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釗穎 王霄源
摘要:地鐵空間在展現城市文化方面有巨大潛力。目前國內地鐵空間存在城市文化表達弱、乘客對城市文化感知度低、空間及媒體應用不充分等問題,亟須朝多元化、藝術化、特色化方向發展。文章分析城市文化的組成要素,從受眾多樣性、文化特殊性、客流量充裕性三個指標對城市地鐵站點進行分類和篩選,歸納不同類型的新媒體藝術在地鐵站點的應用策略,并以無錫地鐵吳中路站的文化項目為例,進行案例研究和設計實驗。新媒體藝術與城市文化在地鐵空間的聯合展現,有利于提升地鐵站點的環境品質與藝術魅力,增強公眾對本土文化的情感認同與審美體驗。
關鍵詞:城市文化;新媒體藝術設計;地鐵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0-0-03
0 引言
2022年1月舉行的《中國文化地鐵發展報告2021》研討會中提到,全面推進文化地鐵建設是新時期建設交通強國的核心要義。隨著我國城市交通建設的逐步深入,地鐵空間具備充足的建設資源。因此,地鐵空間的藝術表現與信息傳遞也須展現出特色鮮明的城市風貌。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新媒體藝術在互動性和表現力上有優勢,是解決地鐵空間缺乏特色問題的有效途徑。部分學者從地鐵空間構造出發,提出新媒體應用的設計構想:將地鐵空間分為通道式空間、駐留式空間以及功能性空間,根據乘客行為習慣提出新媒體藝術設計建議[1-3]。一些學者從人文空間的角度提出新媒體藝術在地鐵空間中的設計方法:以城市文化為內容裝飾空間、以新媒體為技術激活空間、以媒體互聯為手段與大眾互動[4-5]。而更多學者以跨界為視角提出新媒體與地鐵公共藝術融合的優勢在于:實現大眾審美共享,拓展空間認知和感受[6-7]。依附于數字技術的新媒體藝術,使藝術作品朝虛擬性、可復制性和互動性方向發展[8-9]。基于此,筆者結合地鐵空間視覺環境的核心問題,考慮站點特性,針對地鐵站點的城市文化傳播現狀,探討其新媒體藝術設計策略。
1 新媒體藝術在地鐵空間中的應用
1.1 地鐵空間中的公共藝術
地鐵因其獨特的空間性質,公眾的聚集和流動顯著,其空間內的公共藝術受到的關注度極高。在國內地鐵建設初期,地鐵公共藝術多為壁畫、雕塑等靜態形式,內容以宣傳城市精神、城市名人為主。靜態的作品只是進行單向的信息傳遞,公眾容易產生視覺疲勞。近年來,文化地鐵建設被反復強調,地鐵公共藝術須承擔起構建地鐵文化的職責。因此,地鐵公共藝術在作品內涵和表現形式上須進一步突破。
1.2 新媒體藝術在地鐵空間中的應用
新媒體藝術的核心是對藝術作品的觀念傳達、藝術內容、表現形式等進行革新。當前,新媒體藝術常在博物館、商業展示、游戲等領域出現,在地鐵空間中的應用仍處于嘗試階段。為了進一步汲取地鐵新媒體藝術應用經驗,筆者調研了國內近五年地鐵空間新媒體藝術案例,以作品內容所服務的領域為分類依據,將地鐵新媒體藝術案例分為商業廣告、藝術展覽、節日節慶、文化活動四種類型,發現地鐵空間中的新媒體藝術在節日氛圍營造、文化教育傳播上有優勢,但是目前地鐵新媒體藝術多為商業性質,通常依附于企業品牌的營銷活動,在作品內涵上仍需要進一步思考。
2 基于城市文化的地鐵站點新媒體藝術
本文以城市活力、文化基礎、地鐵建設基礎為篩選指標,研究對象為城市活力良好、文化歷史深厚、地鐵建設完善且維運正常的城市,并以無錫為例進行分析。
2.1 基于城市文化的地鐵站點新媒體藝術設計建議
2.1.1 地鐵站點選取
本文以站點所處區位和區位功能為依據,分析各站點周圍用地的不同性質,將其分為居住類、就業類、樞紐類、商業類、文教類、生活服務類、休閑娛樂類七種類型。通過分析發現,乘客人群為混合型且出行目的多樣的站點,乘客活動強度大、流動性強,在城市文化傳播上有優勢。據此,本文以受眾多樣性、文化豐富性、客流量充裕為篩選指標,選取樞紐型、休閑娛樂型、商業型、文教型作為研究對象。
2.1.2 站點客流結構
乘客的教育背景、出行目的等因素都會影響到作品內容和表現形式的設定。筆者針對四種類型地鐵站點的客流結構進行分析:樞紐型站點的客流結構為高混合型人群;商業型站點的客流結構是以本地居民為主的消費人群;休閑娛樂型站點的客流結構是以游客為主的休閑人群;文教型站點的客流結構是以師生為主的教育從業者。
2.1.3 城市文化要素
目前,國內地鐵空間中的城市文化存在重復、零散、過度使用的問題,例如,在不同站點出現同一標志性文化元素,且圖像表現形式雷同。地鐵站點城市文化傳播應從內容全面、城市文化要素占比合理等方面考量。據此,本文以豐富性、現代性、發展性為原則對城市文化內容進行篩選,以無錫為例,統計社交平臺上出現的城市元素頻次,得出體現城市特質、具有發展潛力、反映現代城市生活的城市文化內容,并綜合站點客流結構和特征,建立城市文化要素與地鐵站點類型的關系。
2.1.4 新媒體藝術類型
數字技術作為新媒體藝術的實現手段,是影響最終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應用技術為依據,將新媒體藝術分為聲光電藝術、視頻藝術、觸控藝術、體感交互藝術、虛擬現實藝術、觸控藝術、互聯網藝術七類,分別匹配新媒體藝術的普遍特性。基于站點的受眾人群構成、心理和行為分析,挖掘新媒體藝術特征與地鐵站點文化表達特性之間的邏輯關系,據此建立新媒體藝術與地鐵站點之間的聯系。
2.1.5 基于城市文化的地鐵站點新媒體藝術設計建議
第一,樞紐型站點的游客人群居多,新媒體藝術設計須滿足文化表達的直觀性,并帶有一定的消費引導性,因此適合應用體量小但又有足夠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如聲光電藝術、視頻藝術、觸控藝術等,并以歷史文化建筑、傳統技藝、飲食文化、現代特色賽事、城市精神為內容進行創作,豐富城市在外來游客心中的初印象。
第二,商業型站點的本地居民較多,新媒體藝術設計須帶有時代性、公益性特征,因此適合應用聲光電藝術、視頻藝術、觸控藝術等,并以飲食文化、文化節慶、現代特色建筑、現代特色賽事為內容。
第三,休閑娛樂型站點的年輕群體居多,故事性、時代性、趣味性的新媒體藝術更能引起年輕群體的注意,適合使用較新穎的新媒體藝術形式,如全息藝術、觸控藝術、體感交互藝術、虛擬現實藝術等,以歷史文化建筑、歷史自然景觀、傳統技藝、現代特色建筑為內容。
第四,文教型站點的科教人群居多,文化傳播的內容須兼具科普性與公益性,適合使用新視頻藝術、觸控藝術、體感交互藝術、虛擬現實藝術,以歷史文化建筑、歷史自然景觀、傳統技藝、名人文化、城市精神為內容。
2.2 設計策略
2.2.1 深度挖掘城市文化,賦予設計精神內核
城市文化以地域環境為根基,以歷史文明為主線,以自然景觀為依托,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的社會形態。地鐵空間中的文化內容應全面且深入。前期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內容,構建城市文化體系。以無錫城市文化為例,應以民族工商文化為源頭,以歷史文脈為線索,如古運河文化、名人文化等,圍繞“包容、通達、務實、誠信”的城市精神構建無錫城市文化體系,并融合新時代價值觀和發展觀,規劃城市文化內容。在建立扎實的城市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在地鐵空間中融入新媒體藝術,為外來游客構建一個立體的城市形象,增強本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實現城市文化的有效傳播。
2.2.2 深入了解乘客需求,打造合理文化體驗
乘客的出行目的、心理和審美需求是地鐵空間新媒體藝術植入的關鍵考量要素。地鐵空間中的文化體驗打造須從人群出發進行合理規劃,例如,樞紐型站點主要服務于工作、游客等人群,出行目的性強且時間緊湊,不適宜應用強互動性的新媒體藝術,以免乘客產生厭煩情緒;休閑娛樂型站點的乘客以親子、學生、白領為主,多為玩樂目的,植入形式新潮、互動性強的新媒體藝術能產生更好的互動效果。地鐵空間中城市文化表達和藝術作品創作,不僅要表現出時代特征、文化特征,還要考慮人群的差異性,打造合理的城市文化體驗。
2.2.3 科學利用數字技術,藝術與技術相結合
數字技術在地鐵空間中的應用,能夠起到激活空間、增強互動、緩解乏悶的作用,同時也是表達城市文化的有力武器。數字技術在地鐵空間中的應用已有不少案例。例如,西安地鐵的“鋼琴樓梯”利用聲電技術打造互動體驗,提升了樓梯的利用效率,但是不久后,網友為了拍攝視頻而霸占“鋼琴樓梯”,影響了人們的出行效率;長沙地鐵溁灣鎮站的換乘通道中,通過LED屏幕組成的藝術裝置動態化展現湖湘文化,構建了全國首個地鐵數字媒體藝術館,豐富了地鐵場景體驗。因此,新媒體藝術在地鐵空間中的應用須結合地鐵的公共性和交通屬性,對地鐵空間特性進行研究與分析后,梳理其基本功能、升級功能和附加功能等模塊,使新媒體藝術的嵌入有章可循[5]。
2.2.4 整合地鐵空間視覺要素,構建地鐵文化
地鐵不僅是承載了人和物的交通大動脈,還是容納、展現、參與城市這個“精神實體”的舞臺。地鐵文化主要表現為地鐵空間的視覺環境,包括建筑材質、導向標識、商業廣告、公共藝術等。目前國內地鐵空間視覺要素在材質、尺寸、載體上存在混亂。整合地鐵空間視覺要素,能夠提升地鐵空間的整體性。
第一,在視覺內容上以城市文化為依托,進行城市文化符號化表達,解決視覺元素無序問題;第二,新媒體依托電子網絡技術,作為視覺表現載體,解決視覺媒介混亂問題。地鐵空間視覺要素的整合不僅能提升乘客在空間中的舒適度,還能拓展城市文化內容。
3 城市文化在地鐵新媒體藝術中的創新演繹
3.1 新媒體藝術形式,助力地鐵成為城市名片
在《無錫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彰顯無錫文化特質、擦亮濱湖區城市名片等作為重點任務,對無錫城市文化的教育與傳播提出了更高要求。吳都路地鐵站是無錫新城集生態、政治、商務、文旅屬性于一體的新發展中心地鐵站。2021年,無錫地鐵公司正式啟動無錫市四號線吳都路站文化展示項目。“無錫靈境地鐵數字藝術館”項目的策劃與設計以打造無錫城市名片為切入點,展示無錫城市的整體文化風貌,同時又不失濱湖特色。
3.2 新媒體藝術語言,豐富乘客體驗
“無錫靈境地鐵數字藝術館”項目,將打造基于晝夜時間、客流數據實時演算的互動式城市畫卷,以無錫地標性建筑為畫面主體,以動態插畫向大眾展現無錫從古至今的演變歷程。互動動畫采用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方式,在整體設計上以中國風插畫為表現形式,展現中華傳統藝術之美。同時,屏幕會實時采集時間變化數據,畫面根據不同時間段進行實時晝夜變化,實現作品與環境的互動。
3.3 藝術與商業結合,為地鐵建設持續造血
地鐵藝術空間的擴建會導致地鐵的商業空間和利益遭到擠壓。“無錫靈境地鐵數字藝術館”項目,在城市文化數字化藝術表達的同時融入實時商業互動環節,如紅包雨、抖屏等,促進文化激活各環節一體化發展。數字互動游戲環節迎合了年輕乘客的娛樂方式,乘客開啟紅包后的獎勵內容,為商家入駐留出了空間,同時承擔了部分藝術大屏維運成本。總體來說,數字化技術突破了文化資源的形態與空間局限,打通了地鐵資源開發的全鏈路,形成了地鐵文化產業的自循環。
4 結語
地鐵空間的城市文化展現是空間建設的主要準則,是建立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徑。同時,新媒體藝術在地鐵空間的創新演繹,能夠提升城市文化的傳播力,加強地鐵空間的人文氣息。基于城市文化的地鐵新媒體藝術設計需要與空間統籌規劃,結合站點及周邊環境的特征,增強市民的文化自信,加深外來游客的城市印象,為城市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遲奕晗,王心旭.新媒體介入地鐵公共藝術的應用研究:以上海地鐵公共藝術為例[J].戲劇之家,2019(25):132-133.
[2] 臧雪.新媒體介入地鐵公共藝術的應用初探[J].雕塑,2015(3):74-77.
[3] 楊艷紅,周穎,陸偉偉,等.我國地鐵站空間界面文化性設計研究[J].工業建筑,2013,43(11):37-40.
[4] 郭曉陽,陳易.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地鐵空間設計創新研究[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7(12):94-95.
[5] 滕夙宏,李偉佳,劉韋偉.新媒體傳播下城市文化在地鐵場景中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21,2(3):58-60.
[6] 陸凱.跨界視域下新媒體與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的融合探究[J].工業設計,2021(4):128-129.
[7] 肖廣,李軼南.跨界視角下地鐵公共藝術的新媒體轉向[J].工業工程設計,2019,1(1):115-120.
[8] 李凌恒.基于地鐵內的新媒體藝術設計與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19,40(4):84-87.
[9] 魯仕貴.視覺傳達中的新媒體藝術語言[J].包裝工程,2019,40(4):273-276.
作者簡介:吳釗穎(1998—),女,浙江麗水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品牌與信息設計。
王霄源(1988—),男,江蘇無錫人,碩士,研究方向:文化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