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東
作為一名心理專業的學生,學習期間固然覺得收獲良多,但有時候我會覺得心理學知識很抽象難懂,不知道怎么學好。對于廣大的心理學愛好者而言,這樣的困擾或許會更甚,更棘手。那么,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心理學到底該如何學?
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心理學知識對我們至少有以下益處:
我們的生活需要不斷與外界進行互動,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的影響。外部環境的刺激使我們產生情緒,這其中既包含積極情緒、中性情緒,也包含消極情緒。心理學可以提供情緒的有關知識,幫助我們覺察自身的情緒,以及分析情緒產生的原因,進而調動積極情緒或緩解消極情緒。
人際關系對于人的身心健康、成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使人心情舒暢、態度樂觀,不良的人際關系或缺乏人際關系則可能使人焦慮不安、意志消沉。心理學可以使我們了解人際關系的各種模式、認清家庭和社會關系對自身的影響,并提供改善人際關系的方式方法。
人格是一個人區別于另一個人并具有穩定性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模式,這種模式一旦形成,便對人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人格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特點,但并非一成不變,我們仍舊能夠通過自我意識和各種力量來認識、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獲得更有幸福感的人生。心理學有著關于人格的系統研究,能夠提供認識與完善人格的諸多知識。
當前,心理學似乎隨處可見,大眾傳播媒介中有著為數眾多的冠之以心理學名義的內容,這些內容被稱為“通俗心理學”。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公眾所接受的心理學幾乎都是通俗心理學,但通俗心理學又常常因缺乏科學性、不可靠而被心理學界所排斥,被視作“偽心理學”。那么,什么是心理學?通俗心理學是否是真正的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心理現象的涵蓋范圍很廣,包括各種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及心理特征,科學則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目前心理學界的主流認為,心理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合,屬于實證主義范式,研究的是可檢驗的問題。另外一部分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還應當包含一部分人文科學,遵循解釋主義范式,關注與人類生存體驗有關的價值與意義問題。
盡管在心理學學科內就“是否應當包含人文科學”存在爭議,但以下觀點是被普遍認可的:
※ 完全不屬于科學的上述三種分類之外的內容不屬于心理學;
※ 心理學知識一般要經過科學研究的過程才能確定,即要對概念做出清晰界定、有規范的研究方法和步驟,最后得出準確的研究結果;
※ 評價有關心理學的內容是否屬于科學知識,一條重要原則是看其是否經過學術評議。
通俗心理學,其本意是指心理學知識的通俗易懂化,這一理念最初由心理學家所提出,旨在推動心理學從學術走向大眾,使得非心理學專業人士也能夠獲得心理學知識。然而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通俗心理學實現了“通俗易懂”,卻未完全堅持“心理學知識”的本質屬性。
在各種傳播形式的通俗心理學內容中,將經過學術評議的研究介紹給公眾的作品只占少數,未經學術評議的觀點、方法和事實描述等則占據多數。前者尚且包含對研究的簡化和誤用風險,后者則包括大量的偽科學主題的討論、錯誤或缺乏事實依據的見解以及主觀價值的代入。因此,通俗心理學很大程度上并不構成科學知識,也并不屬于真正的心理學,尋求可靠心理學知識的受眾應當對此警惕。
作為非科班出身的心理學愛好者,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擁有可靠的心理學知識:
心理學的確有助于認識內外世界、進行自我完善,因而許多人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往往尋求心理學的解決方法。但如果認為心理學能夠解決所有的心理問題或對所有的心理現象做出解釋,則并不恰當。
首先,許多心理現象的機制、成因并未得到完全的揭示,一些心理咨詢和治療方法的有效性也缺乏準確的評估;其次,心理學中包含著一些人文價值取向,這些價值取向是歷史的、現實的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有其局限性;再者,許多心理現象或心理問題與更為廣泛的社會問題相關聯,因而心理問題的解決不能僅靠心理學方法,而需要從整個社會的視角來尋求解決方案。樹立對心理學的正確認識,是獲取可靠的心理學知識的基礎。
面對紛繁蕪雜的通俗心理學,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需要保持懷疑精神。在對心理學的實質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我們對于通俗心理學可以提出以下的問題:看似簡單的心理學知識是否可靠?所介紹的心理學研究是否足夠翔實,能否推廣到自身?內容是否有事實依據,或者代入了什么樣的價值觀念?作者是否具備心理學專業背景?類似的問題可以幫助大家增強分辨能力,拒斥錯誤觀點。
可靠的心理學知識常常并不簡單,無法從頗具誘惑力的通俗心理學解釋中得到,而需要轉向更為復雜的專業知識中尋找。心理學愛好者可以通過了解科普作品、咨詢專業人士、學習網絡課程、閱讀專業書籍、查閱文獻資料等方式,從厘清基本概念開始,到掌握心理學理論,不斷豐富完善自身的心理學知識體系。
人們獲取心理學知識的目的通常不只是出于純粹的求知欲,也寄希望于獲得解決心理問題、促進自我成長的方法。心理學的確提供了一些方法,但這些方法首先有其適用范圍,其次這是對于群體層面概率上的有效性而非絕對的有效性,即便從統計角度來說一種方法更為有效,也未必對個體適用。

所以,在具備了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了解外部世界之后,我們仍然需要進行自我探索,審視自身的氣質、性格、興趣、價值觀等內在因素,從而做出最好的選擇,將心理學知識運用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