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豪浩
編者按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今秋開學起開始執行。新版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在育人觀念、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標準、學習方式變革和課程實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新學年伊始,我們聚焦《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上一期我們對新版課程方案和語文、數學、英語課程標準進行解讀。本期我們繼續約請專家學者和一線名師,對新版勞動、道德與法治、物理課程標準進行深入解讀,并結合一線教學實踐提出建議,以幫助廣大教師深刻理解、把握其內涵要點,創造性地開展課程實踐。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規定,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并要求今年秋季學期在中小學獨立開設勞動課。與此同時,《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勞動課標)向社會公布。如何深刻認識勞動課標?如何依托勞動課標落實勞動教育?筆者從如何看待、如何對標兩個方面嘗試對勞動課標進行解讀。
一、如何看待勞動課標
勞動課標明確了勞動課程需要培養的四大核心素養,形成了與勞動素養適配的課程目標體系,構建了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的內容結構,明確了各學段勞動素養要求,倡導“做中學”“學中做”,提出了可操作的課程實施要求與建議,是迄今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勞動課程最貼切、最具學理性的概括。勞動課標中的內容要點及許多新觀點、新舉措,需要我們從建設的角度、以聯系的觀點科學看待。
(一)從建設的角度看勞動課標
勞動課標的發布是對我國勞動教育傳統的守正創新。站在時間維度,勞動課標連接了歷史與未來,注重勞動教育的傳承性與時代性;站在空間維度,勞動課標兼具了勞動教育的本土性與國際性。
勞動課標的發布是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課程化部署。勞動課標從勞動課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勞動素養要求、課程實施等方面做出了系統化、一體化、標準化的課程安排。
勞動課標的發布是對勞動教育存在問題的系統解決。勞動課標正視目前中小學勞動教育面臨的困境,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勞動教育的課程化建設,形成了系統、科學的問題解決方案。
(二)以聯系的觀點看勞動課標
聯系歷史與現實,勞動課標絕非突然出現。它不僅是對我國勞動教育百年核心議題的接續,也是對近十年中小學勞動教育浪潮的持續加強,更是對目前勞動教育存在問題的課程化解決方案。
聯系相關文件,對勞動課標不能孤立看待。它與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一脈相承,逐步推進,不斷聚焦。
聯系剛性與彈性,勞動課標不是唯一答案。在中小學獨立開設勞動課,體現了國家必修課程的剛性。除此之外,還有學科滲透勞動教育、課外校外勞動實踐活動、勞動文化三條勞動教育途徑,體現了勞動教育在實施上的彈性。
(三)勞動課標的時代價值
勞動課標是宣示命名。這門課程不再叫作“勞動與技術”,從此這門課程的名稱就是勞動。
勞動課標是價值導向。勞動課標引領我們深入思考通過中小學勞動課程“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評”等問題,以期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命題。
勞動課標是實施依據。勞動課標要求各地各校以《意見》《綱要》《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為依據,通過課程建設、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逐步讓勞動教育強起來。
勞動課標是實踐指南。勞動課標指導教師科學設計勞動活動方案,堅持育人導向,聚焦勞動素養培育,注重學段梯度,突出實踐屬性,強化項目化實施,強調綜合化開展。
二、如何與勞動課標對標
勞動課標言簡意賅地點明了課程的實踐性本質和課程實施的基本要求,對于如何實施義務教育勞動課程,具有明確的問題導向價值和理念澄清價值。其中,勞動課標為6個關鍵問題給出了注解。
(一)素養與技能
過去一段時間,有關勞動的課程載體多是“勞動與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學生認知性學習活動與實踐性勞動活動失衡,技能教育的傾向較為嚴重。在此背景下,勞動教育面臨一個核心議題:素養達成與技能學習之間如何實現同頻共振。
勞動課標中有如下表述:義務教育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這為回答此問題提供了總體思路。
(二)項目與課程
一些學校和地區以簡單的勞動項目代表勞動課程,明顯缺乏課程標準指引,學段鏈條沒有形成,內在知識邏輯紊亂,大中小學階段性、連貫性和進階性體現得不夠充分,存在“中小學勞動教育混同化,中學勞動教育小學化”的“補課”傾向。“如何建構中小學一體化的勞動課程”成為一個焦點問題。
審讀勞動課標會發現,與四大勞動核心素養適配的課程目標體系,以及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構建形成的10個任務群,將青少年在校期間的勞動實踐性學習貫穿起來,提供了由主題課程、階梯課程、復合課程等構成的立體化、系統化的勞動課程設置方案。
(三)學習場與實踐場
勞動教育具有顯著的實踐性。在班級授課制下,許多教師已經習慣于在課堂上進行教學。但目前看來,教室似乎已經不是勞動課的最佳地點。那么,“勞動的課程化進程中,勞動教育如何真實發生”就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勞動課標中對于“勞動場域”的界定及從“注重真實性”“凸顯教育性”“體現開放性”進行的情境創設指導,為解決該問題提供了勞動實踐基地、工作坊、職業院校技術場所等思路。
(四)體驗與實踐
多數學校在組織開展勞動主題活動時,由于學生參與勞動的次數少、時間短、參與感低,缺乏深度體驗,導致勞動育人功能弱化。上述現象可概括為一個重要問題:如何把握不同年齡階段勞動的強度、難度和頻度?
“注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避免單一、機械的勞動技能訓練,避免簡單的勞動知識講解,避免缺少實踐、過于泛化的考察探究。”勞動課標中的這段表述強調了勞動實踐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細節。
(五)老師與師傅
一直以來,不少教師在課堂上習慣于扮演滔滔不絕的知識傳播者角色。在新時代的勞動課上,教師的角色定位是老師還是師傅?教師在勞動課中究竟應扮演什么角色?
“在設計項目時,教師要對項目操作的主要方法加以提煉”“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實踐時可能遇到的困難、陷入的誤區及存在的安全隱患,并做出示范和指導,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確保勞動項目的順利實施和勞動課程目標的實現”等關鍵表述,為廣大中小學勞動教師解答了心中困惑。
(六)實踐活動與勞動周
目前學校多以項目式推進勞動實踐活動,包括勞動周。由于勞動周每學期僅有1次,時間短,往往只停留在體驗層面,缺乏內容價值的深入挖掘;各個項目缺乏銜接性,碎片化特點較突出;缺少后續的反思探究,勞動教育會隨著活動結束而突然“休克”。如何讓勞動實踐活動不止于“體驗”,是一個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勞動周課程是勞動課程的縮影。勞動課標中對于勞動周“勞動任務序列化、勞動任務綜合化、勞動任務科學化、任務形態多樣化”等指導建議無疑為課外校外實踐活動的優化指明了方向。
新課標背景下中小學勞動教育怎么實施?目前看來,勞動課程實施還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如勞動教育的價值觀轉化、勞動教育的課程化建設、課型樣態的規范化發展、師資隊伍的整體建設等。以系列文件為綱,樹立深刻的勞動觀,以課程標準為標,建立科學的課程觀將是重要之舉。另外,勞動教育需要各方協同,久久為功,代代相繼,任重道遠。
(作者系中國教育學會勞動教育分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勞動教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發展中心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河南省中小學勞動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