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紅

咨詢室里今天來了一位女士,她叫曉蔓,她的老公李輝有了外遇。她雖然表面上原諒了他的行為,但卻怎么也走不出老公的外遇給她心理帶來的創傷的陰影,婚姻已經到了即將傾覆的地步,她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辦:
當李輝向我坦白完一切,并保證不再與第三者來往后,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我原諒了他。因為在我的潛意識里,李輝的出軌也有我對他疏忽的責任。之后我忍著心里的不適,努力接納著李輝,力圖讓生活重新回到從前的平靜與安逸,但這樣的日子過了一段時間后,我卻沮喪地發現,要過回到從前,是一件很難的事。每次李輝出門,我都忍不住要打電話“查崗”,潛意識里我還是怕他再和那個女人搞到一起。更糟糕的是,每當李輝欲與我親熱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就會不可遏制地出現他與那個女人在床上的樣子,一想起這些,憤怒和恥辱就會彌漫于我的全身,讓我不得不拒絕他。李輝深知我心中的結,只得小心翼翼地維持著表面的和諧,不再碰我,兩個人躺在一張床上,各懷心事。
那年國慶節,為了讓我開心,李輝放下手頭的工作,帶我去了張家界散心。在張家界,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徜徉在青山綠水間,李輝情不自禁地嘆道:“真是太美了,上次我來的時候怎么就沒有這種感覺呢?”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的一句話又觸到了我心底的傷痛。那一刻,我的心情壞到了極點,忍不住質問他:“你是不是已經帶著她來過這里,是不是還放不下她?”我酸溜溜的話,讓李輝愣住了,呆愣片刻,他的臉由晴轉陰,狠狠地說:“我就知道不管怎么做,我都無法得到你的信任,從我犯錯后你一直這樣。既然這樣,那咱們還在一起做什么?不如我們分開算了。”
從張家界回來后,李輝再一次向我表露了離婚的意思。我請求他為了孩子,再考慮一下,然而他決絕地說:“我知道你一直無法重新接納我,這不怨你,怨我,但我現在才35歲,以后的路還很長,我不想在你無休無止的提醒中過一輩子,那樣你不快樂我也不會快樂,不如我們各自放對方一條生路吧?!?/p>
李輝的話有道理,自從他出軌后,我始終走不出那件事給我心理造成的陰影,始終讓自己處在恥辱、憤怒、痛苦的漩渦中無法自拔。如果我帶著這種心理勉強與李輝在一起,我們兩個人誰也不會幸福,但考慮到孩子的因素,我又不想拆散這個家。
聽完曉蔓的傾訴,我可以斷定,她的心理有著嚴重的“外遇后遺癥”情結。不加以疏導,任由這種情結發展下去,她以后的婚姻生活,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離異,二是貌合神離繼續假裝過著日子。無論哪種結果,對于她來說都是悲劇。
婚姻遭遇了出軌,對遭受背叛的一方來講,配偶的婚后出軌會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不可逆的后遺癥,它就像一根刺,扎在他們的婚姻上,稍一碰,便會痛不欲生。而這種心理癥狀表現在行為上,便是強烈的失敗感,對婚姻的不自信,對出軌方的猜忌、不信任,歸屬感的缺失。因為婚姻中的這根刺,一旦出現任何細微的變化,敏感、多疑的“出軌后遺癥患者”都會聯想到對方與第三者的關系。于是,日常的婚姻生活中,會自覺不自覺地試圖窺探對方的隱私,查手機,關注對方的社交賬號,窺探對方的行蹤,會不受控制地去想對方出軌的事情,一想到這些,便會情緒失控,郁郁寡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外遇后遺癥”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性厭惡”。性厭惡是指對性生活或性活動意識的一種持續性的憎惡狀態。表現為對性的畏懼和焦慮,并產生厭煩情緒?;颊咝睦砩蠀拹赫P孕袨?,伴有生理性和性行為異常反應。性厭惡常表現為性冷淡和對異性接觸的排斥,在性交時不僅沒有性高潮,反而無反應或感覺冷淡、恐懼、憎惡,采取不同方式的抵制。
表面上看,曉蔓似乎已經原諒了她的老公,并跟他重新開始,但她的內心積蓄的創傷能量,卻讓她的不甘心和對老公的不信任轉化為懷疑與攻擊,同時與對丈夫和家庭的愛及依戀相互撞擊。內心矛盾的沖突愈演愈烈,讓其變得敏感、多疑和焦慮,缺少安全感,使本應緩和的家庭關系再次亮起了紅燈。這些因素,為他們消除外遇的陰影,重新找回幸福設置了重重障礙,這些內心的矛盾與掙扎,也讓他們身心疲憊,不堪重負。
婚姻中傷口的愈合需要愛的補償,“包容”與“溝通”無疑是拯救外遇危機的最好辦法。讓自己平靜下來,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發生婚外情的內心需求是什么?又為什么會回頭?此時對愛人和家庭的需要是什么?如何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包容和對感情的珍惜?理性地想清楚,并以此為突破口重新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包括雙方的心態調整與良好溝通。不要期許回到以前夫妻的互動模式,應接受現實,夫妻之間多進行情感交流,努力重塑關系。如果雙方在一起實在感到別扭,不妨考慮先分居一段時間,待心理的創傷恢復后再重新復合。
曉蔓可以把自己心里不能釋懷的事情與老公談開,爭取在老公理解的基礎上,共同尋求解決的良方。如果無意分手,就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放下前嫌,與老公一起努力吧,讓停滯的愛重新煥發出生機。
應該明白,所謂的破鏡重圓僅只是美好的愿景,鏡子只要打碎了,粘起來裂痕依舊會在。時間是療傷最好的藥,給婚姻創傷一些修復的時間,你們的婚姻也許會迎來柳暗花明的美好轉折。
另外,性厭惡需心身同治,需進行一系列心理、生理、行為的綜合治療。如果幾經努力還是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建議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