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化是現代化語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是民族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卡拉村的鳥籠編織產業是村寨的支柱性產業,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一些問題,如商品經濟效應帶來的文化符號失真、法律法規限制引起的產品價值變化、技藝和產品宣傳不到位、文化傳承人才缺乏等。文章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涵設計產品、加強政府宣傳、運用微傳播媒體培養長期的文化傳承人、鳥籠產業融入旅游業發展中等建議,以期為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和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鳥籠產業;民族手工藝;發展路徑;卡拉村
中圖分類號:TS959.2;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0-0-03
0 引言
我國各個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瑰麗的民族手工技藝,積淀了非常寶貴的財富,有著濃厚的民族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1]。要想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少數民族地區發揮優秀文化優勢、發展和優化民族產業勢在必行。
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民族文化資源已經成為民族地區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資本,發揮著物質資本與精神資本的雙重作用[2]。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轉化是一個將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資本的過程,是將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潛在優勢向現實優勢轉化的過程[3]。可見,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發展必須與現代化語境相結合,實現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2007年,卡拉村被命名為“鳥籠編制藝術之鄉”,其鳥籠制作技藝在2009年被列入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卡拉村利用鳥籠產業,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帶動了就業,并實現了全村整體脫貧。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探究卡拉村鳥籠產業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發展以及對鳥籠技藝的保護和傳承,都有著積極意義。
1 卡拉村鳥籠產業發展的文化及歷史條件
1.1 悠久的歷史底蘊
卡拉村有400多年的鳥籠編制歷史。首先,卡拉村林木資源豐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鳥兒提供了優良的棲息地,捕鳥、養鳥和斗鳥的習慣正是與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適應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而產生的,鳥籠的制作技藝也從中衍生出來。其次,卡拉村的苗族是丹寨苗族的分支,都是以鳥為圖騰,有著濃厚的崇鳥情結。
根據當地的一個傳說:苗族一戶人家有一個女兒,有一天化身成了一只鳥,父母想要把女兒帶回家,但是那只鳥不愿意飛進家門,然后大家就做了一個鳥籠,那只鳥飛進鳥籠之后,家人就提著那個鳥籠把她帶回了家。因此苗族人民愛鳥就像愛自己的兒女一樣。
1.2 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
丹寨縣是一個以苗族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的縣,融合了都柳江系和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點。除苗族之外,還居住著20余個其他的少數民族,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這些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文化,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丹寨縣有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1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有許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與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悠久。
1.3 優越的地理生態環境
鳥籠產業是卡拉村的支柱性產業,卡拉村每年要生產20多萬只鳥籠,制作鳥籠的原材料以竹子為主,這不僅要求竹子的產量要高,而且質量要好。過去卡拉村主要是取材于村寨周圍的竹林,現在主要取材于鄰近的榕江縣和三都縣。兩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且日照時間充足,為竹子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并且因為臨近丹寨縣,其運輸成本較低,交通便利,為卡拉村制作鳥籠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2 卡拉村鳥籠產業發展現狀
首先,卡拉村目前只有兩家從事鳥籠制作和銷售的專賣店,采取自產自銷的模式,主要銷售途徑是批發和零售,尤以批發為主。農閑時,其他農戶在家制作鳥籠,這些鳥籠要么由鳥籠專賣店收購,要么農戶自行出售給熟客。
其次,卡拉村鳥籠在發展初期,主要是家用或者是作為禮品。2016 年,卡拉村成立鳥籠協會,開始統一采購原材料,培訓和指導村民們編制鳥籠,打通銷售渠道,村民們編制好鳥籠后,由鳥籠協會統一回收和銷售,結算后進行利潤分成。但由于沒有專業的管理和統一的經營模式,并且缺乏資金保障和政策支持,鳥籠協會對卡拉村鳥籠產業發展的作用并不突出。目前,卡拉村制作鳥籠的手藝人多為老年人,只會制作普通的鳥籠,難以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從而阻礙了鳥籠產業的發展。
最后,鳥籠的基礎性作用就是養鳥,而養鳥的主要人群多為男性中老年人,因此,鳥籠的銷售對象也是以中老年男性為主。目前,卡拉村鳥籠產品逐步創新設計,發展到家居、裝飾等各個領域,開始推出相關的衍生產品,如燈罩、裝飾品、收納盒、茶杯、花器、平安符、鳥籠書架等產品,滿足了家居市場、花鳥市場、酒店民宿等消費群體的需求,不僅暢銷省內外,還遠銷國外,市場潛力巨大。
3 卡拉村鳥籠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商品經濟效應帶來的文化符號失真
卡拉村鳥籠制作技藝之所以能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因為它反映了當地村民在特定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中的生活方式。近年來,隨著貴州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開發和利用也逐漸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核心。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本土文化遇上強勢的現代文化或者“他”文化,導致游客凝視下的旅游文化產品開發多依附于市場需求。為了迎合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卡拉鳥籠雕刻的圖騰不再僅以苗族的文化圖騰為主,而是加入了許多其他的文化符號元素,這導致卡拉鳥籠產品出現文化符號失真的現象。
3.2 法律法規限制引起的產品價值變化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推出,野生鳥類的保護、馴養繁殖和觀賞等有關活動都受到了限制,許多野生鳥類被列入了國家動物保護名錄,這大大減少了養鳥的人數,從而削弱了鳥籠的基礎性作用,鳥籠的需求量也在逐步減少。因此,鳥籠產業需要創新,設計出可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和消費群體需求的工藝品,同時也要保持鳥籠技藝的民族特色。要想提高鳥籠產品的實用價值,就必須對產品進行創新,以滿足現代社會和消費群體的需求。
3.3 技藝和產品宣傳不到位
卡拉村的村民世代在村里做鳥籠,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鳥籠技藝,過去由于交通不便且宣傳方式有限,因此知名度不高。在國務院提出精準扶貧政策后,貴州丹寨縣政府開始打造“鳥籠經濟”,利用卡拉村鳥籠文化和技藝鼓勵發展鄉村旅游業,吸引一些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鳥籠技藝的知名度。但是,由于卡拉村鳥籠的傳播和宣傳以新聞報道和游客的個人分享記錄為主,其點擊率和閱讀量并不高,傳承者不太了解新媒體,宣傳效果并不理想。
3.4 缺乏文化傳承人
鳥籠技藝的傳承最初僅限于卡拉村。受現代化的影響,許多村民為了維持生計選擇外出務工,繼承該項技藝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能制作復雜精致的鳥籠的手藝人更是寥寥無幾。學習制作鳥籠要想出師,就要長期投入時間,這種高投入慢產出的方式使許多人望而卻步。
隨著旅游開發,大量游客擁入村寨,開始接觸和參與到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中,但游客也只是短暫地嘗試和體驗,愿意長期學習和傳承卡拉村鳥籠制作技藝的人少之又少。這種狀況下,鳥籠技藝的傳承面臨很大的困境。
4 卡拉村鳥籠產業發展與創新路徑
4.1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涵設計產品
“貴州少數民族工藝品不僅表現了形式上的美感,而且體現了貴州少數民族人民崇尚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態度,是歷史和現實的記錄。”[4]通過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充分展現其文化內涵,使其擁有更好的生存空間,是民族文化實現活態傳承的重要途徑。
制作鳥籠需要制作者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制作精品鳥籠更是要充分運用雕刻、蠟染、刺繡、書法、繪畫等元素,將“純手工+民族特色元素+現代生活需求”相結合,不僅提升了其藝術性、實用價值以及收藏價值,還能更好地保留民族特色和傳承民族文化。“在當前同質化現象日益普遍的情況下,地域特色文化恰恰賦予了文化特有的內涵和意義,使文化產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5]
面對旅游市場上同質化、工業化問題突出的旅游商品,鳥籠作為純手工打造的工藝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對消費者產生了極強的吸引力。這就要求在傳承傳統手工藝時保持其原本的文化符號特征和內涵,注重體現文化的原真性。
4.2 加強政府宣傳和運用微傳播媒體
為加大對鳥籠產業的宣傳力度,首先,政府可以加強對卡拉村獨特的鳥籠技藝和民族風情的宣傳,如開展民族旅游節慶活動等。卡拉村目前舉辦的節日活動受眾面小且受眾參與度低,政府可以統籌規劃與鳥籠文化相關的節日活動,將其打造成節日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參與,逐步擴大鳥籠技藝的受眾面,結合丹寨縣的其他節慶活動,如祭尤節、苗年節、翻鼓節等,加入與鳥籠相關的元素,提升卡拉鳥籠的知名度。
其次,利用新媒體微傳播平臺,通過圖文、音視頻、直播結合的方式使用戶直觀、生動地了解鳥籠的制作技藝。這種宣傳方式在當下十分流行且有效,可以彌補傳統的傳播方式的局限,構建新的傳播模式。
4.3 培養長期的文化傳承人
在傳承中做好創新發展,首先,要做好對手工藝傳承人的培養工作,制定傳承的長效機制,確保后繼有人[6]。要想留住傳承人,必須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國家和各級政府應當給予傳承人適當的經濟補貼,減輕傳承人的生活和經濟壓力,使其在傳承好手工技藝的同時,能夠加大對文化傳承工作的支持力度。
其次,要加強年輕傳承人的培育。政府要加大對該項技藝的宣傳和資金幫扶力度,同時利用創業優惠和相關政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傳承和發展這項技藝。當這項技藝能讓他們不用背井離鄉,就能產生經濟效益解決生計問題,建構起“手藝人-鳥籠-卡拉村”的關系時,自然會吸引許多年輕人返鄉創業。
最后,政府要重視對民族文化生態和相關傳承人的保護,保護好民族文化生態就是為文化傳承人培育好根基,保護好文化傳承人就是更好地促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與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7]。
4.4 鳥籠產業融入旅游業發展
文化是發展旅游業的核心和靈魂。民族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與協同,是將人文資源優勢轉化為地區經濟優勢的重要途徑之一[8]。當前丹寨縣利用當地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民族旅游品牌進一步推動了全域旅游發展。卡拉村可以利用地理位置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通過其自然景觀和民族特色,使眾多的游客前往卡拉村親身體驗鳥籠制作,領略“非遺”鳥籠文化魅力和苗家風情。通過文旅結合,以民族手工藝為基礎、以旅游為動力,帶動鳥籠產品的生產與發展,刺激消費。
5 結語
發展特色民族文化產業是實現少數民族村寨經濟振興、文化振興、民族振興的重要途徑。卡拉村的鳥籠編織技藝是他們世代傳承的文化基因和傳統,實現產業化發展既是對所處社會環境的重新認識和改造,也是更好地融入現代化發展潮流的需求。作為卡拉村的主要經濟來源,鳥籠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卡拉村整體經濟發展,拓展卡拉村鳥籠產業發展路徑,不僅能促進其從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更好地實現產業化發展,還有利于在旅游開發中保持鳥籠產品的文化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產品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創新設計。做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和傳承,對推動鄉村振興和少數民族文化活態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J].上海農村經濟,2021(1):3-4.
[2] 萬木英.特色民族文化產業推動傳統村落振興的典型案例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1(9):124-126.
[3] 畢曼,萬利.“場”的生成: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轉化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24-30.
[4] 周夢,盧小麗,李星明,等.鄉村振興視域下旅游驅動民族地區文化空間重構:一個四維分析框架[J].農業經濟問題,2021(9):68-79.
[5] 龔銳.行旅悟道3輯[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60.
[6] 丁元.推動新時代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初探[J].行政與法,2018(11):71-79.
[7] 安學斌.民族文化傳承人的歷史價值與當代生境[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18-22.
[8] 邢瑞娟,王文東.鄉村振興戰略下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傳承與發展的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21,42(3):124-132.
作者簡介:楊艷華(1999—),女,貴州天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