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智超是個二年級的小學生。最近因為老師又一次請家長,讓媽媽又一次怒火中燒,雖然忍住了氣急敗壞,卻沒能忍住心急火燎,請求我盡快接待來訪。
智超媽媽滿臉焦躁:“哎呀,這孩子在上課的時候罵人了,簡直讓我崩潰了!這孩子氣人的地方太多了,真有點沒臉沒皮了。這孩子還有個最讓我頭痛的壞毛病:吃頭發。開頭可能是在家里見到我的長頭發,后來到幼兒園可能是見到女老師的長頭發,再后來就是隨便在哪見到長頭發都會放進嘴里。直到上小學了還是這樣,常常見到女老師的長頭發就放到嘴里嚼。您說一個男孩子,這是多不好的壞毛病啊!”
聽到這里我插話了:“看到孩子吃頭發,媽媽會怎樣反應呢?”
“能怎樣反應啊?懲罰,一見到就懲罰。先是溫和的批評,再是嚴厲的斥責,再是連罵帶鬧,再是連踢帶打,懲罰步步升級。后來把我氣得吼他:你再撿頭發吃,我就剁了你的手指頭。有一次把我氣壞了,抓住他的手指頭,真的拿起了刀。孩子就哭著求饒,說再也不撿了。每次都是這樣,當時哭著說改,可是沒好幾天,就會舊病復發,別的壞毛病也是這樣,我們越是批評懲罰,就越來越嚴重。改天我把孩子帶來,您看看孩子究竟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第二次來訪,我見到了智超。
我們單獨交流的時候,智超開口就說:“您給我治病吧。我有很重的病,我有很多毛病,我連學渣都不如了,反正我是個沒出息的孩子。”
隨后,智超又悄悄告訴我:“還有個病,我總撿頭發吃。”從智超斷斷續續的悄聲話里我知道了,這智超起初就是覺得好玩。媽媽批評斥責后也想改,可不知為什么越來越改不掉了。我問:“媽媽怎樣管你?”智超幾分神秘幾分緊張地伸出一個手指,然后另一只手五指并攏向那只手砍去:“就這樣,你再撿頭發吃,就把你手指頭剁了。”我回應說:“如果讓你隨便吃著玩,好不好!”智超看看我,感到意外。
隨著交流的過程,我越發清楚地感到,智超是個挺乖的男孩,沒有任何心理疾病。我發現,明明是父母管教孩子有誤區,智超卻對父母沒說半句的抱怨,一直在自我檢討,在自我定罪。智超認定自己是沒出息的孩子了。這,讓人心疼又心憂。
跟智超媽媽溝通情況后,我問:“這是為什么呢?”
智超媽媽反思說:“可能是讓我們嚇唬怕了吧。剛才說了,我們管孩子挺嚴的,懲罰挺重的,我們管教的時候也算聽話。可他怎么就是壞毛病改不掉呢?”
智超面對父母的懲罰教育,為什么壞毛病卻越來越嚴重呢?
一是懲罰陷入了惡性循環,讓孩子的過錯行為難以改變。二是懲罰讓孩子習以為常,變得越來越皮。三是懲罰強調了過錯行為,誘使他去重復。四是懲罰滿足了孩子需要,也就強化了過錯行為。五是懲罰導致消極標簽效應,讓孩子認可自己是沒出息的孩子,改變就更難了。一句話,正是盲目懲罰強化了智超的過錯行為。
原來,智超媽媽的原生家庭整個家境都很不好。這讓智超媽媽從小就內心非常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會追求完美。智超媽媽一路追求完美直到自己當了媽媽,就暗下決心要讓孩子有個完美的家境,要讓孩子成才。于是,自然就對孩子寄予了盲目的過高期望。期望過高,就會對孩子要求過高,就會看孩子這也不滿意那也不滿意。于是,孩子就難逃過多而盲目的懲罰了。
溝通至此,智超媽媽深深追悔了:“我還總疑心孩子得了什么怪病,現在我懂了,根源是我對孩子期望太高了,導致我亂用對孩子的懲罰,沒給過孩子多少好臉色。都怪我,怪我心太高啊!您看,孩子還有希望嗎?我該怎么辦呢?”
首先,是扔掉盲目的過高期望。
每個孩子都想當好孩子,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好孩子。但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平凡的孩子。因此,家長只有扔掉對孩子盲目的過高期望,接受孩子的平凡,才能因材施教讓孩子得到最好的發展。這叫順其自然好發展。這樣,不管孩子發展到什么水平,都遠比讓孩子認定自己沒出息,認定自己有病,要好得多。
每個孩子都想當好孩子,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好孩子。但是,每個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孩子,每個孩子都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過錯行為。家長一旦扔掉了盲目的過高期望,對孩子的過錯行為就會少一份惱怒和狂躁,就會多一份從容和智慧,也就會找到比較合適的矯正方法,而不至于盲目懲罰強化了孩子的過錯行為。
再有,是采取科學的矯正方法。
一是弱化關注法。孩子時常有引起成人關注的強烈愿望。當發現孩子的過錯行為是為了吸引家長的關注時,家長最好的應對是忽視,是視而不見,是若無其事,是不予理睬。這樣,就讓孩子的過錯行為得不到強化,發生的概率就會降低了。
二是注意轉移法。孩子的注意力極容易被吸引轉移到其他方面去。所以,在孩子將要出現過錯行為時,家長用足夠吸引他的東西使他的注意力轉移過來,也就避免了過錯行為的發生。這個辦法越是在過錯行為剛露苗頭時越管用。
三是精力疏導法。孩子有使不完的精力。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正當疏導,讓孩子精力都用在正當的行為上。這樣,一心不可二用,過錯行為也就不禁而止了。
四是多講應該法。有些家長習慣對孩子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殊不知,“不要”后面的話,對孩子無異于提醒甚至是“引誘”。所以,要多講“應該”,讓孩子知道正確行為是什么,少講“不要”,回避孩子了解過錯行為的機會。
五是善于鼓勵法。家長多在孩子做得挺好時,好像沒看見一樣,舍不得使用鼓勵的語言,只看見孩子“壞”的時候。家長應該多注意孩子好的時候,在他行為正當時多給鼓勵,而不是總盯著他的過錯行為,這就是善于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