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瑞芬 盧鳳華 郭繼榮 鄭則廣

【關鍵詞】4S呼吸康復模式;“二維碼”視頻宣教;無創呼吸機;慢性氣道疾病
【中圖分類號】R56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2)11-0175-04
呼吸康復的目標是在于改善患者呼吸循環系統,抑制各種誘發或是加重呼吸系統病癥的不良因素,所采取的一種非藥物治療綜合康復手段,其內容包括運動干預、呼吸系統鍛煉、咳嗽訓練、心理干預、健康教育宣傳、注意事項以及不良并發癥等,從而消除患者呼吸系統感染不良因素,促進患者康復速度。為了有效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采取4S呼吸康復模式,它具有經濟實惠性、有效性、可靠性、科學性的特點。并且在此基礎上聯合“二維碼”視頻宣教,將4S呼吸康復模式中的訓練模式、指導方案、無創呼吸機操作使用以及日常注意事項等轉換為“二維碼”視頻宣教發放于患者手中,可以通過視頻傳播途徑,將“聽、看、講、做”四者結合一體,可對患者起到一定的影響力,提高患者自我康復訓練能力。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90例慢性氣道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基于4S呼吸康復模式聯合“二維碼”視頻宣教對無創呼吸機患者的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收治的90例慢性氣道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45)和研究組(n=45)。對照組男30例、女15例,年齡69~90(79.54±5.38)歲,病程(8.08±3.13)個月;研究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68~92(80.49±0.46)歲,病程(8.63±5.51)個月。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年齡>60歲;均符合《慢性氣道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診斷標準,均經白細胞分類計數、X線檢查、肺功能檢查確診;均伴有不同程度慢性咳嗽、咳痰,胸悶氣短或呼吸困難等癥狀,符合臨床治療適應證癥,且患者均可耐受;意識清楚;本研究均經患者/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異常,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語言溝通有障礙;無人照顧的患者及患者和/或親屬不同意參加;患者不能配合或拒絕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機體外傷不適合呼吸康復患者。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康復方法。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采用4S呼吸康復模式聯合“二維碼”視頻宣教,具體操作如下。
(1)常規康復方法。護理人員予以患者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呼吸康復訓練以及用藥指導的干預。
(2)4 S呼吸康復模式聯合“二維碼”視頻宣教。建立電子信息化呼吸系統康復監督管理團隊:團隊成員包括本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醫師、康復科醫師、營養科營養師、科內呼吸康復進修專科護士、呼吸與危重癥專科護士、老年??谱o士、呼吸實驗室肺功能??谱o士等組成,形成多元化,科學化的團隊協作管理模式來加強患者康復速度。因此,每個組內成員應各司其職,做好分內工作:建立患者電子呼吸康復檔案,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來制定呼吸康復訓練方案,護理人員加強對其督促,并對患者每天的康復訓練結果進行評估。每周定期集中患者參與關于呼吸系統類疾病的健康知識教育宣傳講座,提高患者對該疾病的認知,增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本院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如網絡平臺,微信等各種渠道,將呼吸康復健康教育知識理論,日常護理,注意事項,康復訓練小視頻等發放到患者手中。建立我科的出院患者與家屬交流群,在患者出院后,通過微信交流群,向患者與家屬推出呼吸康復訓練指導小視頻、短文、圖片、知識問答題,同時患者與家屬通過交流群可提出疑問,我科呼吸康復專業人員及時解疑,加強護患溝通。
(3)4S呼吸康復訓練:①縮唇訓練。呼氣時,采取平緩而緩慢的呼氣發,嘴巴呈“O”型,腹部同呼氣時回縮。吸氣與呼氣時間比例為1:2或是1:3,采用深而緩慢的呼吸頻率(8~10次/min);復式呼吸即患者將手位于身體肋弓下面,呼吸時要將肩膀放松,鼻子吸入氣體同時將腹部挺起,并用雙手按壓隨著腹壁動作而上抬,呼氣時,腹壁收縮而下壓。②對于咳嗽、咳痰且粘稠的患者予以排痰干預。采用鄭氏多功能呼吸康復排痰閥,根據患者病情調節排痰閥壓力參數的大小(經紅色壓力有效吹出鍛煉效果最佳),在呼氣期間,通過震蕩波的剪切力促進痰液松解,利于痰液咳出,每吹五個呼吸次數,主動有效咳嗽兩下為一組,每次10組共50個呼吸次數,每天進行吹閥鍛煉2~3次。③全身鍛煉。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鄭氏臥位康復操訓練。拉伸坐起:患者手部位于床邊兩側并抓住,利用肘部力量牽拉上半身坐直,堅持5s,然后躺平,可反復訓練多次;橋式運動:患者采取仰臥位,將雙手自然放平于身體兩側,屈膝,雙足平放在床上,臀部用力抬離床面呈“橋狀”;空中踩車運動即患者采取平臥體位,雙手位于頭側,將腿抬高并緩慢交替做空中蹬自行車動作,保持上半身不動,直到患者感知疲憊為宜。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改良呼吸困難指數(mMRC)評分、6min步行距離(6MWD)、呼吸困難嚴重程度(采用CAT問卷)。慢性阻塞性肺疾?。╩MRC分級)評分表(2020年版)標準,依據患者氣短情況,判定活動情況所處等級(0~4級),其中4級為最輕微活動;共有10個評分標準,每個評分標準為1~5分。慢阻肺CAT評分問卷共有10個基礎評分標準,每個評分標準為1~5分。6MWD為在30m平直走廊里盡可能快的行走,記錄并測定。<150m,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m,輕度心功能不全。
兩組患者住院情況、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情況,包括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改良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標準:正常為60~100分,基本自理為41~59分,中度障礙為21~40分,重度障礙為≤20分。生活質量評分標準以QOL問卷為主,包括疼痛程度、食欲、精神評定內容。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管理問卷評分情況,由本研究中心自行擬定評定問卷,包括生活方式,服藥依從、自我檢測、求診意識四個評分條目,評分越高代表該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X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x±s)表示。當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mMRC評分、CAT問卷評分、6MWD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mMRC評分、CAT問卷評分、6MWD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干預后所需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花費費用均低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改良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管理問卷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自我管理問卷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生活方式、服藥依從、自我檢測、求診意識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現階段,慢性疾病患者需在系統化的康復評估后予以個性化治療。為有效提升改善、提升患者生理職能以及心理狀態,需主要從運動訓練、教育路徑以及行為改變等措施落實。督促患者加強自我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系統,增強患者運動強度和耐受力,提高其生活質量。呼吸康復是改善患者呼吸系統最有效的方式,并且已經被美國胸科學會(ATS)、歐洲呼吸學會(ERS)、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明確提出呼吸康復是慢阻肺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手段,與藥物治療地位相同等。在眾多的研究結果證明中,呼吸康復盡早的運用到各種呼吸慢性疾病患者或是危重癥患者中,都能夠有效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相關疾病的發生率。本研究顯示,研究組干預后通過4S呼吸康復訓練,患者練習呼吸操、腹式呼吸、縮唇呼吸,有效吸入氧含量高的氣體,排除CO2,改善胸廓和肺組織、膈肌的順應性和肺血液循環,加快肺部及支氣管局部炎癥的吸收,改善修復肺組織,強呼吸肌運動功能,通過使用多功能呼吸康復排痰閥,震蕩松解氣道分泌物,排出痰液及改善患者的mMRC評分、CAT問卷評分、6MWD情況,需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花費費用均低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改良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研究組干預后的生活方式、服藥依從、自我檢測、求診意識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4S呼吸康復模式聯合“二維碼”視頻宣具有眾多優勢:有效加強患者的對相關疾病的預防以及診治,提高患者的身體免疫力以及抵抗力,提高患者住院期間的活動能力,縮短住院時間,使患者出院時功能獨立性更強。同時呼吸康復??谱o士教育科內醫員人員轉變之前的傳統觀念,以此來提高醫護的工作水平以及工作技巧等,樹立醫院良好形象,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拉近兩者之間距離。
綜上所述,針對接受無創呼吸機治療的慢性氣道疾病患者患者的干預過程中,采用4S呼吸康復模式聯合“二維碼”視頻宣具有顯著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