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摘 要:四川省瀘州市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絕對貧困的問題已得到解決。目前,瀘州市的“三農”工作已經進入由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的階段。以鄉村振興為背景,梳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關系,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探析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對策,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瀘州市;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貧困既是一個歷史范疇,也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四川省瀘州市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來抓,層層壓實責任,克服了疫情影響,舉全市之力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至2020年年底,瀘州市高質量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累計脫貧39.9萬人,3個貧困縣(2個國定貧困縣、1個省定貧困縣)全部“摘帽”,32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消除了絕對貧困。在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黨中央設立了5年的過渡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瀘州市在“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也是瀘州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一、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內在邏輯
(一)二者之間的理論邏輯一致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均屬于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都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縮小貧富差距,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因此,二者都是黨的歷史使命所在。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目標對象和任務具有一致性。就目標對象而言,脫貧攻堅主要是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而鄉村振興包括所有的農村區域和農村人口,二者的目標對象是一致的,只是鄉村振興包含的范圍更廣。就目標任務而言,二者的主陣地都在農村地區,都是為了改變農村地區貧窮落后的狀況,從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總的來說,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前提和基礎,而鄉村振興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二者的目標對象和任務是一致的,具有接續性。
(二)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實踐基礎
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奠定物質基礎。黨的十九大提出“兩步走”的戰略安排。脫貧攻堅主要側重于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鄉村振興主要側重于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至2020年年底,瀘州市脫貧攻堅工作順利完成,貧困群眾收入顯著增長,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提升,公共服務及社會事業快速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極大提高,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奠定了物質基礎。
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提供實踐經驗。在歷年國家和四川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及評估中,瀘州市脫貧質量都得到了考核組和第三方評估單位的高度肯定。在四川省已開展的4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瀘州市有3年獲得綜合評價“好”的結果。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瀘州市壓實扶貧責任,落實脫貧攻堅“雙組長”責任制和領導班子“一崗雙責”制,強化市、區縣、鄉鎮、村“四級書記”抓脫貧攻堅工作。市委書記、市長帶頭聯系國定貧困縣,7名市委常委分別聯系指導1個縣區脫貧工作,30余名市領導、655個市縣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324個貧困村,1026名第一書記、2.5萬名幫扶責任人駐點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瀘州市對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總體思路、工作重點、主要舉措、攻堅機制、項目支撐、保障措施等逐一進行明確,集全市力量,搭建起脫貧攻堅政策框架,完善了“識別—幫扶—脫貧—鞏固”一體化工作體系,確保了脫貧攻堅高質量完成。這些成功的經驗,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實踐基礎。
二、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對策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瀘州市在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及時從思想教育、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綠色生態等方面著手,把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一)以黨的領導為核心,加強黨建引領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核心在黨,黨既是鄉村振興的倡導者、決策者,也是鄉村振興的部署者、推動者、實踐者。因此,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基層工作者在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便有底氣、有魄力、有定力、有智慧,有堅定戰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同時,基層黨員干部要積極認真地學習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反貧困理論、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思想以及黨中央相關的方針和政策,并將這些理論和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廣大群眾進行宣傳,從而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更好地促進了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二)以產業振興為關鍵,加快產業發展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舉措,是脫貧攻堅實踐的一條成功經驗,在鄉村振興中,產業振興發揮著關鍵作用。瀘州市在扶貧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地區路、水、電、氣、訊、防等公共基礎設施水平,既增加了群眾的幸福感,也有助于鄉村產業發展。同時,根據瀘州市“一體兩翼”三個主體功能區的不同定位,結合各地農村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提前做好產業發展規劃,堅持規劃在前、建設在后,大力發展一些符合當地實際的、具有發展潛力的綠色可持續產業,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不斷推動鄉村產業升級換代,實現規模化,走出一條具有瀘州特色的鄉村產業振興道路,為瀘州市建設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提供堅實支撐。例如,瀘州市有大量的糧油、生豬、肉牛、茶葉、林竹、水果等特色農產品,借此大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打造了一批集中連片、具有相當規模的特色產業基地。瀘州市納溪區擁有10萬畝丹霞竹林資源,納溪區圍繞建設“綠色產業基地、秀美人文納溪”總體目標,利用竹林這一風景線,發展旅游業;利用竹林資源招商引資,發展與竹相關的產業鏈;利用竹下林區,發展林下羊肚菌、竹蓀、靈芝、黑木耳等新型林下經濟林。納溪區竹產業的綜合發展,讓竹林的“青山”真正變成了富民增收的“金山”,為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以文化振興為驅動,激發內生動力
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瀘州市制定了移風易俗樹文明鄉風的活動實施方案,并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落實移風易俗樹文明鄉風的責任。首先,通過多種方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村民婚事新辦、壽禮小辦、喪事簡辦,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明新思想武裝村民頭腦,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質,改變農村舊的、落后的習俗。其次,組織開展加強家規家風家教建設活動,讓群眾從自我做起、從家庭做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進而影響和帶動整個社會,形成優良文明鄉風,讓鄉村文化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例如,瀘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龍城好家風”主題實踐活動,倡導村民通過“尋蹤問祖尋家譜”活動,尋找各自家族的起源,編制和完善家族家譜和家規祖訓,從而鼓舞村民學好向善。最后,繼續加強對村民扶志扶智教育,不斷推動村民的思想轉變,激發村民致富的內生動力,激發村民投身鄉村振興、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瀘州市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豐富的文化資源,例如,瀘州國窖1573營溝頭廣場、瀘縣龍腦橋、玉蟾山摩崖造像、報恩塔、春秋祠等文物古跡,護國戰爭紀念館、棉花坡古戰場、瀘順起義指揮部舊址、古藺太平渡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地等紅色文化革命紀念基地,分水油紙傘、瀘州肥兒粉、“五比一”醬油、合江宋袁果糖、古藺麻辣雞、李氏紅糖、周姚黃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市各地深挖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借助現代化和商業化手段,推動農村地區發展“文化+旅游”“互聯網+旅游(文化)”等特色產業,走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文化振興之路。例如,瀘州市古藺縣境內的千鳥湖,因湖畔的沙泡樹一年四季聚集了白鷺、蒼鷺等上千只鳥兒在此棲息而得名。千鳥湖周邊有文昌閣、釉子土貞節牌坊、云莊戰斗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當地依托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圍繞“綠色生態可循環、宜農宜游促發展”的工作思路,深挖“一湖一世界、一樹一天堂、一莊一歷史、一閣一文化、一坊一故事”等生態資源、紅色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力爭打造“文旅圣地”和“康養福地”。
(四)以人才振興為抓手,加強人才培養
人才為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瀘州市堅持“鄉村振興、人才先行”理念,制定了《瀘州市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推動人才智力向鄉村建設、基層治理、艱苦地區聚集,有助于抓好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加強本土人才培養。在農村加強職業教育,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2022年,瀘州市出臺了《瀘州市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提出本年度預計派出100名科技特派員,將在瀘州全市范圍內通過采取集中培訓、田間培訓等形式,組織開展蔬菜、油茶、林竹、水果、中藥材等種植技術和畜禽、水產養殖技術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活動。通過相關的技術培訓,提高群眾的技術技能,使他們利用現代農業技術引領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鼓勵和支持高素質人才返鄉下鄉。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推動人才下鄉。鄉村人才振興不能僅僅依靠內部培養,還需要加強外部人才的引進。隨著脫貧攻堅的勝利,農村的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許多高素質人才選擇了返鄉創業。瀘州市通過“酒城青雁計劃”和已成立的“瀘州市鄉村振興鄉賢聯誼會”,將返鄉人才組織起來,在相關的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鼓勵和支持他們扎根瀘州,發揮所長,為瀘州鄉村振興出謀出力。
(五)以生態振興為基礎,建設美好家園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并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瀘州市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將生態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將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進行整改甚至移出農村,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等特色景觀,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綠色產業,將鄉村文化、生態資源轉化為資產,拓寬村民收入渠道,實現鄉村經濟、文化、生態 “三豐收”。
加強村容村貌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瀘州市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常態化開展村落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推進農村環境提檔升級。例如,統籌推進“三大革命”——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在全市農村采用“加減乘除”的辦法,促進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推廣修建“三格式”化糞池,各家各戶的廁所糞污和生活污水從“三格式”化糞池排出后,通過管道收集到村污水處理站進行集中處理,處理后的水質可以達到返田灌溉和直排江河的標準。
三、結語
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雖已獲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效,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仍是道阻且長。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必須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從整體出發,進行系統化的全面部署,從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等多方面統籌推進,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尹成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長效機制與政策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25-30.
[2]張鵬,劉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邏輯機理與實現路徑[J].改革與戰略,2021(7):88-97.
[3]豆學蘭,高志輝.甘肅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對策研究——以隴南市武都區為例[J].甘肅農業,2022(6):7-11.
[4]曹士城.四川甘孜:激活人才引擎 賦能鄉村振興[J].中國人才,2021(12):79.
[5]阿班·毛力提汗.南疆四地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徑與對策[J].新西部,2022(Z1):10-17.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