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敏玲
如今,很多學校的體育課堂都開設了很多不同類型的體育教學項目來使得學生們掌握運動技能,從而更好地促進身體素質的提高以及豐富學生們的童年時光。為此,筆者在教學中采用比賽法的形式在惠州市某小學進行教學,結合現場模擬和問卷調查對比賽法和傳統教學法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得出本研究的結論。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研究對象為惠州市某小學的水平三班級6個班共計250名學生依據教學大綱,把一節足球課分成三個部分,即準備活動,比賽,拉伸放松。比賽時間為20分鐘。本研究采用課堂實驗和問卷調查兩種形式,最后一個部分拉伸放松結束之后,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25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100%,去掉17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占總數的93.2%,利用數理統計法對所得數據進行總結研究。
二、研究結果分析
1.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傳統的足球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整理好隊伍和組織好準備活動后,根據課前準備的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和示范,足球教學為技巧性教學,教師比較注重學生的技巧練習,很多老師喜歡分步驟的把技巧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訓練,模仿老師的每一個動作,認真領會動作要領,這種植入式的教學,長時間的重復練習,課堂變得非常單調枯燥。
2.比賽法模式。比賽法在課堂中采取比賽的形式進行,并在進行的同時,進行在賽前、賽中、賽后進行教學活動。通過比賽法使學生能對簡單的足球技術有所理解。其比賽原則須遵循:特定長短的比賽時間、特定大小的比賽場地、特定的比賽尺度。這種方式方法符合惠州市某小學學生們身心發育的特點。能夠通過這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賽前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系統的做好足球專項準備活動,使初步對準備活動的流程和重要性有所認識;賽中指導學生要學會觀察場上的情況,養成“抬頭踢球”的良好習慣,其次是對其采取鼓勵法鼓勵其進攻和防守,在丟球時鼓勵學生專注比賽,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因素干擾到學生的比賽心理。賽后遵循動機激勵原則對學生的整體比賽表現做一個客觀完整的總結。通過比賽法不但對學生的靈敏、速度、力量、耐力、柔軟有所發展,還初步讓學生掌握一些技、戰術,提高在復雜條件下合理控球、傳球、射門等能力;而且通過學生不停的奔跑提高學生的單位時間內觸球次數和攻防轉換次數,曾加了練習密度,提高了學生隊所學技術的實際運用能力,練習達到最高效率。此外,規則的加入在比賽中也自然而然地讓學生養成了了遵守比賽規則的良好習慣。(1)促進學習熱情,提高基本足球技術。通過問卷調查,發現,94.6%的學生認為比賽法非常的有吸引力,他們對比賽有著極大的熱情。(2)使學生了解規則,樹立規則意識。教學比賽讓學生了解了足球競賽的規則。通過進行足球比賽,學生基本了解了足球競賽的規則,也知道了足球裁判法。
三、合理運用教學比賽法應采取的策略
1.適當增加比賽數量。關于比賽的開展,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外活動或合并班級進行比賽法的運用。亦可以組織相對應的班級與班級之間、校級之間的比賽。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技術發展特點,開設學校足球隊,讓學生能夠從水平的比賽一步一步上升到高水平的比賽。一旦有了比賽的需要,學生們便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其他足球技術學習中。
2.運用其他教學方式輔助比賽法。在自習課或下雨無法上戶外課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足球比賽,使學生對世界足球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樹立“足球偶像效應”,除了播放精彩的比賽錄像,也可以對一些簡單的足球競賽規則進行視頻案例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一些賽場不必要的動作的危害性,要學生有保護自己和對手的意識。在比賽中,教師亦可通過視頻拍攝的方式,記錄學生在比賽場上的表現,在課堂上通過回放對其技術進行系統的分析,找到提升對策。不僅直觀地提升了學生的足球技術水平,還讓他們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憶。
3.足球裁判制度化。規則意識從小培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學生必要時也應當扮演裁判的角色,讓其懂得裁判法和掌握執裁技能,包括手勢、哨音、跑動。這樣不僅學習了足球的基本技術還學習了足球裁判技術,讓其在足球課上真正的去理解和掌握足球的精髓。擔任裁判期間,學生懂得了換位思考,懂得了裁判的不容易,當再次扮演球員時,就會更加尊重裁判,減少了不必要的爭執,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