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各地區都在不斷建設美麗鄉村。公共藝術作品能夠美化空間,提升村民生活質量,成為鄉村振興的工作重點。文章實地考察和分析溧陽市慶豐村的公共藝術作品的優點和不足,針對公共藝術設計中存在的不合實際、浮于表面、缺乏內涵等問題,提出增強歸屬感、因地制宜、以民為本、創新發展等建議,旨在讓公共藝術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未來常州地區鄉村公共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公共藝術設計;鄉村振興;鄉村文化;慶豐村
中圖分類號:J505;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0-0-03
溧陽市作為蘇南地區知名的旅游城市,具有有山、有水、有風光的獨特地理優勢,但是這些資源分散在各處,且交通不便,導致其發展受到制約。2017年,一條全長365千米,由紅、黃、藍三原色構成的如彩虹般美麗的溧陽1號公路,把溧陽的旅游資源串聯了起來。慶豐村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南渡鎮,彩虹公路穿村而過,于2020年8月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現在的慶豐村是由原來的20個自然村合并而成。
1 公共藝術設計對鄉村振興的意義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農業社會,鄉村作為社會主體已經存在幾千年。近些年,城鎮人口超越鄉村人口,鄉村逐漸面臨老齡化、空心化等問題,而鄉村的衰弱正是因為文化傳承的缺失,年輕人大多選擇進城務工,導致文化傳承后繼無人的情況愈演愈烈,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許多傳統正在不斷消亡。
公共藝術是一種公共的藝術形式,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其所具備的獨特的公共屬性能夠將文化傳播出去,實現傳承和創新,也可以吸引外出年輕人回鄉參與鄉村建設。將公共藝術設計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使命使然,還是促進藝術創作發展的關鍵。
國內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藝術思維上,即為了藝術而藝術,缺乏公共藝術的實用性和適用性。如今,中國鄉村面臨復雜性和多樣性的情況,給當代公共藝術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利用已有的鄉村本地資源打造公共藝術作品是促進鄉村發展的關鍵。
經過實地考察溧陽市慶豐村的公共藝術作品后,筆者認為公共藝術設計在慶豐村美麗鄉村建設的鄉村建筑設計、鄉村道路規劃、鄉村公共空間等方面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第一,美化鄉村建筑設計。過去,國內鄉村建筑沒有經過專門的規劃設計,建造年份一般都較為久遠,外觀也秉承實用主義的原則。慶豐村在公共藝術設計規劃下對建筑進行布局,從外立面等方面進行設計,讓每家每戶各有特色。在原有的建筑外墻上繪制墻繪,既可以成為鄉村獨特的風景,又可讓墻繪成為弘揚鄉村傳統文化的載體,彰顯鄉村文化的魅力。
第二,優化鄉村道路規劃。目前鄉村的道路大多是鄉間小路,只允許一輛汽車通行,給鄉村居民的出行和停車帶來極大的不便。慶豐村將公共藝術設計介入鄉村道路規劃中,對道路進行調整和拓寬,劃定停車區域,增設道路指示牌,并設計有當地特色的鄉村入口處景觀設施來展現鄉村的整體形象,在主干道和支線上繪制了音樂主題的大地藝術作品等,提升了鄉村的辨識度。另外,還沿著主干道路設計了文化長廊,展示慶豐文化和時代印記。
第三,擴大鄉村公共空間。我國的傳統鄉村很少存在公共空間,一般只有大一點的村莊才會存在諸如村委服務中心、活動廣場之類的公共空間。慶豐村合并了周邊的20個自然村,在重新規劃后增設鄉村舞臺、讀田書齋等公共空間,不僅為鄉村居民提供了日常娛樂活動的場所,還為鄉村文化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將公共藝術設計融入其中,能夠提升鄉村公共空間的利用效率,可以用來展示慶豐米酒、慶豐饅頭等特色產品,助推鄉村文化發展,打造文化、藝術的長廊[1]。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的重要戰略之一,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邁出新步伐”。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打造村美民富的新時代鄉村,公共藝術設計是主要抓手[2]。
2 鄉村中的公共藝術設計
公共藝術即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形式,包括雕塑、裝置、壁畫、新媒體藝術等各種形式。廣義上,一切由公眾參與和互動的藝術形式皆稱作公共藝術,包含影片、表演、交互等。中國傳統鄉村中有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的說法,可見鄉村空間中缺少公共空間,而村民對公共空間沒有認知,這種情況在過去嚴重制約了公共藝術走進鄉村。
如今,公共藝術在我國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能夠隨著其他城市文化一同走進新農村。隨著美麗鄉村、農房改造等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化,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藝術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3]。鄉村開發了更多的公共空間,如農田、道路、建筑等,甚至有的美麗鄉村規劃使得整個村莊都變成了公共活動空間。公共藝術作品有著大眾參與的獨特屬性,其不僅能夠改造整體空間,傳承鄉村文化,還能夠吸引流量,創造額外收入。
在慶豐村中,家家戶戶都可以看見干凈整潔的院落和美麗綻放的花卉,從昔日的經濟困難村莊到如今的標桿級美麗鄉村,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可謂是功不可沒。慶豐村以“蘇南第一方、慶豐稻花香”為主題,設計了許多公共藝術作品,裝置設計、雕塑、公共建筑設計和大地藝術交相呼應,不僅豐富了鄉村文化,還成為網紅打卡地,吸引了很多的游客。
慶豐村將以前廢棄的農用拖拉機等農用機械搬到了慶豐村景區中,用紅、黃、藍三種顏色重新涂刷。這些廢棄的機械既可以對前來游玩的旅客和當地的孩子們進行科普教育,又能夠裝飾環境,提升空間文化層次。鄉村道路旁到處都有青蛙樣式的雕塑作品,這些人形化的青蛙雕塑有的在鄉間漫步,有的在座椅上休息,有的在彈奏樂器,還有的扒在路燈上,既反映出當地的傳統農耕文化特色,又呈現出獨特的趣味性。
慶豐村以“金色慶豐、藝術田野”為主題,設計了稻田、青蛙、音樂等形式的公共藝術作品,將自然、生態、綠色、豐收融入公共藝術設計之中,使蛙鳴集市、風雨長廊、論稻舞臺等特色建筑相得益彰。鄉村振興的目的是幫助廣大鄉村居民實現美好生活,不僅要使其獲得物質上的滿足,還要收獲心靈上的滿足。可見,公共藝術設計在改造空間、美化環境的同時,也美化了居民的生活。
3 公共藝術設計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策略
常州地區的鄉村振興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除了慶豐村,其他村落也創作出很多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如東南村的稻田畫、安基村的燈光作品、楊家村的溧陽茶葉節、渣家灣的音樂節等,但是在設計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4]。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貼近大眾的藝術載體,能夠讓更多的村民關注藝術、享受藝術,提升大眾的精神內涵、人文素質、審美意識等。因此,筆者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3.1 增強歸屬感,立足傳統區域文化
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部分地方官員因為害怕麻煩而將所有的農改房按照模板來進行規劃,根據粉墻黛瓦的“偽江南風格”進行設計,這些房屋就像工廠中加工出來的流水線產物一樣,并沒有什么區別,忽略了鄉村獨有的地區文化和傳統文化。
公共藝術設計須在傳統區域文化的基礎上創新表現形式,而不是一成不變、互相模仿。墻繪設計是美麗鄉村建設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方式,但目前許多鄉村中的墻繪毫無設計可言,導致墻繪變成了一種“樣子工程”。基于傳統區域文化創作的墻繪既可以展示和弘揚傳統文化,又可以美化鄉村空間,為單調的空間增添色彩。
公共藝術設計還可以運用新的科技形式展示鄉村特色的“非遺”項目。公共藝術從城市空間到鄉村空間中,所面對的現況是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鄉村和城市越來越相似,都存在傳統文化逐漸缺失,鄉村居民缺乏歸屬感、認同感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公共藝術設計立足傳統區域文化,打造特色鄉村、美麗鄉村,而不是一味地喊著“特色”的口號,卻將原本獨具魅力的鄉村變得同質化。這也是當代公共藝術區別于傳統公共藝術所具有的啟蒙意義。
3.2 因地制宜,探尋獨特鄉村氣息
鄉村空間有著城市空間沒有的特色景觀和建筑,公共藝術利用好這些農作物景觀和已經廢棄的建筑,基于這些獨特的鄉村肌理,能夠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回歸鄉村原本的面貌,增強村民的認同感。稻田藝術作為大地藝術的一種,近些年來非常流行,設計師將一望無際的稻田當作畫卷,運用不同的作物在上面展現一幅又一幅優秀的作品。但是花費大量資金設計和搭建的觀景塔等設施無法體現相應的價值,不僅使用和觀看的人少,還需要人力、物力來維護,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因此,須因地制宜,修復那些無法使用的傳統建筑,對其進行重新設計改造,如將已經廢棄的小橋改造成網紅橋,吸引游人打卡拍照;修復傳統的公共設施,將其改造成宣傳文化的展館,填補記憶空缺。
要想將公共藝術設計融入鄉村空間之中,就要設計能與環境協調共生的優秀公共藝術作品。這些傳統鄉土建筑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瑰寶,修復和改造廢棄的建筑是重建村民們缺失的文化信仰和歷史脈絡的重要方式。通過公共藝術的引導,有助于喚起村民舊時的記憶,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吸引外出的青年回鄉發展,給鄉村發展注入新的希望[5]。需要注意的是,鄉村振興要在保護地方特色建筑的前提下改善人居條件,避免對鄉村進行大拆大建式的改造。
3.3 以民為本,基于村民需求出發
鄉村振興的主體是當地村民,目標是滿足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公共藝術設計在當代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滿足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激發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6]。當前,公共藝術設計存在套路化、思維固化、不基于實際需求、不兼顧環境風貌、不講究系統整體等問題。慶豐村所建設的墻繪、稻田裝置等公共藝術脫離了鄉村行為模式,村民沒有需求,存在利用率低下的問題,造成了空間和資源的浪費。絕大多數的公共藝術設計(如雕塑、墻繪、空間)所針對的人群都是外來游客,目的是吸引游客,這樣的設計從原則上發生了偏移,優秀的公共藝術設計應以滿足本地村民的需求為目的,只有滿足了村民的需求后,鄉村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
基于此,應提高村民的參與性,展示村民制作的藝術作品,也可以由設計師和村民一同打造鄉村公共藝術作品,讓當地的村民親自參與進來。總之,公共藝術設計首先要滿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其次要產生效益,這樣才能夠保護和延續原有鄉村文化特色,緩解村民和游客之間的關系。
3.4 創新發展,將新文化融入公共藝術
如今,鄉村公共藝術設計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公共藝術作品存在著總量少、類型少、受眾人群少等問題。國內城市中的公共藝術覆蓋尚不全面,而在人口占少數的鄉村,公共藝術發展更是遲緩。現存的公共藝術作品以雕塑、墻繪為主,還有少量的公共藝術裝置,構成了國內的公共藝術發展現狀。
但是,鄉村正面臨著人口空心化、老齡化等問題,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公共藝術所能影響到的人群較為稀少,導致公共藝術的作用較低,這也是鄉村公共藝術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公共藝術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將外出工作、學習的年輕人喜愛的新文化、新技術元素融入鄉村公共藝術作品中,有利于吸引他們回鄉居住、創業,讓他們回歸鄉村美好的生活[7]。
4 結語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公共藝術有利于改善鄉村生活環境,優化鄉村生態結構,建設“宜居、宜養、宜學、宜業、宜游”的美麗新農村。鄉村振興中的公共藝術設計,既要保留藝術本身的互動性和藝術性,又要尊重鄉村環境、鄉土文化特殊性。總而言之,要讓公共藝術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促進未來常州地區鄉村公共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晨曦.試析文化反哺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J].文化產業,2022(1):145-147.
[2] 韓志孝.公共藝術設計策略初探: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例[J].中國包裝,2022,42(7):75-77.
[3] 蒙穎.鄉村人才振興實現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1):14-16.
[4] 宋曉青.構建“以農民為本、藝術化”的新農村公共空間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7(9):12-13.
[5] 陳剛.公共藝術助推鄉村建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8-05(008).
[6] 楊健希鵬.鄉村振興背景下四川鄉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學,2019.
[7] 于麗艷.新時代鄉村富民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山西農經,2022(1):33-35.
作者簡介:桑典典(1997—),男,江蘇常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