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

青少年階段是一個人人格發展、形成世界觀的關鍵時期。由于青少年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不強,復雜的社會問題及自身的人格不穩定性,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心理矛盾沖突,產生強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因此,研究青少年情緒調控策略,幫助青少年排解負面情緒,緩解學業和生活方面的心理壓力,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一個人在學習和生活中,收獲著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體驗著幸福與痛苦的情緒,這些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體驗,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持有的態度。它反映了主觀自我的需要與客觀自我的現實之間的關系。
每個人都在關系中成長。一個人從自然人到社會人,從“我”到“我們”,除了弄清楚自己是誰,還要學會如何與他人產生聯結建立關系,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本能。一個人只有與群體在一起,在“找伴、做伴、相伴”的旅程中,具有了與人為伴和與己為伴的能力,才能體現自身價值。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即內省是人的一種可貴的自我體驗,人們常常通過自我反省、檢討來認識自己在重大事件中的得失與利弊。正確的內省必須遵循現行社會中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普遍的社會文化準則和行為規范。青少年常用的方式是寫日記,日記不僅是自我暴露、自我交流的手段,還是自我分析、自我認識、自我監督的手段。
任何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看待事物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清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從而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把握自己的人生。每個人的優點和缺點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優點與缺點是可以互換的,在不同人眼里評價顯然不同。
情緒是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生理活動。青少年的情緒同其智力活動是相輔相成的。積極良好的情緒是維護青少年生理機能正常運行的前提,會激發青少年學習、做事的動機,提高效率水平;情緒低落、心情抑郁的人,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也會受影響,感知覺范圍變小了,思維呆滯,影響青少年發揮正常水平。
從自我意識發展角度來看,青少年渴求較多的自我體驗,尤其是強烈要求尊重自已,否則容易產生自負或自卑等心理;從人際關系交往來看,青少年的交際圈在擴大,校園里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的接觸比較頻繁,學習社會的規則意識,對自身的角色、理想、價值觀等方面的問題學會了深入思考,變得更理智。
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未成型,自我認知能力不強。喜怒哀懼是青少年常見的情緒,青少年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興奮狀態凡事都順心,失落狀態下什么事都揪心,心灰意冷。
青少年青春期是“v ”時期,情緒來得快而猛烈,經常因小事糾紛起哄,對他人的不滿用動手腳來表達憤怒,情緒失控,語言和行動富有強烈的攻擊性,若不及時疏導很容易給其造成禍害。
“自我暗示”—— 若想發怒時,暗示“發怒百害無益”;若陷入抑郁時,暗示“憂傷肺,恐傷腎”。
“自我激勵”—— 用生活哲理武裝自己,一個人在消極情緒中,通過名人名言進行自我激勵,鼓勵自己與痛苦作斗爭,在逆境中振作起來。
“轉視法”—— 換一個角度看人生,避免持久的消極情緒,擺脫消極情緒的困擾。
“心理換位法”—— 站到對方位置,從對方立場想問題。通過角色互換,從而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情感。
“升華法”—— 困難與挫折是人人不可避免的,擅長調節情緒的人,能把壓抑焦慮的情緒引向有利的方向,把壞事變成好事。
當出現不良情緒時,把注意力從刺激物或情境轉移到其他事物上或其他活動中,暫時避開傷心地。例如:散步、聽音樂、看電影、聊天、下棋、游泳、聽笑話、換個環境等,這些都可以讓情緒平靜,逐漸感受快樂。一方面克制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避免不良情緒的泛化;另一方面,通過改變活動方式,尤其是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達到提升積極情緒的目的。
當一個人在追求理想或某個事物過程中,遇到了坎坷挫折而不能實現,為了減少失落感覺,需要緩沖一下矛盾沖突,消除焦慮、抑郁、煩躁情緒。人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在學業、就業和人際關系中遇到困難時,可以進行自我安慰,“退一步海闊天空”“勝敗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些信念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煩惱,自我激勵、總結經驗教訓、有助于保持良好情緒。
發泄情緒時,人的體內潛藏著一股力量,過分壓抑嚴重擾動人的情緒,累積壞情緒有害身心健康,因此提倡用適當的方式發泄壞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