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

音樂,可以是緩解焦慮的處方,治愈心靈的良藥;也可能是激活恐慌的指令,開啟夢魘的開關。求助者小音,就遇到這樣的遭遇。
小音,女,高三應屆生。主述4個月前在復習期間,突然腦海中響起一段曾經聽過的音樂旋律,從那以后開始,這段旋律就像“回音機”一樣,時不時地會在腦海中循環播放,總是揮之不去。加之面臨高考,無法專心復習,十分焦慮恐慌。如果是網絡上說的“音樂強迫癥”,你該怎么辦?
類似小音個案的群體,臨床上不在少數,易發年齡多是初高中學齡段,且學生群體居多。很多人把這類情況定義為“音樂強迫”。事實上,音樂強迫是最不應該演變成強迫癥的正常現象。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來同步還原小音的心理運作,看看她是如何一步步將音樂旋律演化成音樂強迫的。
緊張備考中的小音,正專心致志地刷題。這時,一段曾經熟悉的音樂旋律突然闖入腦海,打亂了小音的解題思路和復習節奏,一陣強烈的焦慮來襲:走開,該死的音樂旋律!小音曾嘗試靜下心來,趕走突如其來的音樂旋律,結果旋律還是在回響,隨即恐慌來襲:這么關鍵的時期,大腦怎么可以不受控制,如果是高考期間出現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
這么一來二去,焦慮、恐慌、旋律、驅趕、回響等一系列因素捆綁在一起,負面情緒(面對音樂旋律的錯誤認知引起的),不當的處理方式(本能的自我保護形成的),音樂強迫癥狀(本應是正常的闖入性旋律現象),三者糾纏在一起,反復循環,愈演愈烈,形成了所謂的音樂強迫。接下來的日子里,遇到和學習有關的焦慮或恐慌情緒,很容易讓小音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段音樂旋律,負性情緒成了癥狀的觸發條件,本能無效的自救反而成了導致癥狀泛化的助推器。
下面,我們來復盤一下小音的康復就診經歷,了解咨詢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短期咨詢目標。
第一次咨詢,咨詢目標:問診評估癥狀嚴重程度和幫助來訪者了解癥狀觸發時的心理運作。問診評估環節,重點了解初始癥狀,當前的主體癥狀,以及期間癥狀的演變情況,包括音樂旋律來襲的頻率和持續時長,這些可以作為后期接診中階段性臨床評估的原始對比數據。幫助求助者了解自己的心理運作,重點是讓小音了解強迫癥的運行機制,緩解或消除對音樂強迫的恐懼。這部分內容,筆者在本刊2022年第7期“心理師園地”專欄刊稿題為“如何不再談‘迫色變——從讀懂強迫癥的‘新標簽開始”,已作了系統闡述,這里不再復述。
第二次咨詢,咨詢目標:讓求助者了解闖入性旋律的概念。闖入性的內在聲音是正常心理運作的自然現象,比如我們遇到緊張或焦慮時,會出現常見的自我激勵或自我暗示,如“高考還剩100天,堅持住!”“模擬考試時,審題一定要認真!”“清華,北大,我來啦!”等等,當這些內在聲音被我們覺察時,我們通常會賦予勵志的意義,即使反復出現,也不會覺得恐慌害怕。
而闖入性的旋律,其實也是正常心理運作的自然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耳蟲效應”,而且每個人都經歷過,比如常見的魔性神曲洗腦;學校運動會場合下,腦海中會不由自主響起《運動員進行曲》旋律;特殊心境下,會響起兒時的某種似曾相識的旋律等。因此,闖入性聲音和旋律,都是一種內在未察覺到情緒的一種自我表達方式。
但是,當闖入性旋律在不恰當時機出現時,既不被當事人理解,又被當事人識別為一種干擾和困擾時(比如影響學習或當下的狀態時),便會本能地自我保護并嘗試迅速地推開它,當賦予闖入性旋律負面意義同時進行選擇性關注時,癥狀便開始反復運作,欲罷不能。因此,如何讓求助者正確認識闖入性旋律的概念和原始意義是咨詢環節的關鍵,它們只是純粹的、在某種特別心境下的情緒表達出口。
第三次咨詢,咨詢目標:在識別“癥狀”原始意義的基礎上,修正賦予矯枉過正的負面意義。臨床上,很多音樂強迫初期的患者,多是面對闖入性的旋律,因認知中的“無知”,未能識別它是正常的,加之賦予了影響學習狀態的負面意義,于是不斷抗衡,嘗試消除本是自然規律的正常現象,結果可想而知:該回響的旋律,還是會出現,因為過度關注,反而越發頻繁。
賦予闖入性旋律負面意義的核心,只在一念之間,在小音心里,復習就得完全集中注意力,不能失控,如果是上述勵志型的闖入性聲音,她的識別正好符合內在的預期,目標一致,兩者相安無事。這也就是為什么臨床上音樂強迫癥多發者一般處于初高中學齡段的重要原因了。當求助者能夠理解到,百分之百地集中注意力,這個預期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一旦出現“未知”原因導致的走神,切不要歸因錯誤,就能很坦然地接納闖入性音樂旋律了。
第四次咨詢,實踐應對階段。咨詢目標:在前面咨詢的基礎上,帶著新的認知,嘗試面對癥狀,讓“癥狀”重歸“闖入性旋律”的本質。在這基礎上,普通人常用的轉移注意力也會發揮功效了,也可以嘗試轉化成可接納的音樂旋律或內在聲音做替代,效果更佳。
臨床上,這類型的音樂強迫患者,大多數是因為面對闖入性音樂應對不當造成的,咨詢師要科學制定咨詢方案,一般只需要四五次的咨詢,便可康復。咨詢中,要引導來訪者做到,若遇到欲罷不能的音樂旋律,請你善待它!即:一要做到認識它。引導來訪者理解闖入性旋律是“耳蟲效應”,是人正常情緒的表達,是正常的現象。二要做到尊重它。引導來訪者不要因當下重要的事情被打亂,歸因錯誤并賦予負面的意義,不斷強行推開它。三要做到與之共存。引導來訪者科學認識,不推不搡,用可接受的旋律轉化。如果來訪者有一定森田療法的基礎,就更容易做到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