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教育是博物館的一項重要社會功能,開展教育活動須緊密圍繞展覽主題與展示目的。目前,在我國自然類博物館的展覽陳列中,有關自然與藝術的展品較少,以自然與藝術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更少。文章以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瑰寶——全球琥珀珍品展”為例,分析自然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教育活動開展思路,以期通過開展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和多元性的教育活動,詮釋藝術背后人與自然的和諧精神。
關鍵詞:自然科學;藝術;展覽;博物館;教育活動;琥珀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0-00-03
0 引言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承擔著社會教育、宣傳科學文化知識、推廣優秀文化和最新技術、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等職能[1-2]。近年來,隨著博物館體系的改造升級,場館資源逐漸整合,各類型的展覽也進行了創新開發,每年舉辦的主題展覽不計其數。
由于我國目前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收藏、研究和展示自然藝術相關展品較少,開展自然與藝術結合的相關教育活動就更少,能夠學習參考的實例仍然較少,可能影響開展自然科學與藝術展覽的教育活動水平。
綜上,本文試圖分析自然科學與藝術結合展覽的相關教育活動開展思路,以期通過開展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和多元性的教育活動,豐富觀眾相關藝術與科學的基本知識,詮釋藝術背后人與自然的和諧精神。
1 分析展覽目的,找準展覽重點
1.1 重要性與必要性
博物館教育是博物館一項重要的社會功能,主要依靠博物館展區陳列物品和館藏標本等實物資源開展有關教育活動[3]。教育活動是展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教育活動須緊密圍繞展覽主題與展示目的,將展品與博物館其他相關教育資源整合,契合受眾需求,找準展覽重點,進一步融合博物館各項展示教育資源,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指導,消除原本填鴨式教育帶來的弊端,讓觀眾不只是停留在信息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展品內涵[4]。在實際操作時靈活地采取各種教育活動實施方式,吸引觀眾目光,激發觀眾的探究欲望,提升觀眾自主探索能力,提高觀眾的自然科學素養,推動觀眾自然科學思維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1.2 開展實例簡介與分析
目前,我國自然科技類博物館收藏、研究和展示琥珀這種有機寶石標本較少,“自然瑰寶——全球琥珀珍品展”面向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普及介紹全世界范圍內琥珀的形成過程、種類、分布等基礎科學知識。該展覽還展示從幾億年前到幾千萬年前各種動物和植物的有機標本,講述人從琥珀中汲取到的大自然互補共生的精神。
結合“自然瑰寶——全球琥珀珍品展”,開展“新年生肖虎·琥珀藝術文化”和“云逛琥珀珍品展”等具體教育活動。
1.2.1 “新年生肖虎·琥珀藝術文化”教育活動
結合當年為生肖虎年和本次展覽重點開展對應的教育活動,首先帶領觀眾進入展區,引入古代琥珀的命名文化。由于科學技術的限制,漢代人認為琥珀是自然界老虎這種生物死后的精魂沉入地下化成,稱琥珀為“虎魄”,然后從自然科學的角度重新闡釋琥珀的真實生成過程和原理,讓觀眾得到科學性的解答。
另外結合展示重點和目的,選取多件展覽重點展示琥珀標本和琥珀藝術品,讓觀眾了解演進了近萬年的琥珀文化,其中包括琥珀的佛教文化、中醫文化、裝飾文化、精神文化等,讓觀眾通過教育活動了解琥珀藝術文化背后的奇特故事,理解人類與自然界琥珀的關系。
1.2.2 “云逛琥珀珍品展”系列教育活動
“云逛琥珀珍品展”系列包括“琥珀展攻略”“琥珀·時空微膠囊”“全球琥珀重要產地”等教育活動(受疫情的影響,該系列教育活動采用錄制短視頻的形式與觀眾見面)。這些活動圍繞珍品展重點,內容從琥珀埋藏、質變、搬運等化石形成與變化的角度,展現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琥珀的形成機制,再從認識遠古生物物種的角度,通過動畫形式展示琥珀所代表的生態多樣性及環境演變等信息,從藝術的角度闡釋琥珀的美學特征及琥珀在美化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本系列教育活動選取不同主題,結合各展區重點展示標本,融合自然博物館各項展示教育資源,讓觀眾通過跨屏互動的形式參與教育活動。
2 結合自然知識,豐富教育活動
2.1 重要性與必要性
博物館是面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活動基地,應充分利用場館各項教育資源,搭建體驗與交流、學習與發展的多元化平臺[5]。教育活動是展示教育的外延,以往教育活動常以課程的形式出現。如今,教育活動也須提升科學性和趣味性,才能更加吸引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的注意力。
突破傳統教育活動形式,使博物館展示教育活動以創新、多媒體融合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尤為重要。跳出以往固定思維模式,將教育活動內容與自然科學知識相融合時,一方面須緊貼展示實物,科學審核展品的介紹,防止出現科學性錯誤;另一方面須結合實際進行展陳設計,注意教育活動之間的相關性和連續性。在開展自然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教育活動時,要將創新與動手實踐相結合,豐富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最終呈現“多知識、多趣味、多互動性和多體驗”的教育活動。
2.2 開展實例簡介與分析
結合“自然瑰寶——全球琥珀珍品展”,開展“自制‘琥珀”和“解讀琥珀中的‘遠古旅客”等具體教育活動。
2.2.1 “自制‘琥珀”教育活動
“自然瑰寶——全球琥珀珍品展”中展示的琥珀標本精美且時間久遠,非常難得,觀眾對這類標本的形成過程比較感興趣,由此開展了“自制‘琥珀”教育活動。在這項教育活動中,以介紹琥珀在自然環境中的形成過程和所需條件為開端,著重指出需要漫長的自然之力來形成,而水晶膠的制作原理和天然琥珀的形成非常相似,且制作較為簡單,成品美觀且透明,從而引出本次教育活動的重點——自制“琥珀”,在教育活動中讓觀眾直接動手參與制作水晶膠,使觀眾能夠直觀感受到琥珀的形成過程。
觀眾在參與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學習到相關自然科學知識,還能得到動手參與藝術品制作的機會,加深對自然科學的認知和對藝術的理解。后續教育活動還將水晶膠的制作過程錄制、編輯成視頻發布在相關短視頻平臺,讓熱愛自然的觀眾在家也能輕松擁有屬于自己的“琥珀”。
2.2.2 “解讀琥珀中的‘遠古旅客”教育活動
由于琥珀的性質特殊,可以將過去一瞬間定格,能完整地記錄這一時刻的多重信息,使之成為人類穿越時空閱覽遙遠年代的“時空之窗”。在這項教育活動中,從現場擇取展示標本,講解當今研究琥珀所用的技術;利用現場擺放的顯微鏡向觀眾展示如何使用現有器材觀察琥珀中動物的身體結構、微細結構、動物行為等;以“對話”的方式,闡釋琥珀藝術和科學研究的新方向、新成果,引導參觀者認識和理解科學研究與技術的關系;結合現代研究手段,讓觀眾參與其中,了解遠古生物的物種、生態多樣性及環境演變、行為學等信息;引導參觀者暢想其他琥珀標本背后的自然科學故事。這項教育活動的開展讓觀眾認識到遠古的物種多樣性、生態多樣性,最終達到生動講解、現場互動的目的。
3 聯系生活實際,貼近觀眾生活
3.1 重要性與必要性
美育是一種以開展教育活動為中心,使內心與外界事物相聯系的過程。美育須從感性中獲得切實的親身體驗。在人才培養中,德育、美育和科學文化教育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著重要作用[6]。自然與藝術相結合的展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結合了美育與科學文化教育的一種形式,所以設計開展相關教育活動也是一次美育實踐[6]。
另外,展覽與藝術結合較為緊密,但與生活實際的距離較為疏遠。同時,選擇到博物館參觀游覽的部分觀眾還停留在“走馬觀花”階段,對于這部分觀眾而言,除了走走停停觀看展品和介紹之外,主要是拍照留影或只是把博物館當作一個社交場所[7]。針對這一現象,亟須提升觀眾的藝術鑒賞能力,吸引這部分觀眾參與到實際教育活動中,甚至投身展覽藝術再創作中。
在自然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展覽中,可以試圖通過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拉近自然藝術與觀眾實際生活的距離,增強展覽教育活動的藝術性、生活性和互動性。一方面將自然藝術通過直觀展示手法呈現在觀眾面前;另一方面與生活相結合,解決小部分問題,以滿足觀眾的生活需求,讓觀眾感受到科學的力量。
3.2 開展實例簡介與分析
結合“自然瑰寶——全球琥珀珍品展”,開展“體驗自然之美——琥珀鑒賞”“鑒別真假琥珀”等具體教育活動。
3.2.1 “體驗自然之美——琥珀鑒賞”教育活動
美育重視受眾的親身體驗,在策劃此項教育活動時,著重增加了觀眾親身體驗感受的活動。教育活動開場引入琥珀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點展示琥珀與人類日常生活的聯系。然后結合展覽布置,利用現場藝術裝飾,介紹琥珀所傳承的璀璨文化。依據觀眾興趣反饋,介紹藝術鑒賞相關知識,展示當下精美的琥珀飾品與藝術作品。結合展覽現場的實際情況,利用鏡面反射的方式,展示琥珀的佩戴之美,并邀請觀眾直接參與“試戴琥珀”,實現觀眾與展品的互動。
開展這項教育活動不僅激發了觀眾對琥珀藝術品的興趣,還能提高觀眾學習相關知識的積極性,增強觀眾參加教育活動時的愉悅體驗。在參加教育活動的同時,還能通過對相關知識、觀念、規范的創造性運用,積累審美經驗。
3.2.2 “鑒別真假琥珀”教育活動
由于琥珀與部分人工合成物或天然化合物的特性類似,在生活場景中不容易分辨,特此設計了“鑒別真假琥珀”教育活動。在線下,邀請部分觀眾鑒別天然琥珀和部分相似品(柯巴樹脂、松香、黃玻璃等),設計了靜電實驗、紫外線照射實驗、洗甲水實驗三個效果明顯的實驗,對上述物品進行鑒定。
在線上,對上述三個真假辨別實驗的原理作出科學解釋,錄制、剪輯成視頻發布在相關短視頻平臺,進行科學傳播。這些創新性的線上線下教育活動均能通過聯系展品與生活實際,解決觀眾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4 緊跟時代步伐,增加新媒體傳播
4.1 重要性與必要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的媒體傳播方式不斷出現,以最新科學技術手段為保障和支持,選擇更有效的教育活動傳播方式已成為必然[8]。同時受疫情的影響,館內線下觀眾人數有限,各類現場講解和教育活動開展也受到限制,而各種科普宣傳和科學教育活動相關視頻越來越受到觀眾青睞,越來越多的自然科學科普創作者加入視頻創作的賽道。此外,科普工作者也希望通過更多更廣的渠道、方式將手中“科普套餐”這一精神食糧傳遞給感興趣的觀眾。
4.2 開展實例簡介與分析
新時代背景下,將博物館的展品、科普知識、時事熱點和相關教育活動錄制成視頻,將相關影音資料通過設計編輯,上傳至各視頻創作平臺,也是當下十分流行的科學傳播方式。
結合“自然瑰寶——全球琥珀珍品展”,將“鑒別真假琥珀”“解讀琥珀中的‘遠古旅客”和“自制‘琥珀”等教育活動均錄制、編輯成視頻,在相關短視頻平臺發布。使用影視動畫等便于傳播的載體,可以解除藝術展覽場所的限制,拓寬傳播方式,使內容傳達更加快捷,閱覽更加方便,讓無法到達現場參觀的觀眾也能通過網絡獲得更多知識,能夠擴大受眾面,讓參觀博物館不再有遺憾。
5 結語
教育是博物館的使命,教育活動是評價博物館教育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針對自然科學與藝術展示相關的展覽,本文提出了幾點開展思路,以期突出各博物館的特色。設計開展更具開放性、靈活性和多元性的教育活動,詮釋藝術背后人與自然的和諧精神;借助博物館展覽教育活動的開展,提升觀眾的自然科學素養,豐富其藝術基礎知識儲備,創建更優質的學習、鑒賞等交流平臺,讓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擁有更多、更新的學習路徑。今后,將結合更多新傳播手段將各項展覽及相關教育活動展現在觀眾面前,讓博物館教育在新時代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張慧.打破館際壁壘 促進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聯動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J].戲劇之家,2020(21):206-207.
[2] 朱慧.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14-19.
[3] 李曉丹,程曉冬,黃文娟.基于建構主義的博物館教育活動芻議[J].中國博物館,2012(2):74-77.
[4] 王婷.博物館教育活動的課程化:以廣東省博物館自然類教育課程為例[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0(3):185-193.
[5] 王鑫.博物館作為中小學生社會主義教育培訓基地的意義[J].商情,2017(36):213-218.
[6] 戴銳.德育美育化之價值的多維尋思[J].教育科學研究,2008(10):51-54.
[7] 陳暢.藝術展覽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認知程度提升的探討[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9(19):235-236.
[8] 金靜.新媒體語境下的無錫紙馬再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2,35(1):23-26.
作者簡介:肖南燕(1991—),女,江西贛州人,碩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教育活動策劃與實施。
(楚雄師范學院 圖書館,云南 楚雄 6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