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的出臺和實施,不僅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還將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到“國事”高度。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奠基性及長遠性作用,但現如今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逐漸成為社會普遍現象,所以家庭、學校的協同融合發展已發展為世界教育的趨勢。文章立足于“雙減”政策背景,對農村地區的家校共育情況展開了深入的探究,在了解農村開展家校共育意義的基礎上對“雙減”背景下的農村家校共育現狀進行剖析,力求尋找實現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徑,推動“雙減”政策落地生根。
關鍵詞:“雙減”政策;農村地區;家校共育;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4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29-0008-03
引? 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倡導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雙減”強調的是對大自然、對生命的尊重與愛護,更是對個體價值的肯定,其目標在于探索一條回歸教育初心之路。基于這一背景,構建完善的農村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對促進家校共育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雙減”背景下農村家校共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在農村地區,不同家庭之間的教育存在明顯的差距,因為不同家長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有著較大的區別,但相同的是其教育出發點都是好的。換言之,所有家長的教育目標一致,都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技能,在進入社會后做一個有用的人。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和落地實施,學校方面需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而家長方面則需要減輕學生的課外培訓輔導,這樣一來學生的空閑時間明顯增加。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規劃時間,家校共育模式則表現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農村地區開展家校共育不僅能夠促進家長與學校的相互配合,還能夠讓孩子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展開有效率的學習,讓孩子在家庭和學校的雙重幫助下享受學習的樂趣。
(二)有利于家長教育水平的提升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來,所以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通過學習考入理想的大學,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由于目前大部分家庭仍然是獨生子女,家長都溺愛孩子,對其學習也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但是,家校共育可以幫助農村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
(三)為優化學校教育環境奠定基礎
雖然不同學校有著不同的辦學理念,但其根本都是以國家教育標準為核心而展開的。從農村地區的教育現狀來看,學校與社會脫軌問題較普遍。家校共育模式下,家長可以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合理的優化建議,這樣學校也可以從中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基于“雙減”背景對農村教學展開改革與完善[2]。可以說,家長的建議是學校的重要信息來源,而接受和采納家長提出的好建議可以使學校變得更加完善,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
二、“雙減”背景下農村家校共育現狀
(一)家校之間的共育平臺受限
傳統意義上的家校共育方式主要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做家訪以及教師邀請家長談話等形式展開。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網絡工具逐漸成為家長與學校溝通的主要工具。目前,在新學期開學之初,每個班級都會建立一個線上的微信家長群,以此作為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渠道,但這樣的網絡溝通模式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喪失了家校共育應有的溫度。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這些所謂的家長溝通群就會逐漸演變成作業布置群或者消息通知群。
(二)家長與教師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在農村教育中,家校共育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教育形式,最初并未引起廣大家長和教師的重視,所以他們也未能形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思想,以致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聯系不夠緊密。
由于大部分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相對有限,加上對家校共育的理解和認識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他們很少積極主動地與教師進行溝通;即便是溝通,也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日常表現上。通常情況下,家長更傾向于了解現階段孩子的學習成績是進步還是退步、整體成績呈上升趨勢還是下降趨勢等,也有些家長會詢問孩子的課堂表現情況[3]。總體來說,目前的家校共育范圍過于狹窄,家長對孩子其他方面情況的挖掘和了解存在明顯不足。
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正在逐步緩解,但整體形勢并不樂觀,仍然有很多學生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處于“缺位”狀態,家庭教育監管不力。這些父母往往長期在外務工,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自己的子女,更別說與教師溝通了。這樣一來,家校共育很難得到有序開展。
(三)家校共育合作形式單一
目前,農村地區的家校共育開展情況并不理想,不僅缺乏專業性和針對性,而且合作形式也相對單一,而造成這類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農村家長文化水平不高,以及學校的教學設備有限。
目前,農村地區的家校共育合作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每學期中期和期末都會召開一次家長會;二是平時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其中,家長會可以說是家長了解孩子具體學習情況以及表現情況的重要渠道,也是與教師共同探討教育方法的重要時機。但由于家長會一個學期只有兩次,并且每次時間有限且家長較多,經常會出現教師講完后家長蜂擁而至的情況,導致有些家長沒有機會向教師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
同時也有些家長因各種原因無法前來參加家長會,導致家長與學校之間未能建立起良好的共育模式[4]。
由此可見,在農村現階段的家校共育模式下,能夠促進家長與教師溝通及合作的方式、渠道十分單一,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學校成為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陣地,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不利。
(四)家校共育的開展缺乏計劃性
大量實踐證明,有規律、有計劃的家校共育活動才能將其作用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結合“雙減”背景下的農村家校共育現狀來看,只有定期召開的家長會是具有一定的計劃性的合作形式。但大部分學生家長由于外出務工,常常缺席家長會,而年齡較大的祖父母輩也無法給予學生過多的幫助,更談不上約束,以致農村家校共育活動的開展過于隨意,甚至只有在雙方都認為有必要的前提下才會組織開展,并且時間、方法等均不固定,在教育內容上也缺乏應有的延續性,使家長很難從中獲取系統的教育知識和理念。
三、“雙減”背景下農村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徑
(一)創建家校共育平臺
從學校的視角來說,其需要在嚴格遵守“雙減”政策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自身優勢,并結合當下的家校共育現狀拓展多種雙向溝通渠道,為家校共育事業的發展搭建一個多元化平臺,充分利用微博、微信、電子書包以及校訊通等移動終端,挖掘潛在的網絡教育資源,并在這一過程中持續改革創新家校合作的新渠道。同時,學校方面還需要實時更新網絡信息,將互聯網、物聯網等一系列現代化教育手段所具有的海量信息、極強交互性等優勢全部發揮出來[5]。此外,過去的傳統家校合作方式還需要與先進的網絡家校合作模式相融合,促進人文環境與科技環境的結合發展。
(二)家長與教師之間保持密切聯系及雙向互動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開展家校共育的過程中,教師既需要維持過去傳統的家長會以及家訪等聯系方式,又需要利用電話、微信等高效的溝通手段與學生家長保持隨時聯系。當學生出現突發情況時,教師應在第一時間與家長取得聯系,并探討最佳的解決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家校溝通方式的創新并不代表要將過去所采取的方法全部摒棄,而是應根據實際教育情況選擇合理的溝通方法[6]。另外,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內容不應該全部圍繞著學生學習情況展開,還需要了解學生的行為習慣、思想情感及道德修養等。當在家庭教育期間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家長也可以及時與教師溝通,尋求更合理的解決方法,與教師之間形成融洽的關系,從而實現雙向互動教育。
(三)豐富家校共育合作形式
目前,農村地區的家校合作形式簡單且單一,雖然家長與教師之間偶爾會聯系,但聯系頻率并不高,所以從形式上來說家校合作仍然有待創新。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成立家長委員會的形式讓更多有時間、有能力的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并將自己的認知和見解傳遞給其他學生家長,讓少部分家長作為廣大家長群體的“耳目喉舌”,對學校和教師提出的意見進行傳達,并代替大部分家長闡述觀點和建議[7]。當學校與家長之間產生誤會時,也可以由家長委員會出面調解,通過互動找到問題原因并共同商討解決辦法。由于部分農村家長知識、能力相對有限,所以教師需要對家委會中有能力的家長進行培訓,讓其帶動其他家長成長,提高學生的家庭教育水平。家長委員會成立后,可以為家校共育提供更好的平臺。
更直觀的合作形式就是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學校可以在一些有意義的節日里開展一些公開課活動,讓學生家長進入課堂深入觀察學生的上課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情況,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對上課的熱情,還能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同時還可以讓家長對學校教學有更直接、更深刻的了解。當家長了解了真實的教學和孩子的學習狀態后,就會從內心尊重教師的工作,便于家校共育的順利開展。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去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如家長的文化水平如何、家里都有哪些人、家庭教育條件如何等,以便后續可以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這些工作都需要教師提前去了解和掌握。教師和家長都彼此有所了解后,才能找到最佳的家校共育模式。
(四)明確教師主導地位,提高家校共育水平
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因為在家校共育過程中教師作為主要參與者與主導者,其素質高低能夠對家校共育的內容及水平產生直接影響,所以農村學校的教師應該在教學期間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緊隨時代的發展腳步,與學生共同進步,并通過更新自身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來不斷充實自己,促進農村地區家校共育水平的提升[8]。
另一方面,要適當提高教師的合作意識,更新合作模式。教師不僅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合作意識,還要積極主動地配合學校方面開展的家校共育活動,將自身的主導性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促使家校共育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教師還要通過與家長之間的密切聯系,豐富合作內容及方式,通過溝通、交流及探討等形式來代替傳統的單向灌輸,與學生家長共同制訂教育目標和教學方法,真正形成共育意識。
結? 語
總而言之,家校共育是一個系統、漫長的過程,所以需要家長和教師不斷鉆研和探索。特別是在“雙減”背景下,農村學校更要創建良好的家校合作途徑,讓家長和教師都能夠意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并通過創建家校共育平臺、家長與教師之間保持密切聯系及雙向互動、豐富家校共育合作形式、明確教師主導地位等形式形成教育合力,讓學生在學校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在家庭中能夠感受到溫暖和幸福,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空間。
[參考文獻]
袁家程.“雙減”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問題探析及解決策略[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02):8-10.
呂志軍.三人談落實“雙減”家校共育[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1(12):11-15.
王娟涓,何毅梅.“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問題及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1(34):77-80.
楊臘梅,楊生錄.農村學校構建家校和諧共育環境的策略[J].名師在線,2021(23):6-7.
黃長新.構建家校共育新模式的策略[J].中小學班主任,2021(15):32-33.
王誠,王春林.農村學校如何開展家校共育工作[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1(Z2):57-58.
楊娟,扈明聰,李瑜婷.“雙減”背景下學校教學管理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2,38(01):59-61.
董紅軍.“雙減”背景下的家校協同共育[J].中國教育學刊,2021(S2):196-199.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平涼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雙減”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的農村學校困境及應對策略的研究”(課題立項號:〔2021〕PLSJZ006)的重要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逯斌(1989.10-),男,甘肅莊浪人,任教于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朱店小學,教導主任,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曾獲縣級優秀班主任、鎮優秀教師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