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棟


她是“最美洛陽人”,自稱“牡丹癡”,被業內人士譽為牡丹“活字典”。在她心目中,最美的事業是與牡丹為伴做科研,最美的心情是看到培育的牡丹新品種在春風中綻放。她癡心研究牡丹30余載,孜孜不倦培育新品種,掌握的反季節催化技術堪稱絕技,她滿腔熱情弘揚牡丹文化,講好洛陽牡丹故事,為牡丹產業插上科技翅膀,使國花添錦繡,讓花王更芬芳。她就是洛陽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牡丹專家劉改秀研究員。
成為“活字典”,她30年如一日收集種質資源
“姑娘家喜歡花,你就去花卉組吧!”1990年7月,劉改秀從農校畢業后到國家牡丹園工作,因為領導的一句話,與牡丹結下了不解緣。從此她嗅著花香,與牡丹花共成長,做了終生伴兒。
當時園中只有360多個品種,為了豐富牡丹的種質資源,劉改秀開始了費時費力的引種工作,她不顧條件艱苦,克服暈車困難,先后奔赴湖南、浙江、江蘇、四川等地搜集和引進牡丹品種300多個。 1992年7月,她管理的園區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洛陽國家牡丹基因庫”,是國內首家牡丹基因庫。冬去春來,劉改秀像燕子一樣不停地進行著搜尋引種工作,為洛陽“銜來”一枝枝牡丹,至2003年,園區牡丹種質資源達1365個,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國家牡丹園”,是全國唯一以花卉命名的專類園。通過她的努力,為洛陽爭取的這些國家級稱號,夯實了洛陽牡丹在全國的地位基礎。
引進來的牡丹品種,她視如珍寶,像照顧年幼的孩子一樣,給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灣”,哪怕某些牡丹品種不開花、沒有經濟價值,劉改秀也愿意一生呵護他們。她幾乎一年四季天天“泡”在牡丹地里,拿著牡丹圖譜到處轉悠,給他們一株株掛標簽。別人坐在樹蔭下休息,她頭戴草帽,不懼烈日,汗流浹背地識別品種,制作牡丹物候期卡數千張,拍攝照片近萬張。久而久之,劉改秀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洛陽牡丹的9大色系、10種花型她爛熟于心,一眼就能準確辨認900多個牡丹品種,簡直就是一本牡丹“活字典”。“認牡丹和認人一樣,也有高低胖瘦之分。花形、花色、葉子、株形、絨毛、根系,這些細微的差別都不能放過。”劉改秀特別自信地說道。
喜歡“花開滿園”,她30年如一日執著育種科研
有了種質資源,培育更多的牡丹品種、豐富日益增長的觀賞生產需求成為劉改秀的“心心所念”。雜交育種既辛苦又緊張,采集花粉、套袋、“母本”去雄、晾粉、散粉、授粉……每一步都不容許出現任何差錯。
隨著研究的深入,劉改秀發現牡丹花期短、花色少等問題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決定利用遠緣雜交開展定向育種的工作。為了延長牡丹花期,培育目前國內沒有的橙色牡丹,她利用芍藥花期晚的優勢,將牡丹和芍藥進行雜交,通過不懈努力,孕育出金閣迎夏、黃焰、黃蝶和橙色年華等4個“混血寶寶”,均具有花色稀有、花期較晚等優點。其中金閣迎夏是特晚開牡丹品種,自然花期為5月11日至18日,推廣種植后,可將牡丹整體花期延長至5月中下旬。橙色年華初開至盛開呈漸變橙色,填補了國內牡丹花色空白,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使中國在牡丹品種群間定向雜交育種方面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此外,她攻克了秋賞牡丹品種培育的技術難題,使牡丹深秋時節也可以觀賞,秋韻(粉色)、和平秋色(黃色)、秋歌燕舞(白色)、春花秋夢(紅色)四個品種“不愛暖春愛清秋”。“采得百花成蜜后,為它辛苦為它甜”,育種這個“甜蜜的事業”,她一干就是30多年,共培育新品種23個。
做到“花開花落遂人愿”,她30年如一日科技攻關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描繪的就是唐代游人爭相欣賞牡丹的盛況。但牡丹的花期短,每年的牡丹文化節,有些游客來晚了,只能帶著遺憾離開。為滿足國內外游客四季賞牡丹的需求,劉改秀決心向這一難題發起挑戰,她潛心研究牡丹催花技術,讓牡丹能在規定的時間開花,她的目標是打造永不落幕的牡丹文化節,讓一年365天每天都有牡丹可看。
有目標就有動力。她參與的“牡丹周年開花”項目完成,建立了牡丹優良品種“洛陽紅”促成栽培時間與積溫、日均溫回歸方程,使我國成為繼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此項技術的國家。經過3年的籌備,她全力促成建設了國內第一家牡丹四季展覽館,彌補了遠道而來、錯過花期的游客的遺憾。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牡丹的人工栽培技術不斷進步,洛陽牡丹花期已由“花開花落二十日”變成“花開遂人愿”。
2011年7月,她的“一種牡丹抑制栽培冷藏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14年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獲4枚金獎、11枚銀獎、8枚銅獎;2016年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獲92項大獎;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獲70項大獎……憑借成熟的反季節催花技術,劉改秀帶隊參加了數不清的花事活動,并屢獲殊榮。念茲在茲,她用行動助推洛陽牡丹走遍全國、走向世界。
牢記“創新落到產業上”,她30年如一日服務產業發展
作為一名在牡丹科研方面成績突出的專家,劉改秀惦記的不只是試驗室和田間,她始終秉持“科研只有提升產業,才能實現其價值”的理念,積極轉化科研成果服務產業發展。每年除了科研,她一直奔忙在牡丹田間,為企業解難題、供技術、促發展。受洛陽牡丹產業發展的吸引,北京強佑集團來洛深耕油用牡丹產業,劉改秀順理成章當起了“首席科技服務官”。十年間,她一次次到基地指導,幫助企業拓展出牡丹芍藥鮮切花、牡丹深加工等“風口產業”,使牡丹之花在田間綻放成為“致富之花”。為了更好地破解牡丹產業發展中種苗培育難的問題,她圍繞制約牡丹研究領域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牡丹組培技術,帶領團隊開展品種選擇、生根技術、培養基配方以及防止組培苗根的玻璃化、褐化等關鍵技術環節的研究,在打造牡丹生物技術新高地上邁出了新步伐。她一心所想的是這些研究成果能早日走向廣闊田間,為牡丹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實現她一生對牡丹深深的眷戀。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投身牡丹事,信念愈發堅。30年來,劉改秀走出了一條以信念立基、以汗水鋪路、以時間積累、以實踐證明的探索之路。30年來,她用一切行動踐行著“唯實、求真、奉獻、淡泊”的科學家精神,這是她成功的秘籍,更是她一往無前的人生格言。“誰非過客,花是主人”是她的微信簽名。擇牡丹一業,鐘牡丹一生,她是永遠的“愛花人”“育花人”。她用一生和牡丹同行,用一個個科技成果實現了“壯觀人間春世界”。面向未來,劉改秀表示,將投入全部身心奮力拼搏,高質量打造“牡丹科技創新高地”,育出“洛陽牡丹新品”,講好“洛陽牡丹故事”,推廣“洛陽牡丹科技”。為了這一切,她滿懷信心,她無怨無悔!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