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圖形作為視覺的形象語言重新定義與詮釋漢字,在發展中不僅得益于象形文字表形的圖像特征,而且具有漢字本身表意的文本和注音的聲音特點。漢字圖形設計實現了漢字形、音、義基本結構的統一,具有視覺圖像與視覺文本相互建構的新的特質。漢字圖形傳播方式離不開現代視覺語言形式的多樣性與傳播形態的多元化,其中視覺文本、技術、載體賦予漢字圖形更多的藝術特質與表現價值。基于此,文章對漢字圖形的基本結構與視覺形態展開探析。
關鍵詞:漢字圖形;結構;視覺形態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0-0-03
1 漢字圖形的基本結構
漢字圖形是一個“多模態”的載體,由漢語字形與圖像兩種視覺符號構成,這種語言形態的雙重性源自漢字產生之初擬物象形的造字傳統。東漢文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根據結構特點歸納為“六書”,其中,漢字造字中形與音、義之間的多重關系,構成了漢字藝術的萬象,同時也為漢字圖形設計提供了更多思路。
1.1 形、義、象之間的關系
漢字的“語言”是文本的語“音”描述,以語音為載體表現出來;“圖像”是語言的視覺文本形態,“形”是圖像的符號,以造型的載體和形式技巧表現;“意涵”是語言與圖像傳播的最終目的,通過形和音傳遞,且形、義、音都有自身表述的“象”,這三者的“象”一同構成漢字中的“意象”。
“象”首先是漢字的基本特征,其運用抽象符號將事物的本質特性展現出來,換句話說,漢字圖形中的“象”是對設計對象的本真進行簡化與抽象化處理的形式。其次,“象”表現主體對事物的理解和本身的意志,傳遞出一種具有更大格局與豐富內蘊的精神意涵。因此,可以說“象”涵蓋了“形”“義”,三者的關系對現代漢字圖形的創造和生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經過多方面的交叉、結合,創造存在諸多變化的圖形。這種文即圖、圖說文、圖文互意的語義互補形式,可增強信息設計交流傳播的準確性。
1.2 形義結構要素
1.2.1 形的塑造與提取
漢字藝術的形態特征是在萬事萬物發展規律中提取與塑造的形式狀態。形態可細分為具象形態和抽象形態兩種,具象形態是對客觀事物外在形態的描摹,核心包含兩大類:一是自然圖形,二是人為圖形。在相關形義方面的設計理念中,該部分屬于形態的基礎性設計元素。自然圖形中的形以自身構建而成的美感作為基礎,遵守自然規則。比如在自然界中,植物形態表現出的重復、漸變、放射等形式或從動物花紋中提取出的偽裝圖案與醒目圖案。人為圖案即借助自然界規律完成的象征符號,具有象征與指示的效果,可提升形態內涵與信息傳遞效率。抽象形態則是運用造型媒介和語言手法塑造與提取具象形態,是高度簡化、加工、抽離的表現,相較具象形態融入了更多情感感知,這種表現方式在漢字圖形設計中是“形”的造型藝術的呈現。
“形”的塑造與提取促進了事物信息傳遞、設計師與受眾之間的情感互通。“形”提取轉化的關鍵便是妥善處理相關的漢字構造、形體結構等方面存在的關系變動,分清主次。對形在視覺方面的構建,一般會隨著主次關系的變動出現不同的核心,進而展現出不同的樣子,不同形態會使受眾對原有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因此,對事物原本狀態的提煉,是將事物本質特性提取出來,從而正確表達主觀意識。
1.2.2 意的創造傳播
《辭海》一書內提到的“意”,有“意思、意味”等解釋,即表達情感與思想。從設計學的角度講,漢字之“意”既是設計師將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思結合而成的情懷興趣,在自然與精神間重視自然形成的統一情況,還是受眾審美過程中產生的意識形態。這種情懷興趣是指在設計中,設計師基于設計主題,憑借個人審美意向對自然生活、實踐生產中的實際物象進行加工,提煉物象的典型形態,賦予設計作品情感精神意義。受眾審美則是在設計之后,受眾通過自身經驗感知設計作品傳遞的信息、含義,是參考大眾想象加工而成的生活生產領域的理念感情以及詳細處境。
漢字圖形的“意”源自對設計對象的整體把握,也是在視覺感知和審美方面的意識傳達。“意”的創造,是人和自然的交流渠道,是設計師、受眾對情調、意境與秩序等建立的系統認知,也是關于情感體驗的審美認知。“意”不僅體現出設計成果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也有利于打破不同地區、語言的交流限制,以正確傳遞作品的意義。
1.2.3 形與意的融合與創造
漢字圖形設計中“形”與“意”的融合與創造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在設計思維的引導下對傳統漢字的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是根據“意”的特點,以現代思想為基礎,對傳統漢字配合圖形符號的融合,進行相應的創造與表現,后續則以直接傳遞的形式運用圖形化漢字筆畫構成對應的字形,進而表達“意”,其不會對漢字的形體構造產生相關的影響,而且將具有特殊含義的圖形與漢字有機融合形成藝術文字圖形,比如通過與筆畫的結合、變形、組合、拆分、重構、添加等多種形式語言和裝飾手法,構建全新的“形”。
第二個層面是由“形”啟發“意”,即受眾觀看“形”后,有所思、有所想,在藝術創作中,每個筆畫的變化均能對字體觀感及意境產生一定的影響,筆畫的一張一弛顯現出自然萬物的韻律節奏之美。漢字圖形設計構形,使用間接傳達、減弱字形的方法,可以充分突出“意”的存在。
“形”與“意”的融合為漢字圖形設計提供了更多可能,用現代美學觀念來闡釋漢字圖形的理念,不僅充實了漢字圖形設計“形”與“意”美學相關領域概念的內涵,而且創造了獨特的意境、風格和表現手法。
2 視覺形態
漢字圖形的“形意”融合給漢字視覺設計帶來了無限可能,其視覺文本在以圖像與文字為主導的基礎上,傳播方式也在不斷演變與創新,具體表現在文本結構形態、制作方式及傳播媒介上。通過不斷推動視覺表述方式、復合媒體形態的發展,更好地創作多感官、綜合性的漢字圖形藝術。
2.1 文本形態
視覺文本形態是漢字信息傳播的基礎。視覺文本重視的是文本表現的視覺因素,包含各種視覺、文字符號組建而成的概念傳輸構造,其整體有兩大類別:純文本,即單純依靠視覺符號(類似于單純的圖像)和文字符號所構成的文本(類似于單純的文字文本);復合文本,即由視覺符號與文字符號組成的文本(圖像與文字等綜合構建的傳播文本)[1]。
漢字演變發展到今天,經歷了由純文本向復合文本的轉型,其獨特結構和形態使其文字功能產生了顯著的變化。漢字形態的更替變化是從單一字體的文字記述的視覺文本,到具有裝飾性、形象化的視覺圖像文本的轉換,它既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又傳遞了不同的形式意味。
漢字圖形的形態有外在形態、內在含義的統一特征。唐蘭曾經指出,“文字最初源自圖畫,最開始誕生的文字就是能夠閱讀的圖畫”[2]。漢字與繪畫同源,即漢字視覺研究的標志性文本形態就是圖像[3]。
表現在視覺形態上,主要是由字形與圖形兩種視覺符號元素編排與構成,這種獨特形態改變了漢字原有的結構、組織以及外部形狀,也打破了漢字固有的視覺認知習慣,形成形象性與裝飾性新文字形態。
一個漢字,可以在文本基礎內容上進行視覺形象的設計添加,在表現形式和形態方面,包含形狀、空間及色彩、材質、肌理等可感知的文字形態要素。為了將圖形與文字更好地結合,可以對漢字筆畫形態、部件或間架結構進行裝飾化或形象化處理,以便更好地傳達視覺語言。
2.2 技術形態
漢字的發展和演變經歷了不同時期物質生產和社會發展的變換,不管是在書寫工具、書寫材料還是在書寫方式上,都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不同形體的漢字憑借技術媒介的改變具有不同的形式、意義和效果。
漢字視覺傳播形態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其一即印刷術的誕生,讓文字與圖片等相關信息的傳輸更加方便快捷;其二即電子技術的進步,方便了動態信息的傳輸;其三即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步,能夠應用數字技術將文字、聲音等進行有效結合,進而形成有機互聯的傳輸體系,進入多媒體時代。
一直以來,經過千年傳承的漢字圖形都是靠手工技術生產的,以竹簡、絹帛、筆墨紙硯為媒材工具,區別于工具制作的精密與規則之美[4],創作的書法作品充滿隨性與靈動。隨著筆墨工具一起發展的還有工藝與版刻印刷技術,其中工藝文化包括各類器物、建筑中的裝飾漢字與漢字圖形,其使漢字傳播變得更為多元與有趣,而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技術的誕生,則促使漢字走向規范化。
現代漢字與圖形的承載方式,從以往的紙媒與屏幕顯示的靜態漢字的二維形式展現,發展到在立體秩序和空間秩序中的三維空間中,突破了傳統表現形式的局限。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屏幕取代了紙媒,鍵盤取代了筆墨,比如應用圖形處理軟件PS、AI、C4D等,模擬漢字造型、材料、質感;使用Premiere等動態圖形軟件,模擬運動規律,如通過添加火焰等特效模擬某種自然現象,增強動態性,或是對圖形元素采用旋轉、縮放、位置變動等處理手段,使漢字圖形更具節奏感和動感。
在三維空間中,運用石頭、原木、冰雪等真實材料,相較于二維平面,三維空間互動性更強,如《山水木》概念漢字座具設計,利用木條的轉折與遮擋關系塑造字形;也可以利用空間中的光影表達文字造型,如《站》空間漢字設計者利用木塊與光照下形成的影子展現文字造型。
2.3 傳播形態
視覺傳播和語言文字等信息的傳播相呼應,能夠歸屬到同一領域,但在文本生成、傳播載體等領域卻有不同的效果。在對視覺傳播與傳播力的理解信息化浪潮下,視覺傳播已經從藝術設計領域走向大眾傳播領域,其傳播形式從以往單調的文字演變成圖文融合的形式,有效提升了影響力。隨著科技發展,相關領域的技術逐漸完善,進入多媒體視覺資源一同發展的多元化傳輸時期。
漢字作為社會性書寫記錄的信息傳播工具,在數千年歷史發展中具有多模態的傳播形態與方式。漢字形態以書畫、雕塑、建筑、裝飾品或數字影像等方式在不同環境中進行媒介傳播。
漢字圖形最初的視覺模態,展現于各類漢字繪畫,如趙孟頫創作的《水村圖》被視為書畫的典范,實現了繪畫與書法的深度融合。還有以圖案裝飾紋樣為特征的鳥蟲書及蝌蚪書、九疊篆等字形傳播形態[5]。
傳統漢字圖形還能夠加工為版畫、設計工藝品,進而實現更好的流通,將漢字融入民間工藝的創作,如剪紙、虎頭帽、扎染等民間工藝裝飾形式中。
現代漢字圖形的傳承是以傳統文化為載體,融入了現代構成設計、抽象繪畫以及媒體裝置等藝術傳播形式。比如以雕塑、水墨語言進行傳播,水墨元素源自中國畫,但與中國畫有很大的差異,是一種新的畫作形式,憑借材料變動等方式進行創作。
目前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電子技術和設計軟件的革新對漢字圖形傳播形態產生巨大影響。對跨媒介環境下的漢字圖形傳播而言,微博、微信、QQ、抖音等新媒體具有較強的傳播力、較快的傳播速度、較廣的傳播范圍。如動態廣告、漢字表情包等,可以更好地詮釋和傳遞信息,設計人員能夠運用視覺信息,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實現信息發布,如較多運用在網頁設計、電子雜志設計中,將靜態的二維畫面轉化為動態三維畫面。
因此,漢字圖形的傳播形式具有多樣性、創新性。視覺傳播不但能夠傳遞視覺信息,還能探尋、生產信息。傳播人應當運用合適的形式,不僅要讓受眾獲取有效信息,還要讓受眾對獲取的信息產生更深刻的印象。
3 結語
漢字圖形的形、義、象三位一體的基本結構賦予了漢字圖形“象”,應歸納提煉出漢字圖形的設計思維,明確三者之間的關系對設計創造的重要意義與價值,以啟發更多新的漢字設計表現手法。漢字圖形語言的表達有賴于筆畫的造型、多樣化的結構與組織所建構的視覺意義形態,其中文本形態、技術形態、傳播形態構成了漢字圖形發展的要素,文本形態是漢字圖形的基礎構成,技術形態是漢字圖形信息承載、制作與傳播的中介,傳播形態是漢字圖形最終呈現的視覺形式,三者的結合成就了現代漢字圖形創作,并為漢字圖形的藝術語言形式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參考文獻:
[1] 朱永明.新媒體時代視覺文本形態與傳播[J].藝術科技,2017,30(8):4-5,24.
[2] 蘇新春.漢字文化引論[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44.
[3] 劉濤.何為視覺修辭:圖像議題研究的視覺修辭學范式[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6):4.
[4] 朱永明.傳統漢字圖像藝術[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6.
[5] 王秀金.探析趙孟頫“書畫同源”思想[J].美與時代,2021(12):12-13.
作者簡介:許慧文(1997—),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漢文字圖形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