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喚思教育著眼于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學生能夠感受和參與的社會生活出發,通過教師的階梯式引導,喚起學生的“思”,啟發學生的“悟”,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激活學生絢麗多彩的生命,讓學生得到滿滿的獲得感。在喚思教育的影響下,筆者發現不管哪種教學模式都離不開學生的“思”,學生在觀中思、聽中思、說中思、讀中思、寫中思、活動中思。按照程度不同,我們可以把“思”分為思考、思維、思想。思考是認識的起點,思維是認識方法和過程,思想是認識的成果。作為思政教師,我們要喚起學生的“思”,顯然不能是淺層的、停滯的、庸俗的“思”,而是深度的、發展的、向善的“思”。合作學習是相對于學生獨自學習而言的,由兩人及以上圍繞特定教學任務,開展溝通交流協作的一種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在議題式教學、體驗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等教學模式中普遍存在,是教師開展生生互動的常見方式。如何通過合作學習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創新思維和向善思想呢?基于喚思教育視角,筆者運用卡干結構合作學習法,采用“問題鏈—配對—分享”的模式加以說明。
一、巧設問題鏈引發深度思考
問題鏈是基于真實情境設置的一系列問題,是開展合作學習的前提。為引發學生真實、深度的思考必須設置合理的問題鏈,讓學生不僅理解陳述性知識,也熟悉程序性知識,從而全方位掌握知識;不僅從情境角度思考,也從自身角度思考,從而多角度思考問題;不僅培養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也培養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從而充分提升核心素養。
1. 找準學生興奮點
是否找準學生的興奮點是設置問題鏈成敗的關鍵。立足于學生興奮點設置的問題鏈,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引發深度的思考。如果沒有精準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合作學習后續環節將形同虛設,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找準學生興奮點需要做到:基于學生認知規律,不宜設置對學生來說過難或者太易的問題鏈,而應該設置學生經過深度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鏈;符合邏輯順序,不宜設置先難后易的問題鏈,而應該設置難度逐層加深的問題鏈;激發學生的興趣,不宜設置偏難怪冷的問題鏈,而應該設置學生樂于解決的問題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宜設置目標不明確的問題鏈,而應該設置能力提升明確化和可視化的問題鏈。
學習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第五課《社會歷史的主體》,和學生們一起了解關于人民群眾基礎知識后,筆者設計了一個問題鏈:(1)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吃瓜群眾”這個詞,它和課本上的人民群眾有什么區別?(2)你是如何評論社會上出現“吃瓜群眾”這種現象的?(3)面對社會熱點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
從實際教學效果看,該問題鏈把課本知識和社會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找準了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眼前一亮,引發了學生深度的思考。
2. 安排充分的時間
作為思政教師,我們必須清楚一個事實:學生真實、深度的思考并非易事,而是一個過程,需要充分的時間。這一點容易被某些教師忽略,他們只是基于教學進度、課本內容、課堂容量確定思考時間,并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這就導致問題鏈形式化、淺顯化、隨意化,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失去興趣。
教師在設置問題鏈時,要根據每個班級的實際情況,多次模擬學生思考過程,初步安排個性化的時間,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思考時間比預估時間短,可以提前進入下一個環節;如果學生需要更進一步思考,教師要適當延長時間。
二、科學配對創新學生思維
配對是學生對問題鏈獨立深入思考后,進行分工合作的環節。配對是合作學習的關鍵環節??茖W的、充滿挑戰和新鮮感的配對,學生將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思維得到創新和升華。反之,隨意的、呆板的、固化的配對,會導致分工粗糙化、形式單調化、參與少數化等問題,學生思維得不到創新。
1. 分工明確,輪流承擔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睕]有明確分工的合作是低效的、無用的。筆者看到有些課堂學生討論表面上看熱熱鬧鬧,但其實學生只是在表演,有效思維活動少,談不上獲得新的思維。
要創新學生思維,必須進行明確的分工。筆者開展合作學習時,借鑒卡干結構合作學習法,一般情況下把四位學生組合在一起,形成學習小組,盡量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分組之后進行分工,至少需要主持人、記錄員、計時員、展示員、觀察員等角色。這些合作角色,可以由教師承擔一部分,也可以由學生身兼數職,根據每個班的實際情況確定。
科學配對創新學生思維,關鍵在于不能讓學生長期承擔同一種任務。如果學生長期承擔同一種角色,學生只能強化原有的體驗和思維,思維沒有獲得實質的進步。合作學習的角色應該由學生輪流承擔,才能獲得不同任務賦予的體驗和思維,素養和能力也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2. 密切配合,通力合作
學習小組要在接下來的分享環節表現出色,就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密切配合,通力合作。這種行動的動力來自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全班學生的認可,而不來自教師顯性的、生硬的要求。學生能獲得更大滿足感,更能喚起學生新的思維。
在配對的過程中,不同角色的任務不同:主持人要熟悉各種合作學習模式的流程,并及時發布指令;表達觀點的同學要深入思考問題鏈中的問題,組織好語言并清晰表達出來;記錄員要關注表達觀點的同學,用概括性的語言及時做好記錄;計時員要熟悉各環節時間,并按時提醒組員開始和結束;展示員要看懂記錄員記錄的內容,并用全班同學樂于接受的方式展示出來。
每位學生要有大局觀,樹立全局意識,在承擔本角色任務的同時,不斷學習本組其他學生的長處,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形成新的思維。
三、樂于分享積淀向善思想
蕭伯納曾說:“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多于兩種思想?!狈窒硎峭ㄟ^小組成員向全班展示小組成果,匯集集體的智慧,為解決同一個問題共同努力。分享是利他的、充滿善意的行為,是向善的表現。在分享的過程中,要不斷積淀學生向善的思想,這種思想不僅讓學生終身受益,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級風氣。
1. 貢獻小組智慧
貢獻小組智慧是分享環節的主要內容。展示員要在限定的時間內,把小組成員經過深入思考獲得的獨特見解,用精煉、準確的語言無私地在全班呈現出來,只有內心充滿善意的學生才會這樣做。那些缺乏集體意識、不愿意分享的學生,在合作學習這個充滿善意的大家庭也會慢慢改變。
通過分享這個環節,給學生表達善意提供重要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共享小組的智慧表達對他人、對集體、也是對自己的善意,并帶動周圍的人,逐漸形成班集體向善的氛圍,推動班級的團結進步。
2. 展示良好形象
良好形象是得到全班學生認可的重要條件。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有向善的內心很重要,但如果表達時面無表情、目光呆滯、說話有氣無力,是很難得到認可的。只有挺直腰桿、面向同學、面帶微笑、充滿自信、發音準確、語調輕重有度、搭配合適的肢體語言,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筆者在進行這個環節時,把形象作為衡量小組分享成效的重要指標,所以學生都很重視自己的外在表現。
經過多次分享,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不僅在課堂上,也在日常生活中把向善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心靈美、語言美、神態美、動作美的人,讓素養教育真實發生。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一般規劃課題“基于卡干結構法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設計與實踐的研究”(課題編號:2021YQJK294)、深圳市教育科學2021年度規劃重點資助課題“‘喚思教育提升‘大思政課實效性研究”(課題編號:zdzz21019)、廣東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2021年專項課題“‘喚思教育提升鑄魂育人的實踐反思及經驗推廣研究”(課題編號:GDSP-2021-H0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