西方的宗教沖突,實現了多維文化的融合。

蕭茟父將中國歷史按時間順序進行了梳理。在周秦時期,百家爭鳴,社會醞釀著巨大的變革。老、孔、墨各派分立,經過戰國百家爭鳴,各家哲學認識矛盾加深。先秦哲學是整個中國哲學的奠基階段;而從秦漢至唐宋,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拓展時期,在這段時間里,兩漢經學與魏晉玄學之間產生過哲學矛盾,并在此期間引入了印度佛教。漢唐時期儒家與道家互黜而互補,加上后引入的佛學,三家鼎立,最終互相融合;中國哲學在宋至明清之際,達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其間通過“理氣”“心物”“知行”等范疇展開了諸多學派之間的沖突與爭論,主流思想由“氣”而論“理”,由“理”而論“心”,心學分化并自我否定,終由王夫之總結批判,開啟了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潮。縱觀歷史,各種哲學思想的發展都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螺旋推進,并最終實現了首尾的鏈接。整理中國傳統哲學,平等智觀各家思想的意義在于要樹立起我們自己的文化主體意識,找到中國哲學現代化的歷史根芽,吸收西方先進思想,并將其中國化。同時文化作為哲學賴以生存的土壤,要掌握好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系統性與多樣性。蕭茟父總結說:“中國學術必然從根本上走出單一政治化的舊格局,而更好地恢復和實現其固有的價值和功能;同時又必然由統合走向分殊,擺脫‘統比分好‘貴一賤多的偏見,走向多元化的發展方向。”[3]66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到文化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其中雖摻雜著諸多矛盾與差異,但“萬物并育”并不是一件壞事。正確的多元文化學術史觀允許文化思潮的多元并存與多維發展,從主觀上來說要避免偏私、狹隘的思想,反對專同,只有運用“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歷史與邏輯辯證統一的研究方法,才能容納百家,求其會通。

四、結語

蕭茟父學識淵博,涉獵廣泛,他一直都在從事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也一直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史方法論貫徹其中。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論原則是哲學史研究的根本方法。列寧說過:“每一種思想都是整個人類思想發展的大圓圈上的一個圓圈。”[7]歷史上每一種哲學都有思想上的起點和終點,經過范疇的演變形成一個首尾相連的邏輯進程。這個邏輯進程由于反映了客觀過程的矛盾性,經歷了肯定與否定、沖突與融合,最終形成一個螺旋式的“圓圈”。蕭茟父就是利用列寧的理念去不斷探尋中國傳統哲學中歷史發展的“圓圈”。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出明白方法論上的宏觀立論,需要與文獻學上的微觀考史相輔而行;同時要考察中西文化的異同,發掘中國文化思想中的現代性根基,吸取先進的文化經驗。傳統并非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多因素、多層面的復雜綜合體。傳統也絕非過去的歷史陳述,它起始于過去,匯集于現在,又奔向了未來。傳統就像一道“洪流”,我們要找到文化的“源頭活水”。多元的傳統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形成,并隨著歷史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所以繼承傳統就要尊重歷史的客觀進程,對傳統歷史文化進行選擇與評判,探尋文化交替的歷史條件與根據,從而找到中國哲學史中傳統與現代文化之間的歷史接合點。

蕭茟父表達了對學問的態度:“多維互動,漫汗通觀儒釋道;積雜成純,從容涵化印中西。”這種態度鼓舞我們對待歷史時,要不斷反思,客觀研究歷史,平等看待各家思想,提高自覺,注重多元傳統文化的發展。從蕭茟父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探尋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意義:一是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對中國哲學的發展進行研究,是對我國歷史上經過許多艱苦曲折道路才形成的哲學成果的總結與梳理。要把握其中的哲學思想斗爭經驗,吸取某些古代理論思維的經驗教訓,找到中國哲學的現代性思想根芽。恩格斯說過:“理論思維的能力必須加以鍛煉,為了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沒有別的手段。”[8]二是對中國哲學史進行分析的任務就是對那些哲學范疇、哲學思想矛盾與特定的歷史結合點進行分析,是唯物辯證法對人類哲學認識歷史的一次概括,這無疑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也對中國哲學未來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三是研究中國哲學史,也要和其他民族不斷比較異同,同時還要對中國傳統的文化不斷反思,遍觀諸家思想,客觀對待歷史,這將有助于培養正確的學術態度。同時對于文化的多樣性、開放性、包容性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四是中國哲學史的科學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良好發展的保障。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研究要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思想,并與我們的民族特點和現實需要相結合。要將“全球意識”和“尋根意識”結合起來,實現對中國文化的新陳代謝,用極高水準的“文化自信”去與世界接軌,與世界對話,從而為人類文化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蕭茟父.吹沙集[M].成都:巴蜀書社,2007.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80.

[3]蕭茟父.吹沙二集[M].成都:巴蜀書社,2007.

[4]哲學研究編輯部.中國哲學史問題討論專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109.

[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

[6]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5.

[7]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71.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产精品蜜臀|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a毛片免费观看| 免费毛片a|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日韩免费毛片| 亚洲第一成网站|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性视频久久|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手机在线|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 亚洲成人精品|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综合亚洲网| 久久综合婷婷|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片在线|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第4页|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h网站在线播放|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性视频久久|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2020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91福利免费| 久久久噜噜噜|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高清视频一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黑丝一区|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日本欧美午夜| 亚洲成人77777|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