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記憶的檔案館里,珍藏著童年最喜歡的軍號聲:起床號、出操號、集合號、熄燈號……這一串串嘹亮的軍號,從我懵懂的歲月開始就陪伴著我,直到今天依然飄蕩在我的耳畔。
孩提時代的一部電影讓我第一次領略到了軍號的魅力:在戰斗形勢最為緊張的時刻,勇敢的號手站在高坡上,一手叉腰,一手緊握軍號,他雙腮鼓起,吹響沖鋒號。軍號就是命令!戰士們奮不顧身地躍出戰壕,潮水般涌向敵軍,“沖啊!殺啊!”呼喊聲震耳欲聾。敵人聞“號”喪膽,戰士們大獲全勝。那一刻,軍號成了我眼中的圣物,有著能夠掃蕩敵軍的神奇魔力。
現實生活中,近距離接觸軍號是在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那些日子,老家后面的井湖圩上,每天都會傳來“嘀嘀嗒嗒”的軍號聲,鄉親們說那是基干民兵在訓練。一天,我跟著退伍的堂叔來到訓練場,身著迷彩服的民兵們隊列整齊,英姿颯爽,在教官的帶領下井然有序地進行著訓練。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司號員手中的軍號,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金光。休息號吹過后,我在堂叔的幫助下摸到了軍號。剎那間,神圣感涌上心頭。我還學到了一些關于軍號的知識,軍號吹出不同的旋律和節奏表達著不同的指令。這可是銀幕上、書本里學不到的知識,我大開眼界,對軍號又多了一層癡迷。
一次活動課,老師帶領我們進行一場“軍事演練”。我們學著士兵的模樣,戴起柳條帽,拿著小木槍,分成敵我兩方,守衛自己的陣地。我扮演的是司號員角色,用一把小號發布著前進、撤退等命令。那一天,我覺得自己特別神氣。在我的指引和小伙伴們的團結下,我們成功攻下了敵人的陣營,不約而同地唱起了《小號手之歌》:“軍號嗒嗒嗒吹,步伐快如飛。革命到底勇向前呀,堅決不后退……”歌聲回蕩在鄉間田野的上空。
我12歲那年,參加鄉里舉辦的中小學生運動會,項目是800米跑步。可誰知比賽哨音一響,我就被對手甩到了最后,而且與前面運動員的距離越拉越大。就在我像只泄氣的皮球準備灰溜溜地癟下去時,操場邊傳來了沖鋒號的聲音。那催人奮進的旋律,讓我瞬間回想起關于軍號的記憶,我鼓起勇氣,奮力向前沖去。盡管最終與獎項無緣,但我全力沖刺的舉動贏得了全場的喝彩。
光陰荏苒,童年轉瞬即逝。如今,軍號聲已似久違的“天籟”。可每當我讀到“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這樣的詩句時,耳邊總會響起嘹亮的軍號聲。
有人說,“軍號是戰爭之魂”。我沒有經歷過戰爭,也希望世界永遠和平,但童年嘹亮的軍號聲卻分明融進了我的生命,成為我人生旅途中閃亮的風景線。
王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文散見于多家報刊。出版詩或散文集18部。長篇散文詩《柳堡風》入選江蘇省作家協會第十批重點扶持文學工程項目。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