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錦芳
教師教學效能感是教師職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屬性,它影響著教師對自身教學能力的認知,并與學生的學業成績密切相關。在人工智能促進教育發展的背景下,關注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提升,意義深遠。
一、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含義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是指“相信自己能夠通過組織和執行來應對潛在情況所需的行動方針的能力預期”。該概念提出后,陸續被研究者引入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以及社會學等人文社科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相當多。
教師教學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學領域的運用,是指“教師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對學生學習產生積極影響的信念”。俞國良等(1995)在吉布森(1984)和阿什頓(1985)的研究基礎上,較早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驗證了教師教學效能感的結構內容,即教師教學效能感包括個人教學效能感(教師對教育價值的認識)與一般教育效能感(教師對自己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改變的能力評價)兩個維度。
二、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教學效能感高的教師能夠自覺、主動地提升自身職業素養,促進專業成長,從而更有利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發現,教師自身、學校和社會是影響教師教學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教師自身。教師只有學好了專業知識、心理學和教育學等知識技能,走上教師崗位才能有勝任教師職業的能力信念。而教師自身以往教育教學的成功或失敗體驗,影響其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堅持與否,也影響其對教育教學策略的選擇,還影響教師的生理狀態和情緒(如情感焦慮、壓力等)。此外,教師的性別、所教學科、教齡等對教學效能感也有重要影響。如在語言教學上,女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普遍高于男教師。
學校因素。學校各方面環境等因素會顯著影響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學校環境中的管理風格、文化氛圍、組織架構、組織情緒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教師自我效能感。柴南·莫蘭和霍伊(2001)的調查發現,學校提供的支持性資源和管理實踐影響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效能感。辛濤、申繼亮和林崇德(1994)針對北京市190名中小學教師的調查顯示,工作發展條件、學校支持系統和制度完整性對教師一般教學效能感有積極影響;學校風氣、師生關系等因素對教師個人教學效能感影響顯著。因此,學校是教師成長的沃土。
社會因素。教育是民族最偉大的生存法則。古語有云:“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出自《漢書·董仲舒傳》)。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任何一個國家或政府如果能夠尊師重教,特別是讓教師有獲得感且幸福體驗更加深刻時,才能提高教師職業的發展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與此同時,帶來的是整個國家的公民道德素養的不斷提升。
三、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調整認知,正確看待職業。職業價值觀是職業定位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要始終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腳踏實地,志存高遠,提升道德修為,爭做新時代的“大先生”。“紙上得來終覺淺”,要力學篤行,躬行實踐,努力鉆研教材教法,扎實練好教書育人的基本功。
加強培訓,提高專業素質。教學效能感是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教師要熟知“木桶定律”,清晰認識到自身能力的短板,積極主動學習,如通過參加教學競賽、網絡研修、行動研究等,做到教研與培訓有機結合,不斷擴大知識面,練就過硬本領,提高實踐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學會嘗試使用新方法、新策略和新技術,解決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積累經驗,并定期撰寫教學反思。
構建和諧人際關系,提升幸福指數。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上下級關系和諧、同事關系融洽,既能夠增強教師生活的安全感,還有助于彼此間交流教學經驗,促進教學水平提升。誠如《禮記·學記》所言:“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促進師生心理相容,師生互動過程中,學生信任教師,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教師教學熱情高、勁頭足、效果好,其職業幸福感也會更強烈。
重視教師職業,營造良好環境氛圍。培養新時代的“大先生”,就必須高度重視教師職業發展,暢通教師職業發展通道。一是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讓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地位和聲望。二是要建立健全分層分類、階梯式教師發展體系,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另外,學校要為教師安心從教創造良好環境,保障教師能夠全身心投入教書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