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鄉市以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平臺,著眼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促進農村和諧穩定,按照“全域布局、試點先行、梯次推進”的思路,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近年來,新鄉市持續推進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的農村綜合改革,聚焦“人地錢”,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增加村集體和農民收入
衛輝市唐莊鎮田窯村借著宅基地改革的東風,新村依山而起,節余土地160畝,村史館、園林游園、高標準的文化廣場等都有了建設地方。
“新村兩層小樓不僅能自住,還能當民宿出租。”村干部張義武說,生產路兩旁都種了楸樹,一賣就是村里的收入。
新鄉市以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平臺,著眼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促進農村和諧穩定,按照“全域布局、試點先行、梯次推進”的思路,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市所有村全部建立了集體經濟組織,頒發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基本完成了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任務。同時,繼續進行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累計清理規范合同2.93萬份,增加集體收入9835萬元,集體經濟空白村基本清零,其中5萬元以上的村占比在86.8%以上。
新鄉市出臺農村宅基地改革政策細則,明確宅基地改革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指導全市改革工作。堅持領導帶頭,經常深入基層一線“把脈問診”,沉在一處“解剖麻雀”,現場研究解決改革推進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工作落地落實。同時,全市在力量擺布、項目資金、扶持政策等方面優先向295個試點村傾斜,先行探索路子,著力打造典型樣板,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涌現了長垣市滿村鎮、丁欒鎮,獲嘉縣照鏡鎮,輝縣市冀屯鎮、峪河鎮等一批宅基地改革示范村,在全市形成了“有經驗可學、有典型可比、有先進可追”的比學趕超濃厚氛圍。據統計,新鄉市因地制宜采取自營、出租、入股等多種方式盤活利用農村宅基地,已盤活利用1.28萬宗,304.4萬平方米。
創新開展村集體經濟組織主導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新模式,實現了多方共贏、促進了穩糧保供
輝縣市峪河鎮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推進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導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改革,全鎮能流轉的6.5萬畝耕地中,已流轉60%以上,實現了土地收益增效。
封丘縣馮村鄉以“土地入股+托管(農戶土地入股村集體,再由村集體全程托管給平臺公司)”的方式,開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托管土地近萬畝。
新鄉市發揮村集體“統”的作用,做好服務、管理和監督。由村集體出面,積極宣傳動員,引導農戶將土地通過委托流轉或入股的形式,交由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實現土地集中和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開展土地經營權互換并簽訂規范的互換協議,推動土地流轉經營集中連片。同時,在整合資源開展服務、維護權益農地農用、規范合同清收資產等方面也發揮了優勢。
因地制宜,探索集體經濟組織主導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模式。鼓勵鄉村根據村情民情,選擇適合的土地集中規模經營模式:土地集中流轉模式、土地集中全程托管模式、土地集中自主經營或“自主經營+半托管”模式等。
做到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經營方案經過民主議定程序,取得多數群眾認可,經營模式、監督管理、盈余分配等重要事項要達成一致。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強迫命令。實行陽光交易,根據不同規模土地流轉交易應在鄉(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服務站)進行公開競價交易;達不到競價條件的應進行公開協商,確保過程公開、結果公開,群眾全程參與和監督。
落實藏糧于地,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推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按照“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應用智能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的標準,全力打造高標準農田升級版,提升土地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糧食產量預計畝均增產10%。目前,新鄉市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254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38.5%。
基層黨組織“牽線”、金融企業“搭臺”、黨員群眾“唱戲”,推廣“黨建+金融”模式,助力鄉村振興提速增效,同時有效防范化解了金融風險
一大早,輝縣市南村鎮子瑞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劉勝利就來到中藥材基地里查看甜葉菊生長情況。“去年水災,我種的200畝黃芩顆粒無收。多虧有了‘黨建+金融,輝縣市農商行及時給了40萬元貸款支持,才讓我渡過難關。”
針對農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貸款難、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去年以來,新鄉市堅持基層黨組織“牽線”、金融企業“搭臺”、黨員群眾“唱戲”,大力推廣“黨建+金融”模式,助力鄉村振興提速增效,同時有效防范化解了金融風險。
新鄉“黨建+金融”模式的主要做法是,堅持黨建引領,打造三級聯動服務體系,推動農商行與基層黨組織實現聯建聯動。一是由鄉鎮黨委與農商行黨委簽訂共建協議,建立鄉鎮一級“黨建+金融”工作專班,統籌推動共建工作。二是由各村黨支部與農商行支行黨支部簽訂共建協議,建立村一級“黨建+金融”工作小組,協調落實具體工作。三是由村“兩委”成員、村黨員或村民小組與支行黨員對接,按照區域或村組劃分成立若干“三農”金融服務隊,并吸納致富帶頭人、技術能手、新型農村經濟組織負責人等充實隊伍,具體負責“黨建+金融”工作實施。
“黨建+金融”還通過科學評定授信、強化跟蹤問效、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有效防范化解了金融風險。目前,累計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和農戶5.8萬個,投放涉農貸款293.6億元。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